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墨子是墨家學派創始人,他不但是思想家教育家,而且還是科學家、軍事家,同時我們也可以稱之爲武器發明家——我們上學的時候都學過《公輸》:“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盤之攻械盡,子墨子之守圉有餘。”

墨子把自己發明的守城器械(攻城時也能用)都傳授給了弟子禽滑(讀作骨)釐,在《墨子·六十三章·備蛾傅》中,詳細介紹了這些武器,這其中包括尖頭長達一尺五寸的錐子、柄長六尺的斧子,還有最早的裝甲運兵車或者叫移動堡壘——“懸滑車”:長五尺寬三尺高五尺,由兩寸厚木板製成,用轆轤牽引,在城牆上下迅速移動,專門攻擊以雲梯蟻附攻城的敵人。

墨子不但發明了移動堡壘,他還給堡壘中的敢死隊員專門發明了一種兵器,這種兵器刁鑽古怪,所以後來被稱爲“百兵之賊”。

“百兵之賊”威力巨大,從春秋戰國到明朝,一直都有名將在用,比如後漢白馬將軍公孫瓚、十六國時期的武悼天王冉閔都曾拿着它衝鋒陷陣所向披靡。

至於公孫瓚和冉閔拿着這種兵器做的是什麼事情,讀者諸君可以從文中找到答案:公孫瓚用它橫掃鮮卑烏桓,武悼天王冉閔用它幹啥了,這個還真要謹慎一點說。

一、百兵之賊稱號的由來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十八般兵器前四位是刀槍劍戟:劍爲百兵之君,刀爲百兵之膽,戟爲百兵之霸。這裏的兵不是士兵而是兵器,另外一種說法是棍劍爲百兵之皇,刀爲百兵之帥,戟爲百兵之魁。

刀劍戟各有稱號,只有槍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稱號,有人說它是百兵之祖,也有人說它是百兵之王。槍之所以難以加尊號,就是因爲它的形制五花八門,甚至名字也是一變再變:矛、槊、矟、槍,都是一類武器,我們只能稱之爲槍族。

咱們今天要說的槍族的另一個稱號,就是百兵之賊,自從墨子發明之後,其形制就一直沒變過:“二丈四尺,刃其兩端。”

這種兵器也可以叫雙尖槍、兩頭槊,比較正式的名字,是“兩刃矛”。

讀者諸君可以試想一下:一個士兵站在五尺大木箱子裏,通過孔洞向外攻擊,最佳的武器就是弓箭與長矛,但是單尖長矛顧左顧不了右,如果兩頭都有槍頭,那就方便多了——刺出去殺一個,收回來又把後面的殺了,一杆長矛頂兩杆用,而且絕不做無用功。

前面咱們說過,墨子發明的武器,攻城守城都能用,而這種百兵之賊兩刃矛(下文就不用加引號了),同樣適用於車戰和馬戰。

夏商周乃至春秋戰國,古代戰爭以車兵爲主力,漢朝開始出現馬戰,當時的戰爭都是雙方排好陣型對衝,每衝突一次叫做一合,如果雙方排開的都是一字長蛇陣,那麼對衝穿過敵陣後調轉頭來重整陣型再衝,這叫一回,一衝一轉,就叫一回合。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第2張

古代戰爭的兵器都講究一寸長一寸強,基本都是密集隊形的將士抱着長兵器悶着頭往前衝,捅到誰就算誰倒黴,沒捅到,掉過頭來再捅。而墨子發明的兩刃矛,一下沒捅到,還可以順勢抽回,殺一個回馬槍——陣型密集,想把長兵器掄圓了進行第二次攻擊,打傷的會是身邊的戰友。

因爲墨子發明的守城兩刃矛能夠在一個回合之內進行兩次攻擊,所以在車戰馬戰中也得到了應用,於是正史中就出現了許多善用兩刃矛的古代名將。這些名將使出“回馬槍”令人防不勝防,於是槍族中多了一個不大好聽的稱號:百兵之賊!

二、公孫瓚用兩刃矛殺出白馬將軍威名

提起善用兩刃矛的古代名將,首先我們要說一說在《後漢書》和《三國志》中都有傳的白馬將軍公孫瓚。

公孫瓚在演義小說裏在數回合之內被呂布擊敗,如果要是從正史角度來看,呂布可能會在一個回合之內被公孫瓚捅穿後背——公孫瓚用的就是能在一個回合之內兩次出手的兩刃矛。

《後漢書·卷七十三》和《三國志·卷八》均有公孫瓚用兩刃矛殺出白馬將軍威名的記載,爲了便於閱讀,咱們被這兩本史書的記載綜合一下:“嘗從數十騎出行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自持兩刃矛(兩頭施刃),馳出刺胡,殺傷數十人,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爲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公孫瓚時爲遼東屬國長史,後升任奮武將軍,乃稱白馬將軍)。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鹹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第3張

本來公孫瓚手持兩刃矛,帶着白馬義從所向披靡,可是不知道爲什麼這位仁兄忽然厭倦了跨馬衝殺,卻喜歡上了蓋高樓。

公孫瓚蓋了一羣高樓,矮的五六丈,高的有十丈,在裏面存了三百萬斛糧食。公孫瓚本想吃着這些糧食坐觀羣雄逐鹿,卻沒想到袁紹挖地道進去放火,讓公孫瓚的兩刃矛和白馬義從無用武之地,這位靠兩刃矛成名的後漢名將,就在火光中謝幕了。

三、武悼天王冉閔用的也是兩刃矛

冉閔的個人資料不可以多介紹,因爲他是一個有爭議的人物,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冉閔絕對是一箇中原人,而且其先祖也是漢朝將軍,他們一家數代都精通騎射,很多人都擔任過趙雲一樣的職務:“其先漢黎陽騎都督,累世牙門。《晉書·卷一百七·載記第七》”

冉閔十二歲就表現出了超人的戰鬥力(驍猛多力,攻戰無前),長大後更是雄壯無比:“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策,勇力絕人。”

冉閔的兵器,就是百兵之賊兩刃矛,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資治通鑑·卷九十八·晉紀二十》中找到記載,宋元交替之際的史學家胡三省在《資治通鑑音注》中也進行了解釋。

冉閔在晉後亂世以一道斬胡令著稱:“斬一胡首送鳳陽門者,文官進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門。"

冉閔當時有點濫殺無辜了,其斬胡過程有點像袁紹誅宦官:“閔親帥趙人以誅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高鼻多須濫死者半。”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第4張

冉閔誅胡,用的就是兩刃矛:“操兩刃矛,馳騎擊之,所向摧陷。”

胡三省註解說:“兩刃矛者,鋏之兩旁皆利其刃。”

這時候可能有讀者要有些困惑了:“長鋏不是長劍嗎?咱們學過馮諼客孟嘗君的時候彈鋏而歌,不就是彈着長劍發牢騷嗎?”

這裏就需要解釋一下了:長鋏確實是長劍的代名詞,但是鋏字的意思卻是柄(通夾,就是兩片金木或獸角夾住劍葉以便手持),長鋏就是長柄劍。鋏也可以理解爲矛杆,比如左思在《吳都賦》中就有這樣的描述:“以齒角爲矛鋏……刀身劍鋒,有長鋏短鋏。”

四、兩刃矛很好使也很不好使

兩刃矛威力巨大,是很好使,這個好使指的是殺傷力巨大,一杆長矛能頂兩杆用,說它不好使,是因爲使用這傢伙實在是太難了,這一點我們從羊侃試用兩刃矛的過程中可見一斑。

據《南史·列傳第五十三》記載,當年南樑打造了一批兩刃槊(兩刃矛的另一種叫法),但是很少有人會使,於是高昌縣侯、太子左衛率、侍中羊侃(跟陳慶之是戰友)挺身而出:“侃執槊上馬,左右擊刺,特盡其妙。”

之所以沒人敢嘗試用這種百兵之賊兩刃槊,是因爲這傢伙實在是太大了:“長二丈四尺,圍一尺三寸。”

兩刃矛(槊)長二丈四尺,這個長度從墨子發明之後就沒變過,但是槊杆周長一尺三寸,還是有點太粗了:當時一尺大約二十三釐米,一尺三寸大約是三十釐米,除以三點一四,槊桿直徑將近十釐米,比一斤裝的酒瓶子還粗一點。

百兵之賊的稱號是怎麼來的?武悼天王冉閔是如何使用它的 第5張

一般人根本的手根本就攥不住槊杆,也幸虧羊侃個子比較高(七尺八寸),再加上樑武帝欽賜的寶馬(帝因賜侃河南國紫騮令試之),這才能把兩刃槊耍得虎虎生風,以至於大家爬到樹上圍觀,最後把樹都壓折了。

現在讀者諸君應該明白公孫瓚和冉閔用兩刃矛做的是什麼事情了吧?他們是在用這種殺傷力極大的百兵之賊誅胡——這倒也沒有違背墨子發明兩刃矛的初衷。

兩刃矛刁鑽古怪令人防不勝防,所以一直到明朝還有人在用,那時候兩刃矛(槊)則被稱爲“兩刃槍”:“披三重甲,持二丈槍,兩頭着刃……”

筆者沒見過兩刃槍(矛、槊)實物,但是遙想白馬將軍公孫瓚和武悼天王冉閔,手持兩頭尖刃的二丈四尺矛槊,衝入北方部族騎兵陣中,前面戳穿一個,拉回來又把身後另一人刺落馬下,不能不讓人感嘆:墨子講究兼愛非攻,他發明的武器,咋就這麼厲害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