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曹操打仗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曹操,是曹魏大業的奠基者。司馬懿曾說,曹操如周文王之於周朝。毫不誇張的說,魏國的版圖,是曹操一點一點打下來的。作爲曹魏集團的老大,每逢戰事,曹操必親自率軍征伐,從不假手於人。

對比其他坐鎮後方的統治者,曹操的舉動不免讓人有些疑惑。已經是身居高位的他,有必要這麼“事必躬親”嗎?下面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曹操堅持自己帶兵打仗的深層原因。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一、身份使然

建安元年,曹操爲了在政治上打開局面,將漢獻帝迎到了自己的轄區許昌。用曹操自己的話來說,他是“尊天子以令諸侯”。所以,曹操接受的是漢朝的官爵,承擔的是奉養漢室的義務。是以從客觀上來講,曹操的身份自始至終是漢臣。

既然要打着漢室正統的旗號給自己做嫁衣,曹操就不能不承擔與自己的身份相應的責任。那曹操是什麼身份呢?從建安元年起,曹操依次擔任司隸校尉、大司空和丞相這樣的官位。這些官位,無一不是承擔着保衛國家安全、維護領土統一的職責。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第2張

即便是到了後來,曹操奪位之心日重,逼漢獻帝封自己爲魏公,進而封魏王,作爲諸侯王,他也必須要承擔以藩屏漢的義務。彼時正是漢室危急存亡的時候,曹操的身份要求他必須身先士卒。當然,曹操也十分清楚,他打下來的江山終歸還是曹家的,漢獻帝奪不走。

二、能力使然

任何一個王朝的開創者,都必須有高超的軍事能力,或者手下有傑出的帥才統領軍隊。否則,就無法在亂世之中開疆拓土,平定四方。曹操作爲一代梟雄,在軍事上統籌全局、指揮千軍萬馬的能力毋庸置疑。但是,在整個曹操統治集團,擁有這種能力的帥才,再找不出第二個。

曹操手下當然有很多善於行軍打仗的人才,只不過能打仗不意味着能指揮。打仗並不僅僅只是衝鋒陷陣一個任務,打仗是一個體系,需要一個高級的設計師,去設計各部門的職責和配合。誰去做前鋒?誰去誘敵深入?誰去埋伏?誰去斷後?誰來收拾戰場?誰負責糧草押送和管理等等,這都需要通盤調度。

這個負責掌控全局的人,必須具備三點素質:看得清局勢、有調動各部門的能力和權力。看得清局勢的人也許不只有曹操本人,但後面兩點只有曹操能做到。

沒有誰比曹操更熟悉整個集團的人員和物資,能夠在戰爭來臨時做出最佳的分配方案。也沒有誰比曹操在整個集團更有權威,能夠輕易調動各方,如果有,也早就被曹操滅掉了。因此,在曹魏集團,統領三軍的人只能是曹操。

三、性格使然

曹操是出了名的多疑性子,對誰都不放心。他究竟有多麼多疑呢?且看楊修之死就知道了,他猜忌聰明有才之人,猜忌能窺測自己心思的人,甚至連自己的兒子也猜忌。因此,曹操根本不放心將掌兵權給別人,不放心其他人立功太大、功高震主,不放心別人有權有勢之後還能否保持對自己的忠心、會不會取代自己。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第3張

曹操絕不允許自己不放心的情況發生。他多疑的性格,就決定了他會將亂世之中最重要的兵權緊緊地掌控在自己手中。這也頗有點類似現代人們尋求安全感的行爲,現在的人總是將經濟大權掌握在自己手裏,會感覺到比較安全可靠。

除了多疑之外,曹操的骨子裏還充滿了冒險精神。這不難理解,古往今來的成大事者,多多少少都需要具有冒險拼搏的勇氣。曹操作爲一位開疆拓土,想要建功立業的一方霸主,他必然明白自己將要遇到多少困難和挑戰。

而每一次的挑戰對曹操來說,都是極富激情的,戰爭同樣如此。曹操不缺乏勇氣,也不懼怕戰爭,他甚至期待在每一次戰爭中大顯身手。越是危險的困境,越是艱難的戰爭,越是能挑起曹操骨子裏的鬥志。他這樣爭勝好鬥的性格,就決定了他不會錯過任何一場挑戰。

四、野心使然

曹操是有雄心,甚至說是有野心的。他想要建功立業,至於要建多大的功,成什麼樣的業,當時的人不敢猜測,後來的人難以猜測。但總歸,他一步一步坐上了諸侯王的位置,已經得到的東西肯定不能再失去。

親自領兵作戰,除了上面所提到過的,可以將軍權牢牢的把控在手中之外,還可以在軍中牢牢地樹立自己的威信,讓士兵始終擁護自己。

要知道,與士兵同甘共苦的將帥,一定比高坐明堂的上位者更能得人心,所謂“將軍造反,士兵必反”。曹操打仗用兵如神,親自上陣既鼓舞了士氣,又有助於及時把握戰局的變化。一旦戰爭勝利,作爲將帥的曹操就會被士兵視若神明,誓死擁護。倘若戰爭失敗,士兵也將將帥的付出看在眼裏,只留悲壯,不留怨恨。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第4張

除此之外,戰場也是發現和培養人才的好地方。紙上談兵,永遠不會成功,只有在真槍實彈中磨礪出來的人才,纔是曹操真正想要的。他親身坐鎮軍營,能夠及時發現和挖掘出在戰爭中表現出色的人才,這些人一旦入了曹操的眼,就會得到曹操的重用,爲曹魏集團的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司馬懿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之一。司馬懿在擔任行軍司馬隨曹操出征之前,曹操一直不太看得上他。直到司馬懿向曹操提出了“聯吳破蜀”的計策,曹操才真正開始對司馬懿另眼相看。因此,爲了自己的野心能夠實現,曹操必須牢牢地在士兵中樹立威信,確保他們一直擁護自己,同時還要爲整個曹魏集團輸送新鮮血液。

曹操作爲曹魏集團的大佬 曹操打仗爲什麼還要親自上場 第5張

總結:綜上所述,曹操作爲統治集團的老大,每次出征必親自領兵打仗,是由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共同決定的,這樣做並不意味着沒有弊端。曹操的事事親爲,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抑制了其他人的發展,使那些原本可能成爲帥才的人,沒有發展的機會

而且,曹操的多疑猜忌也使得他容不下一些多才善智之人,比如楊修。在曹操晚年的時候,他漸漸喪失了當年的孤勇和銳氣,這就讓他在作戰時防守重於進攻,最終錯失了統一南方的機會。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