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周忱:野史裏的“糊塗官”,在正史上拯救了明朝

周忱:野史裏的“糊塗官”,在正史上拯救了明朝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7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周忱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崑曲名作《十五貫》,至今傳唱數百年。劇中那不畏強權的知府況鍾,也就“圈粉”了數百年。但劇中況鐘的頂頭上司,那位智商不在線胡亂冤枉好人的巡撫周忱,自然也在觀衆里拉了仇恨。甚至早年間的戲班子裏,還有過扮演周忱的演員,演完後被憤怒觀衆打的尷尬事。不過對比真實歷史,這周忱巡撫,卻是被抹黑了。

因爲,野史裏的“糊塗官”周忱,在正史裏不但是一代能臣,更公認是大明王朝遇到“瓶頸期”時,立下大功的救國英雄。

“周忱,字恂如,吉水人。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明年,成祖擇其中二十八人,令進學文淵閣。”周忱的履歷還是很值得驕傲的,在靖難剛結束就成爲庶吉士,此時的朱棣正是求賢若渴,幸運且努力的周忱就來了。

出乎意料的是:周忱入閣是毛遂自薦,在講究論資排輩的明代官場,讓人驚掉下巴。就在士大夫們嘲笑其幼稚的時候,朱棣竟然同意了:“忱自陳年少乞預。帝嘉其有志,許之。”

事實證明,朱棣沒有看錯人,這個“主動要官”的青年,爲的不是高官厚祿,卻是一個救國救民的理想。

周忱:野史裏的“糊塗官”,在正史上拯救了明朝

一、韜光養晦

朱棣給周忱的最初的官職是刑部主事,接着是員外郎,官職不算高,周忱也不抱怨,兢兢業業老實幹活。在這當中,周忱的才能也顯現出來,很多大臣紛紛舉薦,是金子肯定會發光,但有一人每每在關鍵時候橫加阻攔。

有些人估計會說,阻攔周忱升遷的這個人一定是個奸臣,事實則正好相反,“壞周忱好事”的人,卻是永樂年間的重臣,一直對周忱栽培有加的夏元吉。而每次“壞完事”後,夏元吉都是一句話解釋:這個升遷的機會太平常,根本無法發揮周忱的才幹啊!

如此這番“壞事”,一轉眼,二十年就過去了。

這二十年裏,周忱任勞任怨,在永樂年間至宣德年間的朝局更迭裏,他已從昔日毛頭小夥,變成兩鬢斑白的中年人,也出落得更加成熟穩重。1430年,一直“壞周忱事”的恩師夏元吉,卻突然與重臣楊士奇等人一起,把周忱推到一個重要的崗位上:工部右侍郎,奉命巡撫江南。

這等於是在大明帝國最富庶的地方,擔任權傾一方的封疆大吏。在朝中官員看來,這是天上掉下來的大肥肉,大家搶破頭的機會。但對於楊士奇夏元吉等重臣,甚至對於此時在位的明宣宗來說,這“肥肉”,是對周忱的一大考驗,更是一個牽一髮動全身的責任。

因爲等待周忱的,是大明朝一個天大的難題:江南賦稅問題。

二、披荊斬棘

江浙地區本是富庶之地,但明朝建立的時候,因爲惱恨當地人曾支持死敵張士誠,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對江浙地區的徵稅非常重。江浙地區的賦稅是其他省份的幾倍或幾十倍,隨着時間的流逝,不僅是官稅,加上土豪劣紳的盤剝,百姓已經不堪重負,是死的死逃的逃。

到了明宣宗登基後,這個問題就更嚴重了,一邊是百姓負擔沉重,富庶的漁民之鄉,竟出現大批百姓流離失所的慘景,當時僅一個太倉州,戶口就只剩了一千五百多戶,比朱元璋時代縮水了七成。周忱剛到任時,還有大批百姓伏在他面前痛哭請願。許多一邊卻是朝廷賦稅虧空嚴重,江南地區拖欠國家的稅賦已經累計十年以上。等於是大明朝的“錢袋子”,一下被戳了大窟窿。周忱的這個“肥差”,就是去補窟窿的。

這困難,周忱早有心理準備。可到任之後,才直到準備嚴重不足。他原本以爲,只要能減免江南稅賦,就能解決問題。誰知奏摺送上去,就被朝中高官罵的狗血淋頭:江南稅賦制度,是朱元璋定的“祖制”,豈能說減就減。換句話說,要是能減,還用你來當巡撫?

都說新官上任三把火,周忱卻是新官上任先碰釘子,外加禍不單行:他到任的第一年,江南稅賦又欠收。好些別有用心之徒,還給周忱起綽號叫“周白地”。但周忱卻不急不怒,只是輕鬆一句回懟:“今年呼我周白地,明年教汝米鋪地”,可見襟懷坦蕩。

但只有襟懷,也解決不了問題。於是,經過與自己的搭檔,野史裏的“青天”況鍾(蘇州知府)一番精密籌算,周忱終於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法寶:平米法。

其實實事求是說,江南稅賦雖重,但也沒有重到離譜。之所以鬧成這樣,關鍵還因江南當地的富豪大戶巧立名目甩鍋,把各種不合理稅賦甩到窮老百姓身上,自己逃國家稅還中飽私囊。但周忱的“平米法”,恰讓這幫人廢了武功。

周忱:野史裏的“糊塗官”,在正史上拯救了明朝 第2張

何爲平米法?老百姓規定繳納的糧食叫作“正米”,但押運糧食途中也有糧食消耗,比如被老鼠吃了、被雨水沖走等等,這些消耗叫作“耗米”。之前這些江南大戶們,就是通過把“耗米”加到老百姓身上,肆意的橫徵暴斂,也把江南經濟推到民不聊生邊緣。但周忱這大招放出後,“耗米”按照財產水平,由富戶們更多負擔,百姓繳稅大大減輕。以往想怎麼盤剝就怎麼盤剝的好日子,徹底沒有了!

如此一來,效果立竿見影。在不加派任何賦稅的情況下,不到五年時間,江南拖欠朝堂的賦稅就全部繳清。而且“府儲餘米多至不可清”。這筆每年盈餘不少的錢糧,周忱除了拿來修橋鋪路,甚至還設立“低息貸款”。貧困農戶可以找政府借貸,逾期不還也可以寬限。江南的社會經濟從此高速發展起來,出現了“物阜民康,公私饒足”的好景象。當年“米鋪地”的諾言,真做到了。

周忱能有此成就,不止因爲平米法夠狠,更因他做事極接地氣。身爲一方巡撫,他在江南任職二十二年,雷打不動的一個習慣,就是得空就換上便服,默默扎進田間地頭,找百姓“問所民間疾苦,爲之商略處置”。地氣牢牢扎住,政策也就順利鋪展。

周忱的辦事手腕,更堪稱古代官場典範。他雖然常年勞於案牘,卻沒變成書呆子,智商情商都是頂級。身邊的下屬甚至小吏,都敬他如敬重父親,往往相處沒多久,就對他服服帖帖。某些下屬的把戲,更是逃不過他的眼睛。一次有下屬給他報災,說運糧船遭到風浪損失不少,周忱當場就一句戳穿:你當本官不懂天氣?你說的那天那地,根本就是大晴天,一絲風都沒有。一句話就嚇得下屬乖乖招認。

這樣一個有決心有手段的強人,在當時的江南,也成了神一樣的存在。而一場突如其來的國難,更見證了周忱國之重器的價值:土木堡之變。

三、人走茶涼

一場“土木堡之變”,瞎指揮的明英宗淪爲的俘虜。氣焰熏天的瓦剌鐵騎,兵鋒直指帝都北京。雖然在大英雄于謙的主持下,北京城很快調集了二十萬精兵,決心與瓦剌死戰。可“皇帝不差餓兵”啊。真要打起仗來,錢糧物資怎麼辦?別擔心,有周忱。

就在這個國難臨頭的時刻,遠離京城的周忱,立下了關鍵一功:他把多年積存的江南府庫錢糧快速送至京城,剛剛遭受大敗的明王朝,這下一通大補血。庫存錢糧足以支撐數年戰事。“補血”後的明軍,這才戰鬥力滿血飆升,把興沖沖殺來的瓦剌大軍,打得頭破血流竄逃。一場險些叫明王朝“提前變南明”的大難,就此平安闖過。

從未上戰場的周忱,卻是這場護國大戰裏,無可爭議的功臣。

但隨着明王朝的轉危爲安,等待這位功臣的,竟是突如其來的打擊:由於明代宗登基,昔日支撐周忱改革的大公公王振(這是王振難得做的一件好事),也被釘在恥辱柱上。周忱竟也慘遭清算。由於他的改革,得罪了江南太多利益集團,因此也被他們羅織罪名誣陷,終於在景泰二年被勒令退休,兩年後病故家中。

而新上任的江南巡撫李敏,則馬上否定了周忱的一切功績,“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無輕易忱法。”很快江南再次回到了原來的樣子,百姓繼續忍受着高額的賦稅,官紳的盤剝變本加厲。最終留下的只有百姓對周文襄公的無盡懷念,和那些周公祠堂。

“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處處祀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