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劉邦寫的《大風歌》爲何只有三句?背後什麼原因?

劉邦寫的《大風歌》爲何只有三句?背後什麼原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劉邦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我們的印象中,詩歌一般都至少是四句。就算在遠古時期,一開始的詩歌,至少也是四句,比如“斷竹,續竹,飛土,逐肉”。就算是在劉邦那個時代,一首簡單的詩歌,也至少是四句。比如項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是四句。

之所以詩歌至少是四句,那是因爲文意有這麼一個規律,只有四句及以上,才能把一個完整的意思表達出來。後人甚至因此總結出詩歌的結構應該是“起、承、轉、合”四部分。就算髮展成了八句的律詩,甚至是長詩,也是“四部分”這樣的機構。不僅僅在詩歌中,在其它文學體裁上,也大致是“四部分”。比如我們說講一個故事,應該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局”,也說的是這種“四部分”的結構。

但是劉邦寫的《大風歌》,卻只有三句,讓人覺得非常遺憾。

劉邦寫的《大風歌》爲何只有三句?背後什麼原因?

那麼,劉邦爲什麼只寫了一首三句的詩歌呢?有沒有第四句呢?如果有第四句,那麼第四句是什麼呢?他爲什麼沒有寫出來呢?

我認爲,劉邦想寫的這首《大風歌》,肯定是有第四句的。確實也是有難以言說的原因,最終他沒有完整地寫出來。那麼,這個難以言說的原因是什麼呢?

我們先來分析一下劉邦寫的這首《大風歌》的這三句。

第一句“大風起兮雲飛揚”,講的是天下大勢。就是說當時處於秦朝末年,由於秦朝的暴政,造成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接着各地農民起義軍紛紛響應,六國舊諸侯後代,也趁機招募軍隊,想要復國。因此一時間天下大亂,羣雄逐鹿。這裏劉邦講的是一個背景。這一句,相當於詩歌中的“起”。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講的是劉邦打天下的過程。雖然劉邦在打天下的過程中,實際上非常狼狽,整天被項羽打得疲於奔命。但不管怎麼說,他最終取得了勝利。取得了勝利,自然就應該嘚瑟一下。“威加海內”,衣錦還鄉。在那個年代,禮教的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衣錦還鄉”就是成功的標誌。項羽說,要是發達了不回故鄉,如“錦衣夜行”。劉邦當然也得來這麼一出,回故鄉去嘚瑟一下。這一句,相當於詩歌寫作的“承”。

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講的是天下雖然打下來了,但是並不表明就很太平了。項羽當年就打下了江山,可是接着大家就反叛。他劉邦現在也打下了江山,但說老實話,他劉邦還不如當年的項羽。因爲由於劉邦一直打敗仗,相當於這江山是韓信、彭越、英布等人打下來的。劉邦只有把他們消滅了,他心裏才踏實。於是,他掀起了一場“殺功臣”的運動。結果把韓信、彭越、英布這些大臣都殺光了。

但是,殺光以後,卻並不讓劉邦心裏平靜。因爲在他打江山的過程中,他清楚地知道,只有韓信這樣的人,才確實是能戰善戰的。要讓身邊那些發小哥們兒,比如樊噲、周勃、曹參、灌嬰等人來保江山,顯然是不可能的。

前不久,劉邦剛和匈奴打了一仗,結果被圍困在白登山上七天七夜。這事充分證明,沒有韓信等人,他確實很難保住江山。所以,新的憂慮又起來了。

劉邦寫的《大風歌》爲何只有三句?背後什麼原因? 第2張

這一句,在詩歌寫作中,相當於是“轉”。

“轉”以後,詩歌其實還沒有寫完,還有一句“合”。而且,很顯然,劉邦確實也需要來一句“合”。

對於劉邦來說,打下江山,只是萬里長征走完第一步,接着是保江山的問題。只有把江山保住了,並順利延續下去,一世二世乃至萬世,他的目標纔算達到了。這樣“合”,纔算“合”得漂亮。

但實際上,劉邦想要實現這個“合”,卻非常困難。除了沒有人能爲他守住江山以外,還有一件事讓他憂慮不已。就是他的太子劉盈,能不能把江山傳下去。

他一直對劉盈不滿意,想要換一個太子,讓劉如意當接班人。

但是,讓劉如意當接班人,其實也不是更好的選擇。一來,呂后在朝中的實力太強大,很多老臣都支持他。二來劉如意又太年幼,戚夫人除了會跳舞外,似乎別的又不行。究竟該選劉盈爲接班人,還是選劉如意爲接班人,他其實一直舉棋不定。如果接班人不落實,很難保證江山能夠延續下去。

而這一點,甚至是比無猛士守四方,更讓他焦慮。

不過,所謂“家醜不可外揚”,這個話涉及他兒子的問題,他又怎麼敢說出來呢?

再一點,古人講究“君權神授”,也就是說,他的江山是上天給予的,是肯定能夠傳下去的。不管哪個兒子繼位,都肯定能傳下去。也就是說,這件事是不用討論的。既然是不用討論的,用得着寫出來嗎?

左右爲難的劉邦,左思右想,真正要寫的話,恐怕只能不痛不癢地來一句“惟願江山兮萬年長”了。

不過這種大白話,相當於畫蛇添足,沒什麼意義。所以,劉邦最終也就只寫了一首三句的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