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抄詩抄成狀元,揭祕龍汝言大起大落的一生

抄詩抄成狀元,揭祕龍汝言大起大落的一生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莫泊桑的經典作品《項鍊》,揭露了19世紀資本時代小資產階級貪慕虛榮的嘴臉。故事裏的主人公瑪蒂爾德原本衣食無憂,卻因爲一串假項鍊,就輕易葬送了後半生的幸福。

天時有令,命運無常。長路漫漫,載着希望與未來的馬車,往往會被一粒石子改變了方向。

無獨有偶,19世紀時值清朝的嘉慶年間,也出現了這樣一個充滿戲劇性的人物,其命運的跌宕起伏遠比小說更精彩。

這位奇人,便是被稱爲史上最大悲大喜的狀元——龍汝言。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因詩發跡

公元1812年是嘉慶皇帝即位的第17個年頭,就在當年的壽辰賀禮中,一份特別的賀禮引起了他的關注。

賀禮是由駐京八旗都統倩龍呈獻的,按理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帝什麼樣的物件沒見過?

但是嘉慶面前的這份賀禮卻顯得別具匠心,因爲這是從康熙乾隆的御詩中精心挑選出的兩百句摘抄集。

嘉慶爲此大爲感動,因爲御詩屬於冷僻文學,光是乾隆皇帝一生所作的御詩足有四萬多首,能將御詩讀得如此爛熟於心者,足以見其對朝廷的忠誠。

於是,嘉慶特召倩龍入殿。

倩龍本是一介武夫,自然難以應對皇上的垂詢,他只得如實相告,原來這些詩句都是出自家庭教師龍汝言之手抄錄。

得知龍汝言是來自徽州安慶的一個窮秀才後,嘉慶當即賞賜他一個舉人的功名,並且要倩龍轉告龍汝言,讓他參加第二年的京城會試。

歷來會試是選拔進士的高級考試,龍汝言苦苦地熬了幾十年也不過是個秀才,如今天賜良機讓他有了這樣的機會,自然不肯錯過。

抄詩抄成狀元,揭祕龍汝言大起大落的一生

第二年會試,龍汝言滿懷希望地參加,奈何他的文筆太爛,連末位都沒排上。

嘉慶看到主考官獻上的進士名錄上沒有龍汝言的名字,心中十分不悅,藉機大發雷霆埋怨今科進士水平太次,有濫竽充數之嫌。

主考官心中疑慮不解,這些精心選拔的進士爲何難稱帝意?經過一番打聽這才得知原委。

嘉慶十九年甲戌科會試時,主考官們心照不宣地達成共識,龍汝言一路綠燈地通過了殿試,以一甲第一名的成績成爲當年的狀元。

嘉慶看到龍汝言被錄爲狀元,欣喜之餘,下詔賜龍汝言爲南書房行走再兼任實錄館纂修,並經常召他入宮長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意。

令春風得意的龍汝言不會想到的是,一場滅頂之災正悄然而至。

二、盛極則衰

按照現代的婚戀觀來看,龍汝言是典型的鳳凰男。

他自幼家貧,娶妻後仰仗岳父賙濟才勉強度日,因此生活中一直委曲求全。偏偏他的妻子很強勢,龍汝言沒有發跡之前一直對他冷嘲熱諷。

如今看到丈夫發達了,她卻毫不收斂,認爲這全是孃家資助的結果。

龍汝言心中自然不服:"如今我是皇上眼中的紅人,豈能任你這潑婦三番五次地羞辱?",兩人一頓對罵後,理屈詞窮的龍汝言只得退讓,跑到好友那裏避居了。

抄詩抄成狀元,揭祕龍汝言大起大落的一生 第2張

這一出走就是十幾天,卻不偏不倚遇到了一項改變了龍汝言命運的差事。

龍汝言走後,實錄館的書吏送來一本《高宗實錄》請他校對。

《高宗實錄》是記錄先皇乾隆飲食起居的彙編,對於皇家檔案的政治意義不言而喻。龍汝言的妻子卻不知道這些,接過書稿後便置於一旁。

幾天後,書吏上門取走了這本《高宗實錄》,以爲龍大人已經將書稿校驗完畢,便在封面上貼了一張"臣龍汝言恭校"的標籤呈。

沒多久,嘉慶就收到彈劾龍汝言的奏摺,打開一看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交給龍汝言校驗的這本《高宗實錄》裏有一處明顯的錯別字:"高宗純皇帝"被誤寫成"高宗絕皇帝"!

龍汝言是被樹立起的忠君典型,嘉慶當然不希望這麼快被打臉。

他既不忍心將龍汝言治罪,也不想將他交給刑部議處,一旦交出,龍汝言必死無疑。思忖再三,他下旨:"龍汝言精神不周,辦事疏忽,著革職永不敘用。"

僥倖餘生的龍汝言得知事情原委,對嘉慶的法外開恩,不禁感激涕零。

三、否極泰來

公元1820年,在位25年的的嘉慶駕崩,享年61歲。

龍汝言雖然是一介平民,不過他也算內廷官員,此前又受嘉慶恩寵多年,故而被特許入宮拜靈致哀。

面對嘉慶的靈堂,歷經了興衰沉浮龍汝言越發覺得皇恩浩蕩,一通嚎啕大哭幾度昏厥,令現場所有人都傷感不已。

繼任的道光皇帝是位仁孝天子,他聽聞此事後對龍汝言心生惻隱,於是下旨賜予龍汝言內閣中書的差事。

儘管這只是個起草抄寫文書的低級職位,但對於被一擼到底的龍汝言,已是天大的恩賜了。

龍汝言的一生大起大落,看似荒誕不經,實則是大清衰落的政治縮影。

當官員的選拔不再通過政績能力的競爭,而是由個人喜惡來決定,這便意味着權力不再收受到體制的制約,而最終引發的,將是千瘡百孔的集體腐敗。

龍汝言死後僅僅過了兩年,改變世界格局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面對大洋彼岸的堅船利炮,那個曾經耀武揚威的大清帝國,終於在一片矇昧頹廢中絕望地沉淪。

參考資料:《清史稿》、《清代野記》、《安慶地區志》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