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關於四人的高下,各有所長,也各有的說法,然而,就算他們本事一樣,難道有名將就能打贏戰爭,統一天下嗎?

孫子在討論戰爭時,提出五個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按順序下來就是:道、天、地、將、法。從中就可以看出,將並沒有排在第一位,排在第一位的是道,那麼,什麼是道?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孫子

孫子解釋,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簡而言之,上下一心,老百姓把國家的事當自己的事,這樣纔可以達到:可與之生,可與之死,而不詭也的目的。

再白一點,就講究一個政治上的清明,講究一個君王的胸懷以及人格魅力,說到君王,兩下里比較一下子就出來了。

秦國白起、王翦分別對應秦昭襄王以及秦始皇,趙國廉頗、李牧分別對應趙惠文王、趙孝成王、趙悼襄王和趙王遷。

他們國內如何施政暫不多說,僅從胸懷上看,秦昭襄王時,已經有了蠶食天下的野心,到了秦始皇,當然,那是還叫秦王政,也就是到了秦王政時期,繼承了秦昭襄王時延續下來的戰略,並根據實際 情況,將蠶食天下改爲鯨吞天下。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第2張

秦昭襄王

也就是說,從秦昭襄王到秦始皇,他們的國策基本一脈相承,除了發展,沒別的變化,而趙國呢,不管蠶食也好,鯨吞也好,他們是想都不敢想,最大的願望便是保住那一畝三分地, 繼續老婆孩子熱炕頭的小康生活。

胸懷上落了下乘,導致施政、戰爭時也畏首畏尾,拿長平之戰舉例,長平之戰時,秦國就號召國內 15歲以下全部從軍,敢傾舉國之兵,與趙一搏,而趙呢,長平之戰四十萬,一年後的邯鄲保衛戰,又湊兵十萬,單這一個數字就足以表明,趙即便是在這場決定命運的大戰之中,他們還是有保留的。

俗話說得好,傻得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將軍即便水平差不多,帶一支悍不畏死的軍隊與帶一支作戰畏首畏尾的部隊,差距是很明顯的。

更何況,還有別的因素,什麼因素?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第3張

長平之戰

當年秦國派白起出徵,秦昭襄王就明確地說:有功,寡人之願。沒有下達必須勝利的命令,把戰爭的主動權交到將軍手裏,勉勵他爭取最好的結果。

作戰之時,秦昭襄王呢,也只是充分發揮後勤,保障糧草、兵員供應,至於戰場上怎麼打仗,則完全不去過問。

到了王翦時期,王翦率傾國之兵討伐楚國,戰場上對峙一年有餘,一年,每天消耗的錢糧無法計算,可他表面上看卻毫無作爲,秦始皇卻給予充分的信任,根本不過問軍隊指揮上的事。

換成趙國呢,長平之戰,廉頗本來也採用了保守的對峙,雖然表面上看沒有任何作用,但一年之內,秦國沒有一點進展這是真的,事情到了這個份兒上,就開始拼國力以及君王的決心,也就是說,到了這個份兒上,將軍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剩下的,就只剩下君王的對峙,可一到君王對峙的時候,秦國,不用多說,秦昭襄王盡發國內十五歲以上男丁,親自帶領,戰場上支援白起,趙國呢。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第4張

廉頗

不但不給廉頗足夠的信任,反而懷疑人家的戰略,以至於人在千里之外,根本不掌握戰場局勢的情況下,僅憑几個小人的分析,悍然下達出擊的命令,人家不聽 ,就懷疑廉頗造反,從而換上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

孫子有句話說得很好: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

簡而言之,不掌握三軍狀況,就盲目干涉三軍的工作,這樣的軍隊能不失敗嗎。

胸懷上不如人家,戰略上不如人家,另外還有點小心眼,將軍們但凡有點本事,他就心裏泛起嘀咕,生怕人家奪他的權,篡他的位,稍有點風吹草動就打壓、治罪,有這樣的君王,即便四大名將易地而處,也就是反過來,叫白起、王翦輔佐趙國,廉頗、李牧輔佐秦國,估計結果還是秦國勝,趙國敗。

戰國四大名將怎麼排名?秦趙各佔兩位爲何趙國最終輸給秦國? 第5張

秦始皇

一場戰爭都是如此,更遑論統一六國,那面臨的狀況可要更加複雜,所以,很明顯,秦最終統一天下,名將固然起了很大的作用,但關鍵的原因,還是道勝,即勝在君王,勝在有能化腐朽爲神奇的君王。這一點,趙國顯然差了很多,所以他們最終失敗,也是咎由自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