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什麼出身?下場爲何大多不好?

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什麼出身?下場爲何大多不好?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戰國四公子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在《史記》中,戰國四公子被分別被立傳,幾乎成了戰國的標籤之一,後世對他們的大名也是耳熟能詳。但這四位人生贏家,最終結局大都不怎麼好。原因是由他們的身份註定:讓人們敬仰、豔羨的公子們,實際上是強化王權的阻礙,即,他們是不符合時代發展需求的存在。

咱們先明確下戰國時期“公子”的概念。

“諸侯之子稱公子”。公,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君主的尊稱,顧名思義,他們的兒子就是公子。當然,接班諸侯的兒子自然就會升級。戰國時直接以“公子”字眼爲稱呼的貴族中,最出名的就是秦國的公子虔。起初他被商鞅割掉鼻子,後來終於報仇雪恨,以謀反之名弄死了商鞅。公子虔名叫嬴虔,是秦獻公之子、秦孝公的異母哥哥。

但嚴格來說,我們熟知的戰國四公子,並不都符合上述身份標準。

孟嘗君田文,他的父親田嬰並不是諸侯,叔叔齊宣王纔是;齊緡王則是他的堂兄;

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什麼出身?下場爲何大多不好?

春申君黃歇甚至不屬於王室。楚考烈王還是太子的時候,被送往咸陽做人質;黃歇作爲貼身大祕,仗義的兩肋插刀,爲了掩護太子回國甚至甘願赴死。後來楚考烈王投桃報李,給予了黃歇幾乎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殊榮。

剩下的兩位則是正兒八經、根正苗紅的公子。

平原君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的弟弟,趙孝成王的叔叔;

信陵君魏無忌,則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

但這四位中,得到司馬遷認同、被其稱爲“公子”的只有信陵君一人;其他的,只是按照封爵被稱爲“君”。具體原因後文會提到。

筆者爲什麼說戰國四公子是不符合時代潮流的存在?看看他們的特點就會明白:

其一,這些公子們都是有封地的,可以理解爲諸侯下面的領主。在自己的封地內,他們享有人事、行政、稅收等權利。

比如趙國名將趙奢在當稅務官的時候,就曾跑去平原君家收稅,直接被下人轟出門。

孟嘗君田文,有一次在衆多門客裏找人替他在封地收稅:“誰習計會,能爲文收債於薛者乎?”

黃歇最初的封地是“淮北地十二縣”,後來又主動換到了吳國的故都。

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什麼出身?下場爲何大多不好? 第2張

其二,四公子權勢滔天、出將入相。

楚考烈王即位後,就任命黃歇爲相,而且一待就是20多年。此外,無論是合縱攻秦,還是救援趙國邯鄲之圍,楚國的領軍人一律是黃歇。

孟嘗君不僅擔任過齊相,甚至還做過秦相。六國合縱攻秦時,率領齊軍的也是他,爲了當騎牆派、兩邊不得罪,他還故意拖延行軍速度。

邯鄲之戰期間,趙國依靠平原君到處搬救兵,最終才渡過了一劫。

而信陵君魏無忌那就更牛了。秦軍包圍邯鄲時,他竊符殺將、領兵救趙;後來魏國被秦軍包圍時,他又振臂一呼,率領各國聯軍痛擊秦軍,甚至追殺到了函谷關。

其三,他們手下人才濟濟、自成體系。

戰國四公子最廣爲人知的,就是“養士”。依靠着封地的財富,他們每個人都輕而易舉的供養幾千各門客,甚至連這些門客的家人都要照顧到。比如孟嘗君對待門客:“皆舍業厚遇之,存救其親戚”。

在很多時候,這些公子手下的人才隊伍甚至比國君本人還要強大。比如信陵君的門客,就遍佈各個諸侯身邊,趙王的一舉一動都盡在他掌握,這一點也讓他的哥哥魏安釐王驚恐不已,心裏估計在想:“別國君主都被你監視,我可咋整?”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這些門客眼裏只有公子、沒有國君。信陵君的門客侯生出主意偷取魏王的兵符,並派人親手擊殺魏將晉鄙。

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什麼出身?下場爲何大多不好? 第3張

不過,這四位中,真正求才若渴的只有信陵君,其他三位基本上都有沽名釣譽之嫌,因爲這事,信陵君還差點跟自己的姐夫平原君翻臉。這也是司馬遷對信陵君高看一眼的原因之一。

其四,除了春申君外,其他三位都出自王室,也就是說,在血統上、法理上,符合獲取本國權利的法理基礎。即:如果願意的話,相對於權臣而言,他們篡權的障礙更少。

因此,戰國四公子,其實就是遊離於王權之外的存在;而且由於身份血統的特殊性,他們在政權體系中的地位非同一般(春申君除外)。形勢需要時,他們是國君的得力助手;反之,則是對王權的巨大威脅。

所以,當信陵君告訴自己哥哥,自己在找王身邊安排了眼線時,對方的反應不是高興,而是畏懼:“畏公子之賢能,不敢任公子以國政”。當信陵君率領各國聯軍挽救國難時,秦國造謠他覬覦魏王的位置,魏安釐王立即奪取了弟弟的兵權。

兩次因爲才能被哥哥廢除權力的信陵君,從此萬念俱灰,徹夜沉迷酒色,“與賓客爲長夜飲,飲醇酒,多近婦女”,身體也因此逐漸垮掉、四年後鬱鬱而終。

而孟嘗君、春申君的下場則堪稱慘烈。其中,孟嘗君更是以行動證明:自己真的是王權的現實阻礙。

孟嘗君是自己作死。他養士的目的,不是爲了國家,而是爲了自己的名聲;他甚至公開宣稱,只要能讓自己出名,門客們受賄都沒關係。而他的食客中,逃犯、罪人大有人在,封地幾乎變成了犯人們的避難所。司馬光說他是“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什麼出身?下場爲何大多不好? 第4張

過於囂張,也引起了國君的不滿。齊湣王滅宋後,就着手除掉孟嘗君。後者立即跑到魏國,聯合秦、趙、燕一同伐齊。也就是說,當時齊國幾乎被滅亡,齊國的孟嘗君功不可沒....這估計是最早的帶路黨吧。

孟嘗君死後,他的兒子們爲了爭權狗咬狗,被齊、魏趁機聯手做掉,沒留下一個後裔,也算是罪有應得。

所以我們發現,在秦統一六國後,戰國四公子這樣的特殊貴族就徹底淪爲了歷史。在大一統中央集權體制下,不可能允許這種分解皇權的存在。

其實後世的藩王,有點像先秦的公子,但此時他們大多沒什麼凌駕於官僚體系之上的特權。而曾經給予子弟實權的朝代,後來不得不主動“削藩”;分封最爲徹底的西晉,則徹底被八王之亂給整死。

因此,即使信陵君德才兼備、堪稱賢能,但他註定了會被被排擠,畢竟這既是“功高震主”的常規解決方案,也是“王權不容分割”的現實需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