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堅持讓朱祁鈺登基,背後有何原因?

于謙堅持讓朱祁鈺登基,背後有何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當正統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慘案”爆發,大明二十萬大軍(實際數目)全軍覆沒,滿朝文武重臣盡沒於戰陣,“御駕親征”瓦剌的明英宗淪爲戰俘。“靖康之恥”眼看就要百分百複製時,臨危受命擔起保衛北京大任的大英雄于謙,做出的一個震驚天下的決定,就是力挺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登基即位,遙尊身陷敵營的明英宗爲“太上皇”。

這個決定,也爲最終力挽狂瀾的于謙,埋下了被明英宗清算的殺身之禍。而許多的“事後諸葛”,也發出個嘖嘖嘆息:人家明英宗“御駕親征”前,就立了兩歲兒子朱見浚(未來的明憲宗朱見深)爲太子,順手“扶正”不是更方便?兩歲小孩不能理政?那不還有皇太后嘛,皇太后監國不是更好?“于謙死心眼”的說法,也因此一度極有市場。

但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倘若明王朝真的這樣做了,那麼大明王朝最有可能的結局,就是丟掉半壁江山,提前變成“南明”。

首先一個原因是,當時明英宗的皇帝身份,是當時面臨危機的大明王朝,一條十分麻煩的枷鎖。

封建時代皇權專制,帝王的名分大如天,特別是對於邊關將士來說,哪怕這帝王已經做了俘虜,說出來的話依然是聖旨。而帝王的一句話,哪怕十分坑爹,放在你死我活的戰場上,也足以捆住前線將士的手腳。

放在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朝的各路城關要塞,都在瓦剌的眼皮底下,外加有個“皇上”捆在手裏,挾持着“天子”在邊關前溜達一圈,叫天子喊幾句話,明軍將士們是聽還是不聽?不聽是抗旨,聽了就坑國。

于謙堅持讓朱祁鈺登基,背後有何原因?

比如明英宗被俘的第二天,瓦剌大軍就押着明英宗來到宣府城下,明英宗也十分“配合”,乖乖朝着宣府喊話,命令守將們“開關來迎”。八天後又被押到了大同,照樣命令守軍開門,“積極”的明英宗還在城外發飆,明英宗的親信“以頭觸城門”大呼,場面十分熱鬧。

可這兩城的守將呢?卻是齊齊躲了貓貓。這事兒怎麼“奉旨”?一旦“奉旨”了,這兩座生命線一般的雄關,就會以兵不血刃的方式落到瓦剌手裏。長驅直入的瓦剌大軍接下來會幹什麼?簡直細思極恐!靠着躲貓貓,這次算是叫瓦剌人無功而返,可他們要再來呢?只要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在,邊關將士們打都不敢打,怎麼保家衛國?

而且,當時的瓦剌人,也不是完全“無功”,單是俘虜明英宗後的半個月裏,他們就在大明邊關一路轉悠,敲詐了大筆金銀綢緞。後來的北京保衛戰,也是瓦剌人打着“送明英宗回京”的旗號,打算帶着這“肉票”一路敲到北京去。所以,擔起保衛北京重任的于謙,也是一下抓住了問題的癥結:要想痛擊瓦剌保衛國家,就先要換皇帝!拿掉明英宗的皇帝名分,叫這張“肉票”在瓦剌手裏,徹底貶值!

于謙堅持讓朱祁鈺登基,背後有何原因? 第2張

那麼,就非要換成朱祁鈺嗎?難道不能換個小皇帝,由皇太后監國嗎?這就是第二個原因:想要打贏北京保衛戰,大明朝,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核心!

在當時的情況下,太子朱見浚即位,法統上固然沒錯,但如果“皇太后監國”,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明英宗的母親孫太后以及妻子錢皇后,可是這二位,都不是能扛重擔的女強人。明英宗被俘的消息剛傳來,這“兩宮太后”就哭哭啼啼,派人送了八駝金銀去瓦剌贖人。結果錢沒了,人也沒贖來,白白辦了樁蠢事。這麼個辦事水平,怎能把朝廷擰成一股繩?怎麼保衛北京?

這類事情,前朝不是沒有教訓,比如北宋靖康之變前,大宋不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可宋徽宗甩鍋做了太上皇,宋欽宗遇事猶豫不決,大臣們拉幫結派,一人一個主意,然後就是一頓胡亂操作,賠光了大宋的精兵,還鬧出了“郭京神兵下凡”的荒唐操作,活活把汴京城送了人。參考後來北京保衛戰爆發後,那京城外近乎慘烈的血戰,一旦高層指揮出現問題,後果不堪設想。

所以,在大戰來臨前,大明王朝必須有令行禁止的指揮體系,要實現這效果,最好的辦法,就是“國有長君”。時年二十一歲的朱祁鈺,纔是最好的人選。而這時的皇位,更不是什麼香餑餑,相反是天大的責任。所以當時的朱祁鈺,一開始嚇得連連拒絕,甚至躲進王府不出來。直到于謙一句擲地有聲的“臣等誠憂國家,非爲私計”,這才幡然悔悟,坦然扛起重任。然後君臣密切配合,打贏這一場大明國運之戰!

值得一說的的是,于謙本人,也深知自己可能會付出的代價,對於帝王的心思,這位一代良臣也心知肚明。但是當北京保衛戰勝利,羣臣疾呼救回明英宗,卻遭景泰帝朱祁鈺怒懟時,又是于謙關鍵時刻一聲“今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這纔打消了朱祁鈺心中的顧慮,啓動了“營救明英宗”的行動。沒有于謙這句話,明英宗別說後來“復辟奪位”,恐怕就要在西北草原上放牧終老了。

甚至,在景泰帝駕崩,明英宗“奪門之變”復辟,慘遭清算的于謙含冤入獄時,他也只是坦然笑道“辯也死,不辯也死。”他早就明白自己的悲劇結局,但爲江山社稷,他不悔。

看懂這背後的一切,或許,才能真正看懂,一個慷慨擔當,值得國人數百年景仰的大英雄于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