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什麼是長安詩?杜牧爲何會寫那麼多以長安爲描寫對象的詩?

什麼是長安詩?杜牧爲何會寫那麼多以長安爲描寫對象的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牧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晚唐詩人杜牧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 樊川文集 》。在其文集中有長安詩74首。何爲長安詩?長安詩,顧名思義,是以長安爲描寫對象的詩。杜牧的幼少年時期是在長安度過的,成年後宦遊在外,因此他的詩中對長安的景物描寫寥寥無幾,更多的是借長安抒發自己的家國情懷。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五陵無樹起秋風。

《登樂遊原》作於國家戰亂之際,這句詩概括了杜牧長安詩兩方面的內容,其中既有對人世盛衰、興亡更迭的感慨,又有驅逐侵略者的愛國豪情,感喟之情極深。

唐人有着強烈的建功立業的理想,實現理想一般需要“兩步走”,這兩步都與長安這片土地密不可分。第一步是於長安參加科舉考試。唐朝實行科舉制,給了下層文人一條衝破門第束縛飛黃騰達的渠道,可以說長安是夢想的起點。第二步是出任大唐帝國的核心官員,實現政治理想,需要久居長安。然而唐代科舉考試的難度大,能實現“仕宦至公相,致君作堯湯”的文人鳳毛麟角,長安是未及登科子弟的夢想搖籃,也是新晉登科之人一展宏圖之地。

什麼是長安詩?杜牧爲何會寫那麼多以長安爲描寫對象的詩?

杜牧家世顯赫,年少成名。其祖父杜佑是德宗一朝的宰相,文治武功彪炳史冊。名門望族,家學淵源。受此影響杜牧十幾歲獻計平虜,被宰相李德裕採用,大獲全勝,23歲寫就《阿房宮賦》名滿長安,26歲進士及第。

對於杜家這般的世家大族而言,順利及第不過爾爾,入朝爲官纔是宏圖大業的起點。在短暫的榮耀過後,杜牧在京僅擔任了半年的弘文館校書郎,就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宦遊生活。會昌二年至大中二年這六年間,杜牧多次外遷任地方刺史。刺史雖爲地方長官,但唐朝存在“重京官”而“輕地方官”的現象,從京官轉任地方官往往被視爲一種懲罰,杜牧思念長安,卻只能以回望長安的姿態聊以慰藉。

在黃州,他寫下“不用憑闌苦回,故鄉七十五長亭”,言及故鄉長安之遠,可望而不可即;在池州,他感嘆“有家歸不得,況舉別君觴”,酒入愁腸,難解思鄉之苦;在前往睦州的途中,他發出了“重過江南更千里,萬山深處一孤舟”的嘆息。六年刺史生涯,逐漸遠離長安,杜牧只能遙望長安,充滿失落與悵惘。

大中五年,時任湖州刺史的杜牧升任爲考功郎中,回到了夢寐以求的長安,他坦言:“因懷京洛間,宦遊何戚草。”爲官京中是杜牧內心的嚮往,所以多年的宦遊不過是棲棲遑遑。在杜牧48歲這一年,他終於在長安擔任一個尚可的官職,只不過此時他已近風燭殘年,機會來得太晚。從普遍意義上講,長安是唐人實現政治抱負的理想之地,對於杜牧而言也是如此,由於他仕途坎坷,他對於長安的情感比一般文人要沉鬱悲涼,表現出壯志難酬的無奈與失落。

什麼是長安詩?杜牧爲何會寫那麼多以長安爲描寫對象的詩? 第2張

《登樂遊原》一詩,一方面,杜牧捕捉到了大唐王朝走向衰落的頹勢,這類長安詩表現出蒼涼、惆悵的心態。長安在初唐和盛唐詩人的筆下彷彿是朝氣蓬勃的少年,而到了晚唐,詩作中的朝氣悄然被暮年氣息取代。這種暮年之感滲透在杜牧筆下長安四季景物之中,《春晚題韋家亭子》中這樣描寫長安春景:“擁鼻侵襟花草香,高臺春去恨茫茫。蔫紅半落平池晚,曲渚飄成錦一張。”晚春時節,杜牧登高遠眺,不見生機勃勃的春景,只見落紅滿地。杜牧寫暮春,暗含着他感受到的即將來臨的末世之感。文人對時代是敏感的,即使末世的生活讓杜牧滿心疲累,杜牧依然希望大唐王朝能永續其昌,這首詩就是一首帶有暮年心態的末世輓歌。

不僅是長安春景,面對雪景,杜牧也是若有所思:“秦陵漢苑參差雪,北闕南山次第春。車馬滿城原上去,豈知惆悵有閒人。”長安的居民在雪後饒有興味地前往樂遊原賞景,杜牧是這羣賞雪人中的“局外人”。長安曾經是繁榮強盛的秦漢國都,而後只留下斷壁殘垣,眼前華麗的長安又能興盛幾時?一番感慨過後,杜牧稱自己是“惆悵”的“閒人”,他的惆悵不是富貴閒人的無病呻吟,是一位看透世情的老人心中的無奈。在遠赴湖州任職之前,杜牧再一次遊覽了樂遊原:“清時有味是無能,閒愛孤雲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遊原上望昭陵。”“清時”一詞耐人尋味,朝堂之外,邊境戰爭頻發;朝堂之內,牛李黨爭正酣。杜牧不但說此時是“清時”,還更進一步說正因自己平庸樂得清閒自在。表面看似“靜”,實則是“懣”,朝政混亂,自己空有一腔抱負無法施展。離京之前,杜牧登高縱目,目光落在了太宗的昭陵,他是在嚮往太宗時期政治清明的景象。樂遊原在杜牧筆下,始終有着“難言之隱”,悽婉哀傷,無限低徊。

另一方面,杜牧絕不是一個只在內心哀嘆末世的詩人,他的心中懷有家國天下。會昌二年,北方回鶻族南侵,手無寸鐵的邊民被迫流亡。杜牧時任黃州刺史,非常擔心邊境人民的生活境況,寫下了《早雁》一詩:“金河秋半虜弦開,雲外驚飛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聲來。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鴻雁在秋天本該飛回故地,卻突遭捕獵,驚飛四散。透過這幅“孤雁南征圖”,可以隱隱感受到晚唐末世的清冷孤寂。詩人特地讓驚飛四散的孤雁飛經長安的上空,意味深長,當朝皇帝久居深宮,無力拯救流離失所的邊疆百姓,令人心生寒意。詩人在憐憫孤雁漂泊無依的同時聯想到他日它無家可歸,孤雁秋來春返,可是朝廷的春風能否將輾轉異地的孤雁送回北方?詩人表達情感可謂“一波三折”,詩人描寫鴻雁驚飛四散的恐慌,表達出對流亡者的體恤,此爲一折;由鴻雁南飛聯想到其北歸卻又無依無靠,此爲二折;最後道出不如在南方紮根,尋得新的歸宿,此爲三折。三層轉折層層遞進深入,詩人對邊疆百姓的掛懷和思念顯得深入而充分,詩人愛國憂民的拳拳之心昭然若揭。

什麼是長安詩?杜牧爲何會寫那麼多以長安爲描寫對象的詩? 第3張

長安從來都不是一座冰冷的城市,杜牧用長安詩爲長安注入了新的血液,他在慨嘆末世蒼涼的同時,更多的是藉此抒發自己報效祖國、建功立業的拳拳愛國之心。

在無奈與遺憾下,杜牧在距離長安三十里的樊川得到了補償與安慰。杜牧時而偕友同遊,時而獨遊,在明麗的秋景之中欣賞老翁垂釣。樊川的山水撫平了他顛簸半生的創傷,得到了莫大的安慰,只有在樊川,杜牧得到真正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