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如何?晚年的李世民還聖明嗎?

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如何?晚年的李世民還聖明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對李世民的評價,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美譽度最高的帝王之一,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他在位二十三年,對內勵精圖治,開啓了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對外開疆拓土,將大唐帝國的版圖開拓至西域,爲唐朝後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打下了堅實基礎。

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如何?晚年的李世民還聖明嗎?

衆所周知,李世民的皇帝寶座是通過“玄武門之變”奪來的,因此他非常關心留給後世的形象,生怕在史書上留下弒兄暴君的惡名。李世民登基稱帝后,處處表現出一位有德之君需要具備的所有品質。他非常尊重朝臣們的意見,在羣臣面前採取禮賢下士的態度,盡力徵求他們的意見和坦率批評。同時,他對唐朝民衆也表現出了深切的關懷。貞觀二年(628年),京畿地區發生蝗災。李世民在親自查探災情時隨手抓起蝗蟲罵道:“民以谷爲命而汝食之,寧食吾之肺腸。”他抓起蝗蟲往嘴邊送,旁邊的大臣們趕忙出來阻止說:“惡物或成疾。”李世民卻說:“朕爲民受災,何疾之避。”然後他就將蝗蟲給吃掉了。

李世民的一言一行爲他在朝野上下贏得了極高聲譽,無論是大臣還是百姓都慶幸能擁有一位如此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好皇帝。李世民的明君形象也被永久載入史冊,成爲千秋萬代帝王的典範。

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如何?晚年的李世民還聖明嗎? 第2張

然而,隨着唐朝國力的蒸蒸日上,李世民對自己的治國之道愈發自信,他逐漸變得獨斷專行和自以爲是,早年那種從善如流的態度一去不返。

李世民曾認爲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隋煬帝不惜民力,濫建各種大型工程項目,結果導致天下財力耗盡,百姓民不聊生。因此他再三提倡節儉,並呼籲藏富於民。他對身邊的大臣說道:“君依於國,國依於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可是到李世民執政中期以後,他便把勤儉節約的古訓拋諸腦後了。從七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李世民爲改善居住環境相繼下令新建了四座宮殿(大明宮、飛山宮、襄城宮、玉華宮),每座宮殿的造價都極爲昂貴。而且新建宮殿後又要新增大批宮女、太監,這也造成了一大筆本不必要的開支。

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如何?晚年的李世民還聖明嗎? 第3張

除了享受奢侈生活外,李世民執政後期還對開疆拓土愈發產生興趣。當年隋煬帝在高句麗災難性的失敗反倒成了李世民非常感興趣的挑戰。公元641年,李世民將遠征高句麗的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此舉立即遭到了絕大多數朝廷大臣的反對,其中就包括了李世民最信任的心腹長孫無忌。然而李世民不顧大家的反對,堅決要對高句麗展開軍事行動。

公元645年春,唐太宗李世民御駕親征高句麗,東北地區戰火重燃。唐朝對高句麗的軍事行動並不像李世民預期的那樣攻無不克,反倒是在高句麗軍隊的頑強抵抗下,唐軍陷入苦戰。最後經過近二十年的征討,唐朝方面在付出很大代價後,終於在唐高宗李治執政期間才成功攻滅高句麗,實現了李世民生前的遺願。

歷史對李世民的評價如何?晚年的李世民還聖明嗎? 第4張

李世民晚年越來越頑固和獨斷,一些元老大臣也常因一點小事就被貶官流放,以至於圍繞在他身邊敢犯顏強諫的人越來越少,阿諛奉承的人越來越多。

李世民早年曾嘲笑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認爲人的壽命長短要順其自然。可是等到自己晚年的時候,他也對長生不老之術產生了濃厚興趣,身邊經常圍繞着一批煉丹方士。貞觀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因“服胡僧長生藥,遂致暴疾不救”,終年五十二歲。

李世民的一生無疑是一個高開低走的過程,不過幸運的是在他晚年的時候唐朝內部並沒有出現什麼大災大難,因此帝國的總體繁榮程度雖然不比之前,但還是得到了慣性延續,李世民千古明君的形象也因此得到了保全。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