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王昌齡,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王昌齡,盛唐詩人,世人多稱他少伯,在盛唐的詩海里名重一時,甚至與太白相差無幾,一個是“天上謫仙”,一個是“詩家天子”。

少伯尤擅七絕,三類詩最爲出彩,一是邊塞詩,氣勢雄渾,慷慨豪邁;二是閨怨詩,細膩入微,情韻深刻;三是送別詩,情深意切,情景交融。王世貞說:七言絕句王少伯與太白相差毫釐,俱是神品。王夫之甚至認爲少伯七絕勝於太白,由此可見,少伯“七絕聖手”並非虛名。

少伯與李白、高適、王維、孟浩然等人交好,可家世卻遠不及他們,少伯出生貧困,少年潦倒舉薦無門,中年刻苦求學高中及第,隨後受盡排擠連番被貶,最後遭人暗害,蒙冤身亡。

少伯這一生,大起大落,一生六十載,三十歲時及第登科到達人生巔峯,像極了一條“拋物線”,如果頂點能早一些,少年成名的少伯或許能儘早看透官場,或許能多一些安穩;如果頂點再晚一點,少伯或許便能更沉穩的處身官場,晚年或許能有個好一點的下場。可這個頂點不偏不倚,恰在中間,少伯一生,怎一個慘字了得!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1、少年貧困,投筆從戎

關於少伯的出生,記載極少,甚至對於出生地至今仍有爭議。據說少伯生於南朝世族琅琊世家,但家勢已經式微,到他這輩就更趨貧困,除了才華,一無所有。沒背景、沒錢、沒關係,可以說是標準的無產階級了。

少伯天資聰慧,自幼故鄉耕讀,自稱“久於貧賤,是以多知危苦之事”。舉薦無門,家裏日漸困窘,少伯決心改變自身和家庭的處境。

大約二十歲,少伯離家學道。當時正是盛唐氣象的鼎盛時期,火熱的年代,少伯對盛世光芒充滿信仰,把學道當成了叩響盛唐大門的一塊磚,可逐漸發現這塊磚太過渺小無力,不久他便到長安謀求發展,久尋無果,正在迷茫時,看到牆上招兵公告,這個熱血書生頓時心生希望,一拍大腿,決定西出長安,投筆從戎。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第2張

頭頂是自由的塞外風,腳下是沉重的邊關土,開元十二年秋,王昌齡從長安出發,經八百里秦川腹地扶風,沿渭水谷地,向西北而行,直抵渭水源頭一帶,然後向狄道而行,他的目標是當時臨洮軍的駐紮地鄯州,也就是隴右節度使的所在地。途中正好經過了武街古戰場,此時,距離開元二年的那場大戰剛剛過去了十年,河溝中遺蹟猶存,路邊的草叢中白骨依舊可見。

一心想在邊陲建功的王昌齡,提筆寫下《望臨洮》: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多少壯士征夫的殘骸,多少孤兒寡母的眼淚,興亡太苦,人世多艱。這裏沒有一個議論字眼,卻將戰爭與歷史的冷酷勾勒出來。

這一時期,少伯是否建功立業,史書沒有記載,可這一時期,他寫的邊塞詩卻讓他聲名遠揚: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出塞》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其一》

少伯筆下的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如同年輕時的他,躊躇滿志,一腔熱血。三年的邊塞生活,雖未見他的寶劍在戰馬上閃光,但他油燈下的一首首邊塞詩卻紛紛衝出軍營大帳,被無數戰士在烽火硝煙中傳頌。其中《塞下曲》《從軍行》《出塞》等名篇更是迴響在大唐的長空,讓他身在邊關,而名滿天下。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第3張

2、勤而上學,中年及第

打鐵要趁熱,二十九歲的王昌齡享有盛名,於是離開邊塞,回到家鄉,隱居於京兆府藍田縣石門谷,頭懸梁錐刺股,期望考取功名,治世報國。

開元十五年,少伯一舉登第,王昌齡以爲自己終於踏上了人生的坦途,前程必定如花似錦。卻不知此時他其實站在人生拋物線的最高點,迎接他的將是後半生的坎坷與不如意。考中進士,走上仕途,卻反而走向了窮途末路,開啓了連連被貶的倒黴模式

高中的他被授予祕書省校書郎,芝麻小官可有可無,位微言輕,如何濟世,少伯心有不甘,開元二十二年應博學宏詞科的考試,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後官職仍舊未見升遷,僅被授予祀水尉。

仕途遭受打擊,加之毫無背景,又性格直爽不懂得官場之道,常常被穿小鞋、受人排擠,30出頭的少伯心中無限失落: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閨怨》

忽見楊柳,悔覓封侯,何嘗不是少伯最心底的無奈,重操翰墨依然不得志,還不如從軍遠征,立功邊塞!

這段時間裏,一長溜的宮怨詩又一次讓他在詩歌界出彩。曾經豪氣干雲的少伯此時卻充滿着孤獨、寂寞、無奈和怨憤。彷彿他那戰士與詩人合體的特殊氣質,唯有在雄偉的大漠邊關,才能抒發出華彩樂章似的,而那段神采飛揚的邊塞時光註定一去不返,迎接他的是“拋物線”的下半段。

3、連番謫貶,交友送別

開元二十八年,他被遠貶荒僻的嶺南,任江寧丞,“得罪由己招,本性依然諾”,少伯心知肚明,本性難移,或許自己不適合這個世故圓滑的官場!

失意之後就是疏狂,就是放浪形骸,又去太湖、浙江一帶遊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消極怠工、意氣用事再次授人以柄。

少伯赴任江寧丞之時正遭謗議,又逢摯友遠行,悽切心情可想而知,臨別所囑,惟以玉壺冰心自明心跡: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南國的煙雨、兀然傲立的孤峯,既是景語也是情語,少伯對盛世的信仰,正是他一生最堅實的信心、力量、希望和理想的源泉,以至今時身處讒枉和淪棄之境,也難以改變。少伯以忠節貞信作爲人生困境中的一種道德自信和超越力量,同時也表明,他對時代的公正並未失去信心。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第4張

第二年玄宗大赦天下,少伯應召回長安。

路過襄陽時,無罪一身輕拜訪好友孟浩然,浩然此時正是失意,一看少伯來了,也非常高興,把自己背生毒瘡尚未痊癒的事情拋到腦後,接連幾天,和少伯連日飲酒,結果背瘡復發,不治而亡。

少伯欲哭無淚,痛心疾首,此事也成了他很久以來的心結,摯友因爲自己而死,換誰都心不能安。

回到長安的少伯,五十多歲,卻再次迎來貶謫,好友李白聽說之後,寫詩一首,表示告慰: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身無財物,惟有琴書伴隨,王昌齡在秋天僱船沿長江上行,經巴陵過洞庭到達武陵,又放舟順着沅水前往湘西龍標,山高水遠,前路迢迢。

在龍標,王昌齡生活清苦,他和隨從而來的老僕人沿路撿拾枯枝敗葉當做飯的柴燒。雖然自己不走運,但他洞悉民情,爲官清廉,爲政以寬,是個頗有政績的地方官。

沅溪夏晚足涼風,春酒相攜就竹叢。 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龍標野宴》

這一首詩,算是給李白等一干好友的迴應了,夏夜歡聚暢飲,心中的沉重卻難以釋懷,“莫道絃歌愁遠謫,青山明月不曾空”,不過是自我寬慰罷了,心中未曾真正放下。

少伯貶謫生涯的後期,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現象,一方面是功業報君的信念絲毫未減,並且愈久愈堅執,一方面是虛無幻滅和世外長生的思想也同時變得越來越濃厚。

可惜他的濟世之志,他的冰心玉壺,再也等不到“鴻恩共待春江漲”,隨着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零落成泥,什麼都成爲泡影。

王昌齡的一生經歷過哪些大起大落?雖悽慘但也精彩 第5張

4、花甲之年,客死他鄉

59歲的少伯離開龍標,準備歸鄉。次年,路過亳州時,就被刺史閭丘曉找了個藉口“忌殺”了。沒有戰死沙場,也沒有爲自己心中的理想鞠躬盡瘁而死,卻死在一個刻薄兇殘的小人手裏。

“拋物線”在少伯的人生區間裏,迎來了終點。

一個曾;一個曾遠赴西鄙,連番被貶荒遠,宦遊坎坷,而又有着極強的功業追求的盛唐詩人,最後卻荒唐收場,讓人惋惜。

盛唐詩人,善終者十之一二,可少伯卻格外的慘。

換一個角度想,在少伯的這段“拋物線”裏,前半段催生出一個寫下“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充滿了激昂悲壯的血性男兒;中間段催生出一個輕嘆“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的感性詩人;後半段催生出一個傾吐“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忠貞士子。

在少伯與衆不同的人生經歷中,他的心靈世界更加敏感而豐富,留下了那些雖歷經千百年,卻依然能打動人心的佳句。

這段“拋物線”人生,雖悽慘,卻又不可謂不精彩!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