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東晉皇帝司馬睿爲何會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東晉皇帝司馬睿爲何會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跟着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真實的東晉皇帝司馬睿。

公元316年,前趙軍隊圍困長安,晉愍帝出城投降,西晉滅亡。

次年,司馬睿於江東即“晉王”之位,改元建武,開啓了“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王朝。

然而,作爲東晉開國皇帝的司馬睿,最終,卻因大權旁落,政不由己出,鬱鬱而終……

東晉皇帝司馬睿爲何會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西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不久,北方大地上爆發了長達十多年的八王之亂,周邊少數民族紛紛建立政權,逐鹿中原。

晉懷帝永嘉年間,洛陽被劉曜攻陷,大肆屠殺搶掠,洛陽化爲灰燼。

自永嘉年間,大量的北方士族和百姓,爲躲避戰亂,避免被殺,紛紛攜帶家眷,南遷至長江流域,史稱“永嘉南渡”。

永嘉南渡,是中國古代的第一次人口南遷高潮,北方士族有的帶領宗人部曲數百、數千家相攜南下,“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

西晉宗室司馬睿,即是與此之時,渡江至建鄴,移鎮江東……

司馬睿登基

司馬睿,字景文,司馬懿的曾孫,十五歲之時,嗣位爲琅琊王。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之時,無兵無權的司馬睿爲避殺身之禍,採取恭儉退讓的方式,避免自己捲入鬥爭旋渦,於洛陽期間,結識了自己唯一的朋友——出身於琅琊王氏的王導。

永嘉初年,司馬睿用王導之計,以“安東將軍、都督揚州諸軍事”的身份,出鎮建鄴,西晉宗室政治中心,自此逐漸南移。

公元316年,長安告破,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羣臣請司馬睿登基稱帝,司馬睿不敢接受,於次年公元317年,只稱晉王。

然而,公元318年,晉愍帝被害身死的消息傳到了江東,司馬睿在羣臣的請求之下,登基稱帝,立子司馬紹爲皇太子

王與馬,共天下

東晉皇帝司馬睿爲何會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第2張

司馬睿初到江東,立足不穩,因威望不夠,得不到士家大族的支持,幸得北方頭等士族琅琊王氏王導的輔佐,才得以穩定局面。

王導於江東殫精竭慮,致力於東晉王朝的穩定,運用謀略,先是取得了當地南方士族對於司馬睿的支持,繼而又爭取到了南遷的北方士族對東晉朝廷的支持,穩定住了東晉政權。

司馬睿以王導爲丞相,總掌朝政,甚至登基之時,司馬睿親自請王導同坐龍椅。

王導的堂兄弟王敦,則用軍事鬥爭的方式,助力東晉王朝的建立,兵強馬壯,雄踞長江中下游之地。

司馬睿登基, 本已是徵南大將軍的王敦,進位爲大將軍。

王導主掌朝政,王敦主領兵權,一內一外,琅琊王氏在東晉朝廷中的權勢一時無兩,多半朝野官員,均是王家之人或與王家攀親帶故。

時人評價當時的東晉朝廷爲“王與馬,共天下。”

大權旁落,憂鬱而死

晉元帝司馬睿不甘心朝政大權被王氏家族把控,開始任用劉隗、刁協等人爲心腹,並逐漸疏遠王導,以抑制王氏勢力。

然而,隨着矛盾激化,掌有兵權的王敦直接於武昌起兵,以討伐奸臣劉隗的名義,東攻健康石頭城。

司馬睿大怒之下,下詔定王敦爲“大逆”,表示要親率六軍與其決戰,然而,當時的士族,卻對此事保持着曖昧的態度

結果皇室與王敦的較量中,司馬睿六軍敗績,尚書令刁協被害,鎮北將軍劉隗逃奔石勒而去。

王敦大軍屯於石頭城,也不來朝見司馬睿,並縱兵搶掠,司馬睿無可奈何之下,“脫戎衣,著朝服”,派使者對王敦言道:

“公若不忘本朝,於此息兵,則天下尚可共安也。如其不然,朕當歸於琅邪,以避賢路。”

東晉皇帝司馬睿爲何會落得一個鬱鬱而終的下場? 第3張

如果王敦願意做皇帝,司馬睿願意出讓王位,做自己的琅琊王。

王敦戰勝司馬睿後,自領丞相、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朝政大權盡歸王敦,司馬睿被徹底架空。

不久之後,王敦回師武昌,遙控朝政,陷害忠良,廣樹親信,司馬睿和他的朝廷,成爲擺設。

司馬睿名爲皇帝,卻政不由己出,憂憤成疾,本想任用對自己忠心的司徒荀組爲太尉,牽制王氏,不料司徒荀組受任不久便病死,更是讓司馬睿鬱悶。

公元323年,在位六年的司馬睿於憂憤之中病逝於宮中,時年四十七歲……

司馬氏奪曹魏江山,於西晉之時,皇族爲天下第一士族,其他名門望族,只是皇族司馬氏的陪襯。

然而東晉朝廷借士族門閥勢力而建立,司馬氏朝廷,反而成爲名門望族的陪襯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