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南宋大將劉錡最後爲什麼是悲憤而亡?

南宋大將劉錡最後爲什麼是悲憤而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戰火四起、戰亂頻繁的封建時期,朝代更迭乃是常有之事。每一個王朝的興亡更替都離不開驍勇善戰、征戰沙場、戎馬一生的愛國將領,這些愛國將領不懼犧牲、一身正氣,憑藉一己之力立下赫赫戰功。

南宋時期積貧積弱,看似國泰民安的表層下蘊藏着不爲人知的驚濤駭浪,它所倡導的和平總是被金人的突然來襲頻繁打亂。

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僞復誰知?劉錡錯信部下全盤皆輸

國難當頭,南宋涌現了岳飛、劉錡等著名將領,衆人對岳飛精忠報國的事蹟耳熟能詳,在各種宣傳中,他的英雄事蹟婦孺皆知,岳飛足智多謀、禮賢下士、率領岳家軍對抗金軍名揚萬里,贏得後世稱讚,逝世後被追封爲武穆。

相對於岳飛的大名鼎鼎,劉錡名氣就稍有遜色,劉錡和岳飛是同時期的抗金大將。二人能力不差上下、都是一心爲國的大將,劉錡爲何沒有戰死沙場而是悲憤而亡?

對於愛國愛民的將領來說,他們的使命是保家衛國、攘亂安內,劉錡自幼立志、一腔熱血、雄心壯志的他想要通過真才實學趕走金軍、揚名立萬、保南宋平安,最後卻落的悲憤而亡的悲劇。結合當時的時代大背景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遭到背叛、出師不利

劉錡出身將門,自幼熟讀兵書,在父輩的影響下對行軍打仗、排兵佈陣頗有心得。在軍事環境的耳濡目染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屬於自己的軍事理論。虎父無犬子,劉錡的父親生前立下赫赫戰功,劉錡也毫不遜色。子承父業、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年少出軍經常把金軍打得措手不及、潰不成軍、四處逃竄。

南宋大將劉錡最後爲什麼是悲憤而亡?

劉錡作戰勇猛、戰術奇特,不同尋常的陣型經常令金軍防不勝防。在金軍看來,劉錡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的大將。劉錡勞苦功高、立下赫赫戰功,西夏軍隊聞風喪膽、不敢輕視。人在河邊走,哪有不溼鞋,即使劉錡身經百戰、經驗豐富,也不可能萬無一失。

在富平之戰中,劉錡率軍駐守德順軍,按照以往慣例,他有極大的可能反敗爲勝。然而,讓他戰敗的原因竟然是部下的叛變,因內部起叛,渭州失守。

他向來信任的李彥琦部下因各種原因降金,劉錡被元軍包圍、渭州拱手讓人,向來驕傲的劉錡大受打擊!

錡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劉錡一心爲國頻遭陷害

第二:官場污濁、頻遭陷害

富平戰敗後,他被降職處罰,從涇源經略使降職爲知金州兼延邊安,劉錡的挫敗感不僅來自於戰敗,更多的是對部下因不瞭解造成敗局的反省。他想象過千萬種對付金軍的方式,唯獨忽略了對部下的思想統一。

劉錡平日禮賢下士,他無論如何都不會想到李彥琦會背叛自己。禍不單行,他也被降職貶官,戰場上的敗績、官場上的失意,讓劉錡開始心生不滿,難道官場真的只是看軍功論嗎?

在經歷此次事件後,劉錡更加堅定了建功立業、將功贖罪的決心,他本身就有較高的軍事天分,加上失敗的經驗教訓,劉錡的軍事才能被運用的爐火純青。紹興三年,局勢動盪不安,統治者將他官復原職、命他鎮守陝西和四川。

劉錡這次吸收軍心渙散的教訓,將騎兵分爲六部分,每個將領各帶一支隊伍,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將領之間互相監督、彼此牽制。這支精銳的野戰軍不僅訓練有素、作戰有方,也不會出現因一人投降而導致全軍覆沒的場景。

除此之外,劉錡還會增加和部下的互動,隨時瞭解部下的動態,在金軍大肆進攻南宋時,劉錡和衆將士同仇敵愾、誓死守衛城門,通過計策,劉錡巧妙地打贏了順昌之戰。這本應成爲他的顛峯之戰、成名之戰,卻成爲了他的被害之戰!

南宋是文人治天下,文官大多主張求和,不主張武戰。

劉錡率領的軍隊本來有極大的勝算,在朝廷文官的極力勸服下,逼迫劉錡休戰,劉錡功虧於潰、悲憤交加。看着自己苦心經營的有利戰局,卻因朝廷文官的貪生怕死、功虧一簣。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劉錡禍不單行、吐血身亡

第三個:部下叛變、同僚陷害

劉錡一心胸懷國家,希望能夠早日趕走侵擾者、還國家一片安寧。金軍的統治者完顏亮聽說劉錡的威風后,決意要一決高下,便率衆軍與其一較高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劉錡逐一識破了完顏亮的計策,打得金軍節節敗退。

在關鍵時刻,劉錡調遣的王權大將卻被金軍嚇倒、臨陣脫逃、不聽調遣,導致劉錡的計劃瞬間大亂。在退守之際,突如其來的變故讓劉錡措手不及。禍不單行,此刻的他不幸身染重疾,若不及時治療,恐怕命不久矣!

劉錡不得不暫時離開,離開後不久,他嘔心瀝血打造的鐵軍全軍覆沒,朝廷不僅沒有給他相應的關懷,反而讓他等待發落、將以治罪。劉錡回顧自己刀光劍影的一生,在官場起起伏伏、實在厭煩疲倦,如果大宋王朝有人能夠力挺劉錡,他必定一如往前、肝腦塗地。

由於主和派的各種阻撓、部下的叛亂、使他原本可以打勝的戰爭一敗再敗!數天後,劉錡吐血而亡,可憐愛國之人,落得如此下場!

劉錡是一個足智多謀、武藝高強的大將,可惜生不逢時,生活在毫無骨氣的南宋時期,他和岳飛對抗金軍、功不可沒,最後卻也因勞苦功高被佞臣妒忌、迫害身亡。

當朝統治者昏庸無能,毫無決策能力,難辨是非、毫無底線,使得劉錡含恨九泉,官場和戰場截然不同,戰場瞬息萬變,需要足夠的勇氣應對,官場的爾虞我詐讓劉錡倍感痛心。秦檜爲首之臣生怕這些武將依靠軍功權傾朝野,所以用各種方式阻撓他們的戰況!

一個國家的發展,不僅需要文化軟實力支撐,也需要武力硬實力保護,一味的求和只會加速南朝滅亡,在劉錡和岳飛去世後不久,南宋也岌岌可危,那些一味求和的文臣最後落得亡國奴的下場。

統治者昏庸無能、朝中大臣不顧江山社稷

劉錡如果生活在霸氣威武的漢朝或者唐朝,想必可以建功立業、名垂青史,也不至於在各種爲難之中抱憾離去。大環境導致劉錡冤死,不僅領導階層膽小怕事,連上陣殺敵的將領都貪生怕死。從李彥琦到王權,都可以看出他們的毫無責任心,爲了一己之私可以置大局於不顧,如果不是這些人的搗亂,劉錡怎能兵敗?

讓劉錡灰心至極的是朝廷的不理解,每次兵敗都要降職處理,這讓血染沙場的將士覺得他們的征戰毫無意義,拿命換來的卻是統治者的不理解,即使浴血奮戰、南宋也岌岌可危,難以保全。

主和派和主戰派向來意見不合,彼此互不服氣,主和派看不到邊界帶來的隱患,所以他們只想歲月靜好,歲月靜好需要武將在前負重前行、率軍打仗。

這些文官以爲的“打仗勞民傷財、耗時耗力”實則是一己之私的鼠目寸光。他們卻忽略了一個實質問題:弱國無和平,他們所向往的和平是需要付出代價,劉錡看得極爲透徹,他想要毫無顧忌地征戰沙場,奈何君命難違、不得不多次撤離戰場,將一些地區拱手讓人,讓他的內心備受煎熬,也爲之後的積勞成疾做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