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郭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黨錮之禍時他是如何倖免於難的

郭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黨錮之禍時他是如何倖免於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天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郭泰的相關內容,不知能否幫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識?

東漢是中國歷史上宦官最爲猖獗的時期之一。東漢從和帝劉肇開始,由於在位的皇帝年齡小,國政往往操之於母后之手,而母后當權往往又依賴外戚。當皇帝長大成人,要想親政,就只能依靠朝夕相處的宦官。

郭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黨錮之禍時他是如何倖免於難的

因此,宦官、外戚成爲封建政權中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到了東漢桓、靈帝時,官僚集團很想通過打破這種局面,樹立一種士人形象。於是,部分官僚、士人和他們的後備隊伍太學生,結成了廣泛的士人集團,與宦官集團展開猛烈的鬥爭,史稱“黨錮之禍”。

本文的主人公郭泰,就是這場鬥爭中士人集團的代表和太學生的領袖人物。

(一)少有大志,勤學成名

一般成名之人,都有一個苦難的童年或者遭遇過許多挫折。郭泰小時候家貧父亡,與母親相依爲命。即使在這種情境下,郭泰依然心懷理想,就學長志。

他的第一位老師是屈伯彥。屈老師當時是享有美譽的飽學之士。在名師指導下,郭泰三年就博通“三墳五典”,而且“善論談,美音制”,再加上自身條件好,“身高八尺,容貌魁偉”,一時成爲學苑翹楚。

他的第二位老師是李膺。李老師是當時聲望很高的士人領袖,被京師太學生標榜爲“天下楷模李元禮”。他做官“風裁峻整”,堅決反對宦官專政。爲人生性亢直,不喜結交。可能是緣分註定,當李膺見到前來拜師的郭泰,竟然感慨萬分地說:讀書人我見多了,“未有如郭林宗者”。他待郭泰以師友之禮,一時間在太學生中傳爲佳話。因爲以當時李膺的身份和影響,對一位初出茅廬的學生輩,竟然如此青睞,想必這郭泰肯定有絕世之才或者超人見識。

有了兩位恩師的提點,郭泰年紀輕輕就已經名震京師。後來,郭泰離開洛陽返回太原時,趕來送行他的車輛竟達千乘之多。而李膺更是與郭泰同舟共濟,着實讓士人們驚爲神仙,羨慕不已。所以說,一個人成名成家,個人資質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夠遇上貴人引路,再加上這位貴人又是能力非常之人,那成功就是指日可待。

郭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黨錮之禍時他是如何倖免於難的 第2張

(二)洞察世事,堅拒仕進

郭泰於學問之外,更講究因時而出、趁勢而作。他深感東漢宦官政治黑暗,政權岌岌可危。在這種情勢下,士人手無縛雞之力,朝堂難有扛鼎之士,生存的最好辦法就是避居鄉里、遠離朝廷。

因此,面對太常趙典舉有道,司徒黃瓊辟召,郭泰婉言謝絕,矢志“優遊卒歲”。他找藉口說:“我夜觀天象,晝察人事,知道上天已廢,非人力所能支持。”他的這種自察自醒、性甘恬淡、止於仕途、視利祿如浮雲的行爲,讓時人覺得“隱不違親,貞不絕俗,天子不得臣,諸侯不得友。”

但是,郭泰也不是故意爲了隱居而隱居的裝腔作勢。其實,面對東漢王朝的大廈將傾,他也憂心如焚。只是覺得士人不過是一股清流,難成什麼大氣候。如果和武人結合,又會玷污有志於道的宗旨。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郭泰在太學遊學,看到朝廷之上宦官專權、肆行無道,污煙漳氣、羣盲無首,一時悲從中起,竟然和賈彪等編起順口溜,想用這種方式來激濁揚清,褒貶朝臣。在他們的帶動和影響下,一時朝野“竟以臧否相尚”,“公卿以下”均懼其貶議而不敢登太學之門。真是位卑未敢忘憂國,民諺深處有公道。

(三)善心助人,名滿天下

郭泰爲人極富同情心,非常重視提攜和幫助後人。即使是對那些所謂的“不仁之人”,也絕不放棄。他在陳留的學生左原,因爲品行惡劣、違反法令,被郡學斥退。從此,沒有人和願意他交往,抑鬱寡合。郭泰在路上遇見他後,立即設酒餚款待,好言勸慰,要他以古先賢爲榜樣,反躬自省,痛改前非。有人嘲笑郭泰與惡人交往,有辱聲名。郭泰卻說,對犯了錯誤的人更應該熱情幫助,勸其從善,如果誰都疏遠他,那麼他會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郭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黨錮之禍時他是如何倖免於難的 第3張

郭泰母親過世後,同鄉賈淑前來弔唁。賈淑這個人雖然世代做官,但爲人陰險刻薄,鄉人都有點反感他。郭泰的好朋友孫威,專門從鉅鹿趕來奔喪,剛要進門就看到賈淑在裏頭,心裏不快,掉頭就走。郭泰聽說後,趕緊追上去問孫威,怎麼這麼快就走?孫威說:你是天下名士,交往的也應該是賢人雅士,今天竟看到你接受惡人弔唁,我很失望。郭泰說:賈淑確實爲人確實不好,但我遭喪能來慰問,說明他的行爲沒有違背大道,而且是在修善行。如果他因爲小善而逐漸發生變化,將來成爲有用之器,不是很好嗎?賈淑後來聽到這番話,真的就洗心革面,成爲善人。

因此,史家稱郭泰“恂恂善導”,“雖墨、孟之徒不能絕也”。對於郭泰來說,人之向善,就在於修行。在他眼裏,世無遺類,只要能夠聽得進人說話的,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爲人心向善,社會纔會臻於至善。如果人人都冷漠相見,又哪裏能夠講道德操守?

(四)痛失師友,悲憤辭世

面對“黨錮之禍”持續不斷的混亂局面,郭泰深感世道無助,乾脆傳學弟子、閉門教學,最多時門下學生有數千之衆。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中,宦官挾持漢靈帝,下詔捕殺李膺、杜密等名士百餘人,此後又陸續殺死、流徙、囚禁了六七百人,太學生也被抓捕了上千人。因爲郭泰在家鄉講學,平素“不爲危言覆論”,倖免於難。但他聽到許多名士遇難,心情異常悲痛。這年初春,悲憤交加的郭泰病臥家中,彌留之際斷言“漢朝的天下恐怕不會多長了”。終年42歲。

郭泰的一生都經歷了什麼?黨錮之禍時他是如何倖免於難的 第4張

郭泰雖然英年早逝,但影響很大。死訊傳出後,四方文人學士紛至沓來,爲其送葬的人竟達千餘。當時著名的文學家兼書法家、大學士蔡邕親自爲其撰寫銘文。蔡邕說:我一生爲人撰寫的碑銘很多,大多有虛飾之辭,唯獨郭有道的碑銘,文符其實,我能夠問心無愧。

郭泰作爲封建社會一個沒有頂點兒官職的人,能夠受到許多文人學士的追捧,非常難能可貴。正是他不涉官場的堅守、誨人不倦地堅持,讓人們於黑暗中看出些許的光明。正是這股熹微的清流,讓人們在世態炎涼中感覺到一絲的清爽。人的一生,不過是做人與處世的有機結合。郭泰的獨特,在於他的清醒而堅定。他相信人性向善,努力懲惡揚善,並致力於教化育人。他堅持官場合爲時而出,又不忘正本清源,盡力而爲。他清醒剛正而不隨波逐流,諄諄誨人而不錙銖必較。

這樣的人,纔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的人。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