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三國何進召董卓入京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何進是東漢末年外戚大臣,拜大將軍,巔峯時曾獨攬朝政大權。不過很多人認爲,東漢之所以會陷入滅亡的危機,就是因爲何進招董卓入京,他的這番舉動到底是對是錯呢?其實何進並沒有錯,但意外的是何進被張讓等人給害死,導致朝中一時沒有能夠壓制董卓的人,如果何進沒死董卓是不敢隨意放肆的。其實何進的策略並非那麼簡單,當時除了董卓以外,還有兩路兵馬,下面就來講講何進的真實打算,一起了解看看吧。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說起東漢末年的亂世,以至於後世三分鼎立的格局,追根溯源都會講到一個人,那就是大將軍何進。

很多人都說:如果何進沒有死,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之間的矛盾未必就會立刻激化;如果何進沒有死,董卓就未必有機會廢立皇帝。

基於上述種種說法,今天我想跟大家聊聊何進當時所處的困境,以及他所作出的選擇。

在東漢末年,外戚集團(以何進爲代表)、宦官集團(以張讓等人爲代表)和士人集團(以汝南袁氏爲代表)並立於朝堂之上。

漢靈帝活着的時候,還能控制着局勢不失控,但在漢靈帝去世之後,士人集團立刻開始攛掇何進:幹掉宦官集團,我們認你當老大!

從理論上講,如果何進聯合士人集團滅掉宦官集團,他肯定能當老大,因爲他是大將軍;而滅掉宦官集團這種大事,士人集團肯定也不敢跳過何進,那隻能逼迫何進與宦官集團聯手,得不償失。

可問題是:在士人集團看來,何進算個什麼東西?他不過是個屠夫出身。說到天上,頂多也就是個寒族。

對於士人集團的這種想法,何進心知肚明,他知道自己根本壓不住士人集團。

從這個角度來看,何進絕不願意聽信士人集團的勸說,對宦官集團開刀;他也絕不會聽信宦官集團的唆使,與士人集團對立。

對於何進而言,最好的結局就是效法漢靈帝,繼續維持士人集團和宦官集團的力量平衡,自己居中調停,左右逢源。

很多人都說,邀請董卓進京是袁紹出的餿主意。可從何進的角度來看,如果他不死,邀請董卓進京實在談不上有多大錯誤。

我們要知道,當時並不是只邀請幷州牧董卓一路兵馬進京,而是三路,其他兩路分別是武猛都尉丁原和東郡太守橋瑁。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第2張

除此之外,何進還派出五路人馬去外地徵兵,分別是王匡、鮑信、張揚、張遼和毌丘毅。

從這個陣勢來看,何進召集外地兵馬入京,主要目的還是把京城的局勢攪亂,自己可以從中漁利。

基於何進的角度,他當時有激進、中庸和保守三條策略可供選擇。

激進的策略就是,直接用先帝(漢靈帝)的名號壓人:凡是先帝生前確定的政策,我們都堅決維護;凡是先帝生前做出的指示,我們都始終遵循。

張讓等人是先帝生前最信任的人,現在先帝屍骨未寒,你們(士人集團)就想着對他們大開殺戒,你們是不是唯恐天下不亂?

這種方案的優點是:何進可以佔據輿論制高點,團結宦官集團對抗強大的士人集團。

這種方案的缺點是:士人集團過於強大,如果出現幾個二愣子,在一些老狐狸的示意下當場火併何進,你說這是何苦來哉?

即使強如曹操,他早期也不敢用如此剛烈的手段硬頂士人集團,當曹操真正對士人集團的重要人物(如荀彧和崔琰)動手,已經是曹操晚年的事了。

所以對於何進而言,他絕不敢選擇這種策略,太冒險了。就算他沒有被當場火併,如果士人集團賞給何進一個閹黨的帽子,恐怕何進立刻就會成爲士人集團的眼中釘。

保守的策略就是,響應士人集團的號召,直接下達屠殺宦官的命令。

對於喜歡捧着史書當聖經的人而言,這種策略顯然是振奮人心的,因爲宦官集團的名聲早已是臭不可聞,不必擔心屠殺宦官集團帶來多少負面輿論。

可問題是:經歷過黃巾叛亂和邊疆造反之後,大漢各地的軍閥勢力(如董卓等)早已崛起。只要京城出現混亂,他們自然會打着“清君側”的旗號殺向京城。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第3張

到了那個時候,局勢恐怕不會很好。最重要的是:何進做了這些事,能撈到什麼好處呢?

運氣好一點,何進可以在中央政府保留一個名譽高官的職務;運氣差一點,何進可以帶着一些財物體面退休;運氣再差一點,何進恐怕會被人隨意安插一個罪名,然後領着一家老小上刑場。

激進與保守都不可取,何進最終選擇了中庸的中策,也就是後來歷史上發生的那些事。

何進選擇與宦官集團劃清界限,並一直在打壓他們,卻不願意把他們徹底打倒。

何進看出了天下亂象已現的趨勢,所以他招外兵入京,一是儘可能拉攏他們以爲爪牙,二是想辦法弱化他們的野心。

在何進最初的佈局中,應該是士人集團、宦官集團和封疆大吏相互制衡,自己高高在上做裁判。

但在這個策略中,有一個比較大的漏洞,那就是何進本人並沒有掌握多少兵權。西苑八軍的老大原本是宦官集團的蹇碩,此時蹇碩雖然已經被殺,卻也不代表何進掌握了這支軍隊。

何進在招三路外兵入京之外,還安排五路人馬去外地(主要去向是山東)徵兵,據我推測,目的就是爲了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班底。

可打造班底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幹完的事,眼看局勢就要不可控,何進只得在原定計劃上變招:幹掉宦官集團,收攏西苑八軍。

這個轉變,直接造成了何進的死亡。

促成何進幹掉宦官集團,除了收攏西苑八軍這個主要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歷史殷鑑。

想當初,東漢的跋扈外戚是一個接一個的出現,卻又被皇帝聯合宦官誅殺。何進不希望自己重蹈覆轍,所以他雖然警惕士人集團,卻也一直在防範宦官集團。

如果宦官集團上道,願意主動交出西苑八軍,何進或許不會這麼着急。可對於宦官集團而言,他們是博弈場上最弱的一方,如果把手上最後一點籌碼都交出去,那麼除了等死之外,還有什麼道路可走呢?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第4張

我始終強調一點,如果大家在讀史書的時候發現,原本關係極其微妙的兩撥人,突然一言不發地大打出手,那麼答案一定只有四個字:囚徒困境。

何進不相信宦官集團,宦官集團也不敢相信何進,當士人集團的威脅一天比一天大的時候,他們所想的不是抱團對抗,而是幹掉對方,吞掉對方的資源,增加己方的勝算。

之所以是何進被宦官集團幹掉,而不是何進幹掉宦官集團,主要原因在於何進始終搖擺。

本來呢,何進定下了中庸的策略,按照計劃來就是了。可隨着局勢的發展,何進越來越沒安全感,這種情緒被宦官集團感受到了,連帶着宦官集團也越來越沒安全感。

宦官集團是光腳的,他們除了依附皇權之外別無選擇,此時的漢少帝劉辨還是個孩子,根本沒辦法替宦官集團做主。

如果何進下定決心要收拾宦官集團,那麼宦官集團只有反抗與被殺兩條路可選。等着被殺是不可能的,所以宦官集團很快就統一認識:幹掉何進!

而何進呢?他雖然也決定幹掉宦官集團收攏西苑八軍,但他始終在猶豫,原因就在於他不是光腳的,而是穿鞋的。

三種策略各有優缺點,何進無論選哪個都有成功的概率,當然也都有失敗的概率。何進是總想用最穩妥的方法做最危險的事,所以他始終給人一種“猶豫不決”的感覺。

要我說,在這件事情上,嗅覺最爲敏銳的大概是局外人曹操。

很多人都認爲:曹操是何進的幕僚之一,也參與了決策,並不是局外人。可如果我們細品史書,會發現事實顯然不是如此。

史書在說起曹操的反應時,用了“聞而笑之曰”這五個字,這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說,曹操“聽到這件事之後笑着說”。

何進爲何要召董卓入京?怎麼評價這個決策是對是錯? 第5張

換言之,曹操是從別人口中得知了這件事,而不是在場參與。

雖然沒有在場參與,但曹操說的話卻非常正確:“既治其罪,當誅元惡,一獄吏足矣,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很多人在解讀這段話的時候,着重強調宦官集團的弱小,一個獄卒就能幹掉他們。

可實際上,這段話的重點在於最後一句:何必紛紛召外將乎?

何進、宦官集團和士人集團在京城內鬥得不可開交,但他們都忽略了一件事:亂世即將到來。

很多人認爲,董卓是在進洛陽之後,才成爲舉足輕重的軍閥勢力,從而開啓了東漢末年的亂世,這種觀點其實是不對的。

早在漢靈帝時期,董卓就已開始公然抗拒東漢政府的人事調動,而東漢政府對此毫無辦法。

除了董卓以外,西涼有馬騰和韓遂、幷州有丁原、幽州有公孫瓚、揚州(長沙)有孫堅。這些人雖然還不是板上釘釘的軍閥,在他們的底盤內也有人掣肘,但他們已經有了軍閥的趨勢。

在這個天下格局即將大變的前夕,曹操或許有了一些警醒,但絕大多數人依然毫無反應,還是按照過去那一套老辦法在爭權奪利。

如果單看何進等人的狗血大戲,其實在東漢歷史上沒什麼特殊的:漢和帝時期有竇太后和竇憲專權、漢安帝時期有鄧太后和鄧騭兄弟專權、漢桓帝時期有樑冀專權。

如果何進不死,三大勢力依然可以勉強維持表面鼎立的狀態,這些軍閥未必會有發揮的空間。但只要京城有了一絲風吹草動,整個局勢立刻就會變得混亂不堪。

在這種背景下,何進被殺了,東漢亂世也到來了。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