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揭祕:白登之圍時冒頓爲什麼放棄了殺劉邦?

揭祕:白登之圍時冒頓爲什麼放棄了殺劉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接下來小編帶你追尋歷史上真實的白登之圍,探索發生在他們身上的歷史故事。

公元前200年,劉邦親率大軍30萬北擊匈奴,卻被冒頓誘敵深入,將劉邦的先頭部隊圍困於平城白登山上。後來,劉邦用陳平之計,賄賂匈奴閼氏,才逃脫了冒頓的圍困。

一、冒頓究竟能不能滅了漢朝?

很多人認爲,站在劉邦的角度,白登之圍是撿了一條命;而站在冒頓的角度,卻吃了大虧,爲什麼不趁勢殺掉劉邦,滅亡漢朝呢?

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你也是這樣想的,那麼或許你對白登之圍有點誤會。

首先,冒頓都未必殺得了劉邦。根據相關記載,冒頓將劉邦圍困在白登山之後,劉邦組織了多次突圍,戰鬥十分激烈。雖然劉邦沒能突破包圍圈,但漢軍的拼死突圍也給匈奴軍隊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冒頓一直圍困了白登山7天7夜,也沒能攻克白登山。這就說明,冒頓雖然軍事力量強於劉邦,但面對劉邦的精銳親軍,冒頓也難以完全吃下。

揭祕:白登之圍時冒頓爲什麼放棄了殺劉邦?

事實上,此時劉邦和冒頓都面臨着困境。

首先,劉邦的困境的確不小,被圍之後,給養跟不上,又天寒地凍的,部隊戰鬥力會越來越弱。

但劉邦並不是毫無希望,他的希望是他的主力大軍,雖然脫離了大軍,但白登距離大軍並不算太遠,時間越久,大軍找到劉邦的可能性就越大。

對於冒頓來說,也並不是高枕無憂。首先,雖然有準備,但寒冷的天氣,大軍暴露野外,毫髮無損是不可能的;

其次,漢軍連番衝擊,損失巨大,如果非要吃掉劉邦,那麼己方損失肯定也會很慘重,匈奴內部並非鐵板一塊,會不會有其他的危機還不好說;

另外,漢的援軍對匈奴的威脅,一旦漢軍援軍到達,那麼必將是一場惡戰,誰也別想全身而退。

而且,就算冒頓強行消滅了劉邦的先鋒軍,殺死劉邦,就真的能滅掉漢帝國?

毋庸置疑的說,不能。

爲什麼呢?看起來漢初窮得連四匹一樣顏色的馬都找不出來,但我們往往忽略了漢帝國開國之初可是進行了不少的平叛戰爭。這說明漢帝國並不是沒有戰鬥實力。

後來冒頓給呂后寫了一封信,樊噲表示願提十萬軍攻打匈奴。雖然這個方案被否定了,但說明漢帝國並不缺乏主戰派。

因此,雖然進攻匈奴做不到,但一旦匈奴要滅國,漢帝國的戰爭潛力就會被無限激發出來。那個時候,匈奴數十萬人就將陷入漢帝國“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15個世紀之後,強大的蒙古帝國進攻小小的南宋都打了45年。當時的匈奴,並沒有蒙古強大,而當時的漢雖然剛剛立國,但比南宋強大得多。

因此,冒頓是不可能滅亡漢朝的,這一點,從後面的行爲來看,冒頓是有着清醒的認識的。

因此,白登之圍劉邦逃出生天,看似是僥倖實際上是雙方達成的妥協方案而已。

冒頓避免軍隊的更大損失和潛在的風險,換取了大量的財物和劉邦的認慫;劉邦用大量的財物和認慫,換取了暫時的和平和發展的機會

二、冒頓爲什麼要和親漢朝?

我們常常以爲,和親是漢廷無奈之下的韜晦妙計,成功的麻痹了匈奴;而冒頓就像戰國的夫差一樣被漢廷送去的美女財物所迷惑,放棄了滅漢的大計。

然而,事實可能不盡如此。

呂后之時,冒頓寫了一封信給呂后,大意是說,想要娶呂后爲他的閼氏。呂后在回信中委婉拒絕,同時附上財物。冒頓讀信之後,便又爲上一封信中的侮辱而假裝道歉。

揭祕:白登之圍時冒頓爲什麼放棄了殺劉邦? 第2張

這說明,冒頓並沒有實力滅掉漢朝,雙方都是在不斷的試探對方的底線。而後來的每次和親,幾乎都是匈奴主動提起的,而不是漢廷。

在留下的漢匈之間的書信中,漢廷的書信開頭往往是“皇帝敬問匈奴大單于無恙”,而匈奴的書信開頭往往是“天所立匈奴大單于敬問皇帝無恙”。

這說明,在匈奴和漢的眼中,雙方的關係是平等的,而不是漢帝國卑躬屈膝,匈奴高高在上。

這兩個問題說明,匈奴並不是被漢帝國麻痹了,而是在平等關係之上,匈奴以武力威懾令漢廷認慫,然後雙方各取所需。

漢廷所需是和平發展的時間,而匈奴所需是什麼呢?

匈奴也不是沒有女人,單于總不能是缺老婆吧?那就只剩下了一樣-財物。

的確,匈奴生活的草原決定了其物產的貧乏,要維持百姓的生活乃至匈奴貴族的高端享受,要麼從漢匈邊境掠奪,要麼讓漢廷乖乖送過來。

前者匈奴要承受軍隊的損失,而後者似乎是一本萬利。

所以,和親實際上對匈奴來說意義巨大,不戰而屈人之兵,還能有人乖乖奉上財物,何樂而不?

可一旦想要佔領漢地,不僅冒着巨大的風險,付出巨大的代價;就算佔領了漢地,匈奴人又不會耕種又不會織產絲綢,還不如讓漢帝國自己管理,自己坐等收貨就是了,不是嗎?

所以,冒頓放棄滅亡漢朝的原因是,既然我不動武,憑藉強大的軍事威懾,就可以得到我需要的,而滅了漢反而得不到,我爲什麼要這樣做?

換句話說,和親、保持雙方基本和平,是漢匈雙方達成的,對雙方最爲有利的政治妥協,是冒頓和劉邦/呂后雙方共同政治智慧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