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秦國在先秦時期爲什麼不接納孔子?原因是什麼

秦國在先秦時期爲什麼不接納孔子?原因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孔子周遊列國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百家爭鳴的時期,出現在戰國的中後期,當時儒家、墨家、法家、道家都感覺自己的學說是最牛的,都有一套治理當世的方法。各持己見,互不相讓,因此在歷史上這一段時間是各種學說最繁榮的時期,史稱百家爭鳴!

孔子作爲儒家的發起人和代表人之一,當年他周遊列國,宣傳自己的學說,不能說沒有效果。孔子到魯國的時候,施以仁政將魯國帶上了繁榮的局面,並且在多次戰役中取得勝利。但是最後卻被魯王給驅趕了,其實原因非常的簡單,孔子的學說是以民爲本,君王次之。甚至只要君王昏庸無道的話,百姓都可以舉旗推翻他,這在封建社會是相當忌諱的,至少不是國君喜歡的。

秦國在先秦時期爲什麼不接納孔子?原因是什麼

因此,孔子雖然能夠將民政治理得很好,但是孔子周遊列國是相當不得志的,處處受到排擠,哪怕做出功績。所以戰國時期的孔子雖然他的學說有一定的成效,但是真正讓儒家學說發揚光大的應該是在漢朝,實際上在漢朝也存在着潛規則,明面上是儒學當道,實際君王還是僅僅將儒學作爲治國的工具罷了,背地裏其他學說還是推崇的,比如法家學說。

當年孔子周遊列國,已經到了秦國的邊境,秦國卻不接納孔子,這是爲什麼呢?

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對於孔子而言,他周遊列國,目的就是爲了宣傳自己的儒家思想,但是戰國的中後期,是一個戰亂的年代,秦國原本是一個非常弱小的國家,和周邊其他國家發生大戰,基本上都是以戰敗而告終。

秦國在先秦時期爲什麼不接納孔子?原因是什麼 第2張

最後商鞅變法時用的法家的手段,使得秦國迅速的強大起來成爲了可以威脅其他小國的大帝國。帝國之所以能崛起,一方面他的敏銳性非常強,2000年前的古人並非笨人,儒家學說在當時的確是被很多人認可的,但是卻不合適秦國,秦國選擇了法家思想,強調的是法的絕對性,制定下來的法,必須絕對服從。這個法有一個非常大的漏洞,就是由君王制定,但是君王不在法制內,也就是說,全天下只有一人不受法律的制裁。

而孔子提倡的是君主應該是最有德行的人,要實行仁政,強調民本思想。要處處爲天下的百姓考慮,如果君王無德無能,百姓還可以進行革命運動,這對君王而言絕對不能容許。幾千年前的封建社會,沒有那麼開明。所以說當時的秦國已經被法家給霸佔了,孔子要是再去的話,宣傳他的儒家學說,那就是找死。更何況後來商鞅變法那麼成功,功績如此大,最後卻還是被殺了。畢竟依法治國也是存在着諸多弊端的,至少不是人人得到了他們所要的利益,因此爲了國家大局,不得不有人犧牲。

秦國在先秦時期爲什麼不接納孔子?原因是什麼 第3張

秦始皇統一天下,用的是法家的手段,但是穩定天下以後,秦始皇還是用那一套的話,面對的是天下的百姓,而非一個國家,也非一支軍隊。無法用武力來鎮壓,所以最後秦國才快速的覆滅。到了漢朝時期,無爲而治,休養生息了一段時間。漢武帝時期,雖然強調的是推崇儒家學說,但是也相當推崇法家,並未打壓而是背地裏偷偷的在用,畢竟每朝每代都需要有法律。在這一時期,儒家學說才真正的被髮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