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于謙立朱祁鈺爲帝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大明風華》中朱祁鎮御駕親征,兵敗土木堡。《大明風華》作爲電視劇,其劇情已經偏離歷史常識很遠了,例如孫若微都跑到戰場上打仗去了,朱祁鈺也跑去當一名小兵,朱祁鎮則與蒙古女子發生感情,從歷史角度上講,這些都是扯淡劇情。

于謙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歷史上的朱祁鎮在出徵之前已有兒子,他是先把兒子朱見深立爲皇太子,再讓朱祁鈺監國,然後再親征。當時朱見深年僅2歲,朱祁鎮爲什麼會立朱見深爲太子呢?如果不立太子,朝廷羣臣不會讓他親征,而一旦朱祁鎮出了意外,朱見深則繼位爲帝。結果朱祁鎮真的兵敗土木堡,還被也先俘虜。按照朱祁鎮的安排,朝中羣臣理應奉2歲的朱見深,仍由朱祁鈺監國。但于謙卻力排衆議,面見孫太后,說服孫太后支持朱祁鈺爲帝。孫太后答應了,前提是保住朱見深的太子之位,這點很重要,因爲朱祁鈺並非孫太后的親兒,朱見深卻是孫太后的親孫。

于謙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第2張

于謙這種做法是違反明朝的規矩的,這也爲他後來的命運埋下伏筆。朱元璋建立明朝時曾制訂《皇明祖訓》,裏面有明朝皇位繼承的規定,即“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但問題是朱祁鎮有兒子,當然應該立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爲帝。

那麼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而不是扶持朱見深呢?于謙的理由是主少國疑,就是說皇帝年紀太小,人心不安。當時蒙古也先正準備率軍進犯北京,于謙認爲此時應該首先穩定人心,朱祁鈺當時已年滿21歲,已是成年人,自然要比朱見深當皇帝更能穩定人心。從大局的角度上講,于謙的想法並沒有錯。但細細分析,于謙選擇讓朱祁鈺爲帝肯定有更深層次的原因。理由如下:

于謙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第3張

1.即便朱見深當了皇帝,同樣能夠穩定人心。于謙需要的是一個穩定人心的人,朱見深只是嬰兒,當皇帝也只是名義的皇帝而已,當時朱祁鈺已經在監國了,光這點足以穩定人心。所以如果只是爲了穩定人心,根本不需要讓朱祁鈺當皇帝。

2.不管是朱見深還是朱祁鈺當皇帝,朝廷大權都跟他們沒有關係。朱見深年僅兩年,當然不能處理朝政,21歲的朱祁鈺就能打理朝政嗎?同樣不能。朱祁鎮雖然也年輕,但畢竟當了14年的皇帝,處理朝政纔會遊刃有餘。朱祁鈺雖只比朱祁鎮小一歲,但之前只是個閒散王爺,他臨危受命監了國,卻從未處理過朝政。後人誇讚他知人善任,擊退了瓦剌的入侵,實際上朱祁鈺什麼都沒有做,他只是把朝廷大權全都交給於謙而已,剩下的事情全都是于謙乾的。即便朱祁鈺想親自打理朝政,以于謙爲首的羣臣會任由朱祁鈺胡來嗎?朱祁鈺監國期待發生的明朝午門血案就是個例子,朝中這幫大臣在朱祁鈺面前直接暴力打死金英、馬順等與王振有來往的官員,當時朱祁鈺兩腿發軟,只想逃跑,這場午門血案足以表明朱祁鈺在羣臣面前幾乎沒有任何權力,只能對於謙等人唯命是從。

孫太后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第4張

所以不管是朱見深還是朱祁鈺當皇帝,朝廷大權仍然是在以于謙爲首的羣臣手中,皇帝只是傀儡而已。即便是朱見深當了皇帝,于謙照樣可以組織北京保衛戰,擊退也先。

朱見深和朱祁鈺誰當皇帝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其實是孫太后,這也是于謙選擇朱祁鈺當皇帝的主要原因。如果是朱見深當皇帝,他才2歲,自然需要有人在旁邊照料。朝堂是進行議事的地方,不是誰都可以進去的,那麼照料朱見深的人就只能是孫太后了,這就給了孫太后一個干政的機會。孫太后在歷史上本身就是個很強勢的女人,而且年紀大、經驗足、老謀深算,假以時日,她真的會權傾朝野,這是于謙絕對不想看到的。大明早在朱元璋時代已經定下規矩,後宮不能幹政。朱元璋採取了諸多措施,包括后妃的遴選等,就是爲了避免後宮或外戚勢力過於強大,干涉朝政。

孫太后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第5張

另外,孫太后畢竟是皇權的代表人物,一旦孫太后干政,就會從皇族的角度出發,以救出朱祁鎮爲主,這與于謙的做法不同。于謙等人手中的權力會小很多,到時于謙事事只能聽從孫太后的安排,這也不是于謙所願意看到的。朱祁鈺當皇帝的話,孫太后就沒有機會接觸朝政了,因爲朱祁鈺是成年人,他有自主的能力,不需要孫太后照料。況且,朱祁鈺並不是孫太后的親生兒子。在於謙看來,朱祁鈺只是個乳臭未乾的年輕人,到時定會事事聽從於謙的安排。

朱祁鈺

于謙爲什麼要立朱祁鈺爲帝 僅僅是防孫太后那麼簡單嗎 第6張

所以,對於于謙而講,孫太后不是他能控制的,朱祁鈺卻是他能隨意拿捏的,于謙當然選擇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