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楚懷王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公元前207年,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他們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起義的浪潮,從南邊的楚國,波及到北方的燕國。

崤山以東亂成了一鍋粥,秦朝的政府已經無力控制局面,各地豪傑紛紛起事。劉邦在沛縣起兵,項羽和叔叔項梁在會稽郡起兵,誰曾想天下人的命運,都要掌握在這兩支起義軍手裏。

復楚國社稷

楚國的起義軍們聽說項梁起兵的事後,衝着他家族的名氣,都趕過來投靠,他手下最後有了六七萬人,還有英布、蒲將軍等善戰之將。

當時秦嘉已擁立景駒做楚王了,還在彭城的東面駐紮軍隊,想阻止項梁西進。

項梁想要獨霸楚國,對他的霸業而言,秦嘉和景駒已經是超越秦朝的威脅。他腦海中涌現出了"攘外必先安內"的念頭,於是打着"陳王剛吃敗仗,生死不明,秦嘉怎能背叛陳王而立景駒?"的口號,將這兩人當作江東起義軍的第一道開胃菜。

居巢人范增看出項梁有兼有楚國之心,跑來歸順,他勸諫到:"你起兵之後楚國人紛紛趕來投奔,就是認爲你的家族世世代代做楚將,一定會擁護楚國王室的緣故啊!"

項梁覺得言之有理,後來,"陳勝已死"的消息傳了過來,於是找到了楚懷王的孫子熊心,擁立他做楚王,稱號也叫"楚懷王"。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從一個落魄的放羊娃,一躍成爲楚國之王,這是灰姑娘變成公主的故事嗎?不,這是漢獻帝眼睜睜看着曹操,一步步利用自己皇室的血統,篡奪大漢江山的故事。楚懷王雖立,卻形同傀儡,軍權被項梁牢牢地把控着。坐在王位上的他不像王,反倒像個吉祥物,他不甘被人操控!

項梁戰死,懷王攬權

秦軍在東阿圍攻齊軍,項梁趕去救援,這是他第一次與章邯交手,結果是大獲全勝。項羽、劉邦兩人在別處作戰,斬殺秦丞相李斯之子李由。

接連的大勝利讓項梁有了輕敵之心,部將宋義憂心忡忡,勸諫到:"聽聞秦已增援章邯,秦兵慢慢變多,我軍卻驕傲輕敵,恐怕會遭到失敗。"

項梁不聽勸告,還像攆蒼蠅一樣派宋義出使齊國。宋義在路上見到齊國派來的使者,勸他故意耽誤行程,因爲楚兵可能會戰敗。

使者照做,章邯得到增援後令士卒半夜突襲,楚軍大敗,項梁戰死,使者此時還在路上,所以安然無恙。

項梁戰敗的消息傳到彭城,楚懷王反而感到高興,因爲架空他的權臣終於在敵人的打擊下喪命了。

我爲何說他感到高興?

《資治通鑑·秦紀三》:楚懷王並呂臣、項羽軍,自將之。

項梁死的消息剛傳到彭城,楚懷王就立刻把項羽、呂成的兵權收歸己有,終於把兵權捏在自己手裏了,他能不高興嗎?

一張王牌

此時的楚國,看似團結一心,實際上是一盤散沙。

楚國內部地位最高的幾個人:劉邦、項羽、呂臣、陳嬰,哪個不是帶着大量的軍隊過來加盟後,就直接做了高官的?

這哪像一個國家,這就是個股份有限公司,是個軍閥聯盟的政體,楚懷王是名譽主席。

乘着人心還算齊,一步步把手下的人架空還是不難的。

有兵權沒聲望也是個大麻煩,例如:你讓這些兵去打秦國人,他們會遵命。你讓這些兵去打他們的老首領——項羽、呂臣,他們會聽你的嗎?

所以要提拔起一個心腹,讓他在戰爭中積累聲望,最終能制衡項羽等人。剛好此時,那位齊國的使者來了彭城,他大肆誇獎了宋義一番,楚懷王接見宋義,對他很是欣賞。

宋義成了楚懷王手上最好的一張牌。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第2張

被項羽反殺

這些"手下"中,最讓楚懷王忌憚的,就是項梁、項羽叔侄了,如今項梁已死,項羽還在。

不難看出,懷王在很多方面在刻意打壓項羽。

章邯擊敗項梁後,覺得楚地的起義軍,已成不了氣候了,於是率軍北上,將矛頭指向了趙國。

秦有大動作,楚國不能放任不管,楚國內部商議出了一條策略:派一支軍隊北上救援趙國,派另一支軍隊西進進攻秦國。

當時秦兵所向披靡,楚國將領們都不敢西進。劉邦勇敢,項羽想給叔叔報仇,只有他倆在爭取西進的機會

懷王偏偏讓劉邦西進,讓項羽北上。北上的軍隊交由宋義擔任主將,項羽只是副將。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怨懷王不肯令與沛公俱西入關,而北救趙,後天下約。項羽對這個安排一直心存怨氣。)

宋義去救援趙國,趙王被秦將王離圍困在鉅鹿,他卻在離鉅鹿250裏的安陽駐紮了起來,屯兵而不行進。

項羽跑去和他算賬:"趙國被滅已是眨眼間就會發生的事了,你該立即率軍和秦軍交戰,解鉅鹿之圍。"

宋義說了一番大道理嗆項羽:"身先士卒,我不如你,運籌帷幄,你不如我。決策還該由我來定。"

還在軍中下了軍令:"敢違抗我的命令的,斬立決!"

命令是下給全體軍士的,還是針對某一人的,明眼人都知道。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第3張

楚軍千里而來,後勤跟不上,軍士們都吃不飽。宋義趁着自己現在是大將軍,在齊國給兒子謀了個相國的職位,他還給兒子舉行送別宴會。

項羽怒火中燒,第二天早晨給宋義請安時,就在軍帳中把他給斬了。

然後召集將領們說:"宋義勾結齊國,懷王下了密令,要我斬殺他。"

還煽起軍士們對宋義的不滿:"將士們都吃不飽,軍營中已經沒了存糧,他還給兒子舉辦送別宴,有這樣當將軍的嗎!"

將領們都跪在地上不敢吱聲,過了一會才異口同聲地說道:"楚懷王本就是你項家立的,現在將軍誅滅了亂黨,我等唯將軍之命是從!"

殺宋義就殺宋義,扯出"楚懷王是項家擁立的"這種話幹嘛?表面上看完全牛頭不對馬嘴啊。其實將領們也看得出這場君臣之鬥,現在他們就是要告訴項羽:"在懷王和你之間,我們選擇你!"

後來項羽破釜沉舟,在鉅鹿之戰中擊敗王離。最初,其他諸侯也派了軍隊來救趙,但都不敢和秦軍交戰,他們看到楚軍如此神勇,在戰場上各個都以一當十,不由得人人揣恐。

鉅鹿之戰結束後,項羽接見諸侯軍的將軍們,這些慫包都怕極了項羽,從軍營大門跪着爬進將軍帳。

鉅鹿之戰,不僅扭轉了秦兵強起義軍弱的局面,還成就了項羽的威名與地位,諸侯聯軍的將軍們都對項羽俯首稱臣。

這不只是項羽的成名之戰,還是項羽的"立國之戰"!

鉅鹿之戰結束後,項羽並沒有帶兵回國向懷王覆命,而是率領諸侯聯軍向秦關進發。

懷王的軍隊都交給了劉邦、宋義,現在他與項羽的實力已是天差地別。

懷王最後的倔強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第4張

項羽野心大,他不滿於軍事貴族的地位,一心想稱王稱霸。他的想法是:楚國本來就是項家重建的,秦朝最後的軍事力量,也是被我打敗的。滅亡秦朝,沒有比我功勞還大的了,我應當做王!

項羽叔侄的功勞確實是無人能比,於情於理,懷王都是要裂地而封之的。可能是對項羽斬宋義、私自帶兵入關等一系做法的不滿,懷王沒有立他爲王的意思。

懷王最開始立下了一條約定:"誰最先入關,誰就做秦王。"

結果最先入關的人是劉邦。

如果懷王堅持不立項羽爲王,那麼按照古法,事情就會這樣發展:

1、 秦國罪孽深重,其王室要被廢除,劉邦按照約定擔任新秦王。

2、 楚國有熊心,燕國有韓廣,趙國有趙歇,魏國有魏豹,韓國有韓成,齊國有田市,六國目前的君主保持不變。

3、 七國的疆域恢復到戰國中期的時候。

4、 項羽、英布、臧荼、張耳等將領各自率兵回國,接受本國賞賜的爵位與封地。

如果是這樣,階級就又要固化回戰國時代的那樣,項家將會永遠成爲楚國的貴族,貴族與王位之間的鴻溝仍然無法逾越,這是項羽不願見到的。

項羽是必須要當王的,他的王位如果是楚懷王授予的,將會更加合法。

懷王偏偏不給他,項羽寫信問由誰當秦王,懷王答:"按照約定由劉邦當。"

那項羽只能自立爲王了。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第5張

"竊鉤者誅,竊國者侯"。何意?

拿"田氏代齊"舉例,田家人連續五代在齊國收買人心,用公家的財富,換取自己家的名譽,手段噁心至極。爲何田和篡齊後國內沒人罵他?全國人都拿了他的好處,所謂"吃人嘴軟,拿人手軟",誰好意思去反對他呢?

蒙古帝國的王公大臣帶着族人在全世界燒殺搶掠,所到之處生靈塗炭,只留下白骨與馬糞。爲何沒有蒙古人罵這羣領頭做壞事的人呢?所有族人都拿到了好處,他們搶到的金銀財寶,在分贓時都做得很公平。都拿到了好處,還有誰在乎是否合乎正義?

這就是人性黑暗的一面,只要"自己人"都拿到了好處,就沒人理會你的做法到底是否正義。

所以項羽聲稱:"在外面出生入死地打仗的是我們,憑什麼得到好處的都是躺在宮殿裏的國王?我們這些將領功多,理應爲王!"

於是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反秦聯軍中立了功勞的將領都成了國王,獲封自己國家最肥沃的土地。韓廣、趙歇這些老國王們,不得不讓出自己的國家,遷徙到項羽安排的代國、遼東等荒蕪之地。

畢竟當時天下最精銳的部隊,都掌握在這支聯軍的將軍們的手裏,那些舊國王只能聽他們的。

秦朝末年的潮流就是:陳勝、武臣這種自立爲王的往往都不能善終,想做大,就得擁立六國王室的後代。

楚漢時期至漢朝初期的潮流:用這段時期總是被提出來的一句話就能概括:"豪傑並起,能者先立"。

這種潮流的改變就是十八路諸侯的分封。

爲了制衡權臣項羽,楚懷王用了什麼辦法? 第6張

懷王與項羽的鬥爭,最終還是以項羽的勝利而落下了帷幕,懷王被"流放"到郴縣,九江王英布奉項羽的密令殺死了他。

從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打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口號開始,到平民出生的劉邦,最終登上帝位,再無人擁護七雄王室時結束。周朝禮制殘餘的最後一點東西,終於被時代的潮流徹底衝散。

人們重視的,不再是仁義道德,而是功名利祿。

宋襄公敗於泓水,被天下人恥笑,是因爲論兵者都崇尚詐謀而輕視仁義。無人再談義兵,又有誰會站出來替他辯護?

義帝先被流放後被殺死,沒人去保護他、捍衛他,只有別用有心之人爲他發喪。無人再談仁義道德,又有誰會站出來維護君臣之禮?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