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朱祁鎮上位之後有何作爲?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明英宗朱祁鎮上位之後有何作爲?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朱祁鎮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明宣宗朱瞻基一手締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而其子明英宗朱祁鎮卻直接引發了“土木堡之變”,差點導致立國不足百年的明王朝就此“夭折”。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年僅36歲。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父子二人雖然締造了“功績堪比文景”的“仁宣之治”,但父子兩人在位一共也不過十一年,可謂英年早逝。

按理來說,古代人由於成婚、生子較早,36歲去世的朱瞻基並非沒有培養皇子的時間,但上天似乎跟大明王朝開了一個玩笑,朱瞻基的前幾個孩子竟然全是女兒,直到宣德二年(1427年),皇長子朱祁鎮這纔出生,此時的朱瞻基已經28歲了,而八年後便去世的朱瞻基,顯然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培養太子。

明英宗朱祁鎮上位之後有何作爲?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不過,上天雖然沒有留給朱瞻基培養皇子的時間,但他給朱祁鎮留下的“遺產”卻極爲豐富。歷經“仁宣之治”,此時的大明王朝正處於頂點,不僅吏治清明、國富民強,而且輔臣陣容極爲豪華,外有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輔政,內有太皇太后張氏負責教導,因而朱祁鎮繼位初期,倒也延續了“仁宣之治”的盛世景象。

然而好景不長,“三楊”雖是能臣幹吏,太皇太后張氏也是賢良淑德,但這幾人卻均是年事已高,正統五年(1440年)楊榮去世,正統八年(1443年)太皇太后張氏駕崩,正統九年(1444年)楊士奇去世,正統十一年(1446年)楊溥去世,此時朱祁鎮不過剛剛十九歲。

一個年僅十九歲的少年,失去了外臣的輔佐和祖母張氏束縛,立時便放飛了自我。如果是個普通人家的孩子,失去約束之後也不過就是爲社會增加了一個禍害,可身爲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一旦失去了約束,帶來的可就是災難性的後果了。

如上所述,朱瞻基並非不想好好教導朱祁鎮,而是根本沒有那個時間,再加上張太后和“三楊”先後去世,這才使得朱祁鎮失去了約束。如果真要爲朱祁鎮的教育找個責任人,那麼我想也不該是已經駕崩的朱祁鎮,而應該是對兒子約束不足的孝恭章皇后孫氏。

朱瞻基雖無教育責任,但對於宦官干政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是明朝初期由盛及衰的一個重要事件,而造成這起災難的關鍵人物便是大宦官王振。從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限制嚴格,到明英宗朱祁鎮時期王振擅權,宦官之所以會迅速崛起,卻與明英宗朱祁鎮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明英宗朱祁鎮上位之後有何作爲?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第2張

自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中書省和丞相之後,皇權雖然得到了極大加強,卻也使得皇帝工作量驟然加大,爲了應對繁瑣的政務,明成祖朱棣正式確立內閣制度。內閣最初只是類似於皇帝的祕書處或者幕僚,他們負責針對各種事務制定一些可行性建議,然後呈送皇帝拍板決定,之後再交由六部執行。

內閣制度下,內閣擬定的票籤被稱爲“票擬”,皇帝的批閱則被稱爲“批紅”,“票擬、批紅”制度便構成了明王朝的最高決策運行機制,而構成內閣與皇帝之間聯繫的,便是宦官。不過,最初的宦官也僅僅是負責一些呈送、跑腿的體力活而已,而這一情況卻在明宣宗手中開始發生改變。

朱瞻基爲了保證宦官幫助自己處理文件,尤其是皇帝的私人文件,從而進一步降低皇帝的工作量,於是在宣德元年(1426年)設立“內書堂”,挑選一些聰明伶俐的小太監入內讀書,從而打破了朱元璋禁止宦官識字的規定,使得宦官開始接受正規的教育。

這一改變,使得許多宦官能夠粗通文墨,有的甚至學有所成,甚至能夠達到學識通曉古今,擬旨援筆立就。後來,朱瞻基又設立司禮監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協助自己處理公務,其中秉筆太監負責代替皇帝行“批紅”之權,而掌印太監則負責最終的審覈蓋印。

明英宗朱祁鎮上位之後有何作爲?朱瞻基是否負有一定責任呢? 第3張

明宣宗朱瞻基時,他尚且能夠將宦官置於控制之內,可朱祁鎮繼位時年紀尚幼,對於自小便陪伴照顧自己的宦官王振本就比較親近和寵信,太皇太后張氏尚且能對王振形成限制,然而當張太后去世,“三楊”又接連去世離朝,王振便失去了限制,憑藉皇帝的寵信迅速對外廷形成了壓制,進而得以專權。

綜上所述,朱瞻基對於朱祁鎮的教育責任其實並不大,但對於王振的專權卻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