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唐末梟雄王建爲什麼喜歡收乾兒子?

揭祕:唐末梟雄王建爲什麼喜歡收乾兒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王建進入成都後,他的政治集團依然停留在梁山好漢大聚義的格局中,總而言之,大家都是好兄弟,一起打天下、坐天下。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因爲類似的原因,在打下成都後,王建想約束自己的小弟時,有人竟然口放狂言:你當初說過,打下成都後,節度使大家輪着坐,現在我們在你面前只是稍微缺乏點禮數,你就這樣大動肝火?

因爲當時的王建集團,還是一個兄弟加盟式的集團,所以儘管這個小弟大逆不道,但王建也不敢公開處罰他,大家都是好兄弟,王建剛剛混成了節度使,就跟大家這樣擺譜,這叫什麼事呢?

但是,王建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還是派人把他祕密處死了。

癸卯,建入城,自稱西川留後。小校韓武數於使廳上馬,牙司止之,武怒曰:“司徒許我迭日爲節度使,上馬何爲?”建密遣人刺殺之。

揭祕:唐末梟雄王建爲什麼喜歡收乾兒子?

當然了,這只是清洗的開始,王建奪取西川后,各種清洗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着,於是當年的合作伙伴,只要有可能威脅王建的地位,都被接連清洗出局。

建既得西川,留心政事,容納直言,好施樂士,用人各盡其才,謙恭儉素;然多忌好殺,諸將有功名者,多因事誅之。

王建在加強中央集權時,大約是先把兄弟加盟的格局變成家族式的管理。

在這種背景下,從前的元老重臣,大都被淘汰出局,一個人想在王建集團擁有比較高的地位,只能認王建當乾爹了。

王建收養子,與劉備收養子的性質是截然不同的。

劉備收養子,是因爲他年近四十卻一直沒有兒子,所以才收養了劉封。王建收養子,則是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所以王建的養子就有一百多人,在史書上,有名有姓有據可查的,就有二十多個。

這些養子通常並不是從小就收養在王建身邊,大多是某個人戰功卓著,地位越來越高,就會成爲王建的養子。

最典型的就是王宗滌,王宗滌在公元891年時,已是獨當一面的大將,但仍然以華洪的名字出現(當時王建剛剛奪取西川),直到公元896年,才因爲戰功卓著更名王宗滌,正式成爲王建的養子。

有的養子以前還是王建的敵人,只因爲投降了王建,所以就成了王建的養子。最典型的就是王宗播,王宗播在此前一直以許存的名字出現,而且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悍將。

許存投降王建時,王建感覺難以駕馭他,就對他動了殺機,王建的小弟就勸王建,您現在需要招攬四方豪傑,許存投降您,您卻把他殺了,以後還有誰敢投降您呢?後來,王建收許存爲養子,併爲他改名王宗播。

建忌存勇略,欲殺之,掌書記高燭曰:“公方總攬英雄以圖霸業,彼窮來歸我,奈何殺之!”建使戍蜀州,陰使知蜀州王宗綰察之。宗綰密言存忠勇謙謹,有良將才,建乃舍之,更其姓名曰王宗播,而宗綰竟不使宗播知其免已也。

揭祕:唐末梟雄王建爲什麼喜歡收乾兒子? 第2張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王建對於手下的優秀將領,甚至是帶股加盟的將領,通常都是不變的說詞,那就是認我當乾爹吧。

一個人想在王建集團有個好前途,除了認王建當乾爹,好像沒有別的辦法。這樣折騰的結果,就是在王建集團,擁有舉足輕重的大哥,漸漸都成了王建的養子。

養子在許多時候,其實也是一種變相的好兄弟。這種聯盟似乎比梁山好漢那種聯盟更穩定一些,因爲大家都是兄弟,那地位相對比較平等,如果大家都是大哥的乾兒子,那大哥的地位就明顯高於他們了。

廣收養子的模式,等於向小弟們表明,我們是一家人,所以天下就是我們共同擁有的,你們不是單純的打工仔,還是股東。

迫使別人當乾兒子,雖然比較專橫,顯然也是比較誘人的。王建通過這種方式,把外圍的力量都清理出局。

以前的好兄弟只有三種路選擇,一種就是跪下來,以後管我叫爹;另一種選擇應是你接受打工仔的地位,千萬不要想着從這裏佔據股份;如果這兩種選擇你都不願意接受,那就只能選擇出局了。

當然了,中央集權是一個不斷髮展的過程,所以實力巨大的養子,漸漸被淘汰出局,似乎是難以避免的。

如果養子的模式一直保持穩定,那世襲制就會存在問題,因爲養子們勢力巨大,親兒子想駕馭他們,估計就比較難了。

不要說別人了,就是李克用的養子勢力巨大,李克用的親兒子李存勖英雄無敵,最後也只能被淘汰出局。

於是,李克用、李存勖努力半天,最後天下歸到了李嗣源手裏,這也是因爲李嗣源比較講義氣,沒有恢復從前的姓氏,否則後唐帝國到此就算滅亡了。

從這個角度來看,隨着中央集權的一步步加強,王建的養子們是不會有好結局的。

因爲王建先清洗自己的老兄弟,後清洗自己的養子,都是標準的卸磨殺驢行爲,人們難免會覺得王建有些不厚道。

問題是,這幾乎是無法避免的。因爲在帝國向中央集權擴張的過程中,如果一個元老想當股東,這本身就是一種罪過。

千萬不要說你的功勞,也不要說你的身份,你想當股東就是死罪。因爲股東太多了,老皇帝死後,他的孤兒寡母通常只能求上帝保佑了。

對於王建的這種削藩,再看看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人們難免有一種錯覺,那就是王建如果性格溫和一點,手段巧妙一點,也可以這樣和平的實現削藩。

實際上,這只是一種錯覺。在權力面前就沒有什麼溫情可言,抓在手上的權力,誰也不會隨便交出去。

事實上,如果一個人願意把手上的權力交出去,甚至只是放棄自己作爲股東的權力,願意接受打工仔的地位,通常都可以全身而退。可問題是,誰會輕易接受這一切呢?

王宗佶是王建收的第一個養子。

王宗佶自然恃老資格,有點傲氣過頭了。比如,王宗侃一直想凌駕於蜀中樞密使唐道襲之上,而且還總是直呼唐道襲的大名,王宗侃這種態度,顯然是因爲他沒有把自己當人臣看。

樞密使是什麼級別的高官,王宗侃對他竟然敢沒有起碼的禮貌,於是王建把他處死了。

蜀主怒,隱忍未發,以問唐道襲,對曰:“宗佶威望,內外懾服,足以統御諸將。”蜀主益疑之。已亥,宗佶入見,辭色悖慢;蜀主諭之,宗佶不退,蜀主不堪其忿,命衛士撲殺之。

表面上看,這是因爲王建過分,實際上是王宗侃缺乏人臣的本份。

更主要的是,在王建磨刀霍霍削藩的背景下,王宗侃都不願意選擇夾着尾巴做人,等王建死了,王建的兒子,靠什麼駕馭他呢?

前面說的王宗播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就是因爲他一直夾着尾巴做人。

宗播元從孔目官柳修業,每勸宗播慎靜以免禍。其後宗播爲建將,遇強敵諸將所憚者,以身先之,及有功,輒稱病,不自伐,由是得以功名終。

對於願意夾着尾巴作人的養子,而且願意交出權力的養子,哪個大哥也不會輕易動殺機的。

問題是,面對權力,誰會輕易交出去呢?更主要的是,晚唐五代和皇帝分庭抗禮的大佬多了去了,等老皇帝死了,欺負老皇帝孤兒寡母的大佬也多了去了,老皇帝照樣奈何不了他們。

這似乎更表明,面對皇帝的消藩,大佬們不主動交出權力,未必就一定會倒黴,甚至還會有着不可言說的富貴等着他。

在這種背景下,皇帝已是磨刀霍霍,但是大佬們誰也不會輕易交出權力,甚至還會是一副不知天高厚的樣子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事實,自然就會知道,杯酒釋兵權之所以會出現,那只是皇權高度集中的結果,而不是皇權高度集中的原因。因爲在皇權不夠強大時,皇帝想讓大佬們交出權力,那和與虎謀皮沒有什麼差別。

從普遍意義上講,那些能成爲亂世大哥的人物,幾乎都是野心勃勃的人物,但凡有一線希望,他們就不會輕易放棄。在皇權不夠強大時,想讓他們中的某個人主動放棄權力,通常只是可遇不可求的。

前面說的王宗滌,雖然也一度試圖夾着尾巴做人,但還是不能做得非常徹底,於是終於功高震主,引起了王建的猜忌,於是被殺了。

詔以王宗滌爲山南西道節度使。宗滌有勇略,得衆心,王建忌之。建作府門,繪以朱丹,蜀人謂之“畫紅樓”,建以宗滌姓名應之,王宗佶等疾其功,復構以飛語。建召宗滌至成都,詰責之,宗滌曰:“三蜀略平,大王聽讒,殺功臣可矣。”

王建奪取東川時,王宗滌就是東川的主要負責人。面對這種地位,王宗滌也知道,這有權高震主的危機,所以就請求分割東川。換而言之,主動縮小自己作爲東川主要負責人的權力。

從這層意義上,王宗滌是能認清當時政治形勢的。但是王宗滌的地位實在太高了,關鍵是,王宗滌不可能接受退到權力邊緣的事實,所以他終於還是無法擺脫王建的猜忌。

作爲亂世強人,把頭撇在褲腰帶上奮鬥多年,終於擁有了足夠高的權力、地位,爲了擺脫猜忌,你讓他適當放棄一部分,這個也許是他能接受的。你讓他放棄太多,這無論從情理上還是人性上,都有些強人所難。

問題是,皇帝需要的不只是他能控制局勢,更需要自己死後,兒子也能控制局勢。

這樣一來,問題就是複雜了,因爲那些功勞巨大、地位崇高的臣子,如果只是放棄有限的權力,似乎不能滿足這種要求。

大家看到這種兔死狗烹的歷史片段,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排斥,無非是因爲大家相信在廣闊的小農社會中,最高權力是大家可以分享的。

實際上,在廣闊的小農社會,最高權力大家分享的結果,其實就是無休無止的紛爭、動盪。所以,只有當社會只剩下一個領袖、一個權力核心時,普遍意義上的穩定、和平纔會出現。

總的來說,在李克用、朱溫、王建、楊行密和徐溫老一輩大佬的清洗下,整個時代的中央集權開始不斷加強。

因爲王建成功的加強了川蜀的中央集權,所以後唐大軍深入蜀地,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就可以全面接管整個蜀地。後來,蜀地雖然脫離了中原王朝,但是內部重新整合的戰爭,遠沒有前期複雜、漫長、殘酷了。

因爲楊行密、徐溫、李昪成功加強了江東的中央集權,所以後周、大宋一場決定性的勝利,就可以成功席捲當地廣闊的地區,關鍵是,還可以輕鬆的吃下這些勝利果實。

當然了,因爲李克用、朱溫成功加強了北方的中央集權,所以李存勖一場決定性的勝利,馬上就接管了整個北方。

至於李嗣源等人,更是一場成功的軍事政變,就可以奪取整個北方的統治權。

隨着中央集權的發展,越往後,皇帝統治一個地區時,面對的對手,越是比較鬆散、受到各種牽制的官僚集團,而不再是各種權力一把抓的軍方大佬。

只要我我們知道這種歷史背景,大約就會知道,爲什麼趙匡胤後來能輕易解決困擾統治者二百年的藩鎮割據問題。拋開生產力的發展,這也是人們一代接一代努力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