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王莽到底是一個有野心的篡位者還是無私的統治者?

王莽到底是一個有野心的篡位者還是無私的統治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王莽的故事,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對於具有爭議的歷代帝王,每個人都有特有的理解。他當了十五年皇帝,卻被罵了兩千年。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頗有傳奇色彩的人----王莽。

一、少年即有大志向,勤奮謙恭謀出頭

王莽(公元前45年—23年),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邯鄲大名縣)人。

王莽十四歲那年,他的姑母王政君成了皇太后, "家凡九候,五大司馬"。可是王曼這一支在家族裏並沒有什麼地位,王莽飽受家族冷眼,這種巨大的反差讓王莽對社會有着深刻的認識。他從小就會察言觀色,爲了能出人頭地,王莽努力讀書,學習四書五經,當王氏子弟在"將軍五侯子乘時侈糜,以輿馬聲色懌相高"的時候,王莽卻在熬夜點燈"勤學博身,被服如儒生"。生活的重擔,夾雜着人情世故,壓在了這個12歲少年的肩上。同時,他承擔了這個家族的一切負擔, "事母及寡嫂,養孤兄子,行甚敕備。又外交英俊,內事諸父,曲有禮意。"

王莽到底是一個有野心的篡位者還是無私的統治者?

他的伯父大將軍王鳳得了重病,王莽衣不解帶的伺候他,像對待自己的父親一樣,親自熬藥,端屎接尿,毫無怨言。王莽生活樸素,待人親和,恭謙有禮,博學多才,孝順等美譽就成了他的代名詞。相比之下,王莽的行爲宛如一股清流,不僅諸位叔伯喜歡,名聲也傳得快。

二、青年得志遂心願,位極人臣攬權柄

王鳳臨死前,極力向漢成帝推薦王莽,並囑咐王政君好好照顧王莽。當時的名士,如戴崇、金涉、陳湯等人,也都爲王莽請封。戴崇、金涉在今天沒什麼名氣,陳湯就是那個豪言"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大人物。

公元前22年,漢成帝任命王莽爲黃門郎,隨後又被提升爲射聲校尉( 掌管善射武士的軍官),從此,王莽正式登上了西漢王朝的政治舞臺。這一年他剛滿24歲。

王莽到底是一個有野心的篡位者還是無私的統治者? 第2張

雖然他俸祿不多,卻經常資助自己以前的同學。侄子結婚時,一向節儉的他卻花了大筆錢爲侄子辦婚禮。正陪賓客飲酒的他,多次離席,大夥不知道是爲什麼,一問才知道原來王莽母親病了,他不放心別人喂服湯藥,必須自己親自把藥弄好。在場的人紛紛給他"點贊"。公元16年,叔父王譚、王商聯合一些大臣上書漢成帝舉薦他。王商還表示願意將自己的土地分給王莽,當漢成帝陸續接到那些表揚王莽的信後,終於簽發了封王莽爲新都候的命令,後來又升爲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大司馬王根退休,再次大力舉薦,漢成帝又擢升王莽爲主管全國軍事的大司馬。最多時候,王莽曾身兼三職,走進了最高決策層。

在大司馬高位上坐了不到六個月,漢成帝去世,漢成帝無子嗣,他十九歲的侄子劉欣繼位,是爲漢哀帝。哀帝即位後,其祖母傅氏、母親丁氏掌權,大封外戚。王莽不得不離職,回到封地河南,這對王莽不得不說是一個嚴重挫折。

漢哀帝去世後,命運再次眷顧王莽,恢復大司馬身份,重掌大權,爲了便於約束,王莽將一個9歲的劉衎(kǎn)推上帝位,是爲漢平帝。太皇太后王政君臨朝,外戚傅、丁衰落。王莽開始籠絡人心,擴充太學,修建屋舍。在大災之年,"願出錢百萬,獻田三十頃,付諸大司農,助給災黎",又將其得到的賞賜封地"以其千萬分予九族貧者", 令老百姓對他感恩戴德。此時的王莽雖有稱帝的野心,且小動作不斷。但他對帝位的覬覦,更多的是希望藉助皇權,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在王莽當政的第五年,朝臣們提議給他加封"九錫",九錫是皇帝賜給諸侯、大臣的九種禮器,是最高禮遇,即基本接近至尊的地位。同時舉行一次罕見的全民公投,據《漢書》作者班固統計,共收到487,572張贊成票,王莽的支持率竟高達95%以上。

公元6年,漢平帝死了。據說王莽宣稱,與漢平帝的平輩,不能作爲繼承人,於是立兩歲的劉嬰爲太子。王政君下詔令安漢公暫居皇帝之位,代爲管理朝廷,自稱"攝皇帝",被人稱爲"假皇帝"。 公元的八年12月,王莽便逼着太子劉嬰"禪位"於他,皇帝前邊的字去掉了,實至名歸。

三、中年得酬青雲志,大刀闊斧推新政

公元9年,53歲的王莽在朝野廣泛的支持下,戴上王冠,即天子位,改國號爲"新",自封新始祖,改長安爲常安,作爲新朝都城,改年號爲"始建國元年",延續了二百多年的西漢王朝結束了。

王莽到底是一個有野心的篡位者還是無私的統治者? 第3張

由於稱帝前實施的政策很有大成效,稱帝后王莽大力推行他的想法和制度。把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勒索百姓。增加國庫收入。按照《周禮》對官員進行定義,希望官吏們能和百姓同甘共苦,遇到災荒年景,扣減薪俸。以期實現"市無二賈,官無獄訟,邑無盜賊,野無饑民,道不拾遺,男女異路。"的垂拱而治。

那些富商大戶人家怎麼可能願意讓朝廷把土地收回,然後分給這些平民老百姓呢?又因爲所選用的官員不得當,沒有處理好,而且制度又出現了問題。因此,他的改制也引起了貴族的不滿和百平民的不適應。在對內改革的同時,王莽也不忘與周邊四鄰建立新型外交關係。將原先冊封的小國國王改封爲侯,令其大爲不滿,一時間西北、西南戰亂四起。在東北,王莽征服高句麗。對匈奴也一改以往的友好政策,北境由此再無寧日。四面樹敵,這讓百姓更加不樂意了。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流民遍地,饑荒千里,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而王莽又沒有正確應對,最後終於爆發了全國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23年,起義軍攻破長安,王莽被殺,時年六十八歲,新朝覆滅。

四、千年蓋棺未論定, 衆說紛紜存爭議

在古代歷史上,無論何朝何代,皇帝可以昏庸,臣子不可不忠,在這樣的倫理道德前提下,篡權的臣子必然會被永生永世釘在恥辱架上,留下曠世罵名。作爲篡權者的代表人物,王莽,自然成爲人們心中最具代表性的亂臣賊子典型。王莽幾乎成了"亂臣賊子"和"虛僞奸詐"的代名詞。由此王莽最終以"逆子貳臣"的形象走進了歷史,成了臭名昭著的"大壞人。"

後世篡位者也很多,但如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明成祖等,皇帝當得也不賴,所以也不曾像王莽這樣受到後人的苛責和批判。如果王莽改制成功了,後人又將怎麼說呢?可惜沒如果。

在西漢衰敗之際,王莽趁機竊取大權,隨後稱帝建立新朝,並且推行新政。雖然執政時間不長,但有很多政策給後世帶來了很多影響。而王莽的成就基本上也都在這些政策裏面。可能王莽的出現會給人一種突兀感,歷史上怎麼會多出這樣一號人物,還讓他當了十幾年的皇帝呢?又爲何在廣泛支持下,事事梗阻,最後身死國滅,卻被千年辱罵。

透過泛黃的歷史,依舊還能聽到當時史學家對他的罵不絕口。但近代一些歷史學家從多個宏觀角度對其進行解讀,由此成了爲王莽"翻案"的不同聲音。1928年,胡適首次對王莽給予了讚美,"一個空想家和無私的統治者。"歷史學家范文瀾指出:"由於五均六管打擊了商賈和高利貸商人,這些人也反對王莽了。翦伯贊在《秦漢史》中說:"王莽的名字,現在已成了篡竊者的符號。兩千年來,在道德的法庭之前,遭受了歷史家之殘酷的裁判。雖然如此,假如我離開"袒劉"的立場,則王莽仍不失爲中國史上最有膽識的一位政治家,這就從他大膽的執行改良政策表現出來。學者謝天佑強烈批判王莽:"王莽改革是一個怪胎,是一種不倫不類的雜拌",但同時也肯定另一方面"在提倡古文學派和對待奴隸制和土地改革的態度方面,他是改造派。在依賴國家專賣事業穩定價格和推行法律方面,他是時新派。王莽不是革命空想家,而是一個在治理中國時其作爲很像在他之前的漢代諸帝的務實主義者。"

當歷史風雲席散去,留在史書上的浩嘆無涯不禁讓後人入了深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