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朝抗倭第一人胡宗憲,命運卻十分悽慘

明朝抗倭第一人胡宗憲,命運卻十分悽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胡宗憲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說起明朝倭寇之患,我們頭腦中肯定能閃現出戚繼光、俞大猷這些抗倭名將,但是當時這些將領應該說還只是戰場將領級別,而當時真正的東南抗倭前線統帥胡宗憲卻鮮爲人知。這位平定倭患的統帥最終落得個身負奸臣之名自殺而亡,實在令人嘆息,但他的個人命運悲劇其實正是他所處時代的悲劇。

明朝抗倭第一人胡宗憲,命運卻十分悽慘

基層歷練的能臣

胡宗憲出生世襲錦衣衛家族,26歲考中進士,隨後在六部當中的刑部實習觀政。在刑部觀政兩年之後,胡宗憲被外放地方歷練,他的第一個地方任職是山東青州府益都縣縣令。在益都縣任職的兩年裏,還不滿三十歲的胡宗憲充分展示出能臣的資質。他不僅帶領當地百姓撲滅多年不滅的蝗災,同時招撫爲害多年的盜賊,順便還從招撫的盜賊中組織起一支千人左右的地方治安部隊。

正當年輕的胡宗憲在地方盡情施展才幹之時,他的母親病逝,胡宗憲按制回鄉守孝,期間其父也去世,於是胡宗憲這一去就是五年。五年之後守孝期滿的胡宗憲重回大明官場,出任浙江餘姚縣令,他的才幹再次得到大明官場的重視。

在地方政績不錯的胡宗憲開始被明朝政府有意識的培養和任用。此後他先是在宣府、大同等北方邊防重地任職,積累邊地防務、治軍的經驗。後來又奉調巡按湖廣,參與平定苗民起義,進一步積累治軍與平亂的經歷。

應該說胡宗憲在當時就像打怪升級一般的仕途歷練,先是在邊地參與防務、繼而在湖廣主動平定民變。他的優異表現終於引起了那位躲在深宮遙控朝局的嘉靖皇帝的重視,他被欽點到當時明朝倭患最嚴重的浙江任職巡撫監察御史。

浙江前線的人事佈局:從“三人行”到“四人組”

1554年前後,作爲禍患重災區的浙江引起了嘉靖皇帝的重視,他着手調整浙江及東南地區抗倭前線的人事佈局。

1554年四月,嘉靖皇帝欽點胡宗憲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期望這位經過多番歷練的能臣能整飭軍紀,鞏固海防。而胡宗憲也是個想幹事、能幹事的能臣。他上任之前就立下“不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誓不回京”的誓言。他一到任就對紀律鬆弛、軟弱渙散的明軍進行整頓。但是胡宗憲畢竟此前一直出任巡按御史的職務,並沒有主政、主軍一方的經歷。嘉靖皇帝不可能將寶都押在他身上。1554年5月,在兩廣平定民變有功的南京兵部尚書張經被嘉靖選爲東南抗倭前線的統帥,總督江南、江北、浙江、山東、福建、湖廣諸軍,專辦討倭。1554年6月,在江蘇抗倭有功的李天寵被任命爲浙江巡撫,協助張經指揮明軍抗倭。由此嘉靖對東南抗倭尤其是浙江的人事佈局完成。三位在基層表現出色的能臣良將組成了浙江抗倭的“三人組”,開始應對日益猖獗的倭寇侵擾。但是深諳帝王之術的嘉靖皇帝,卻因張經等人遲遲沒有大捷的消息傳來,又派人到前線“督戰”。1555年,嘉靖身邊頭號寵臣嚴嵩的義子工部侍郎趙文華以祭海神的名義督察東南沿海防務。由此一個本來搭配合理的浙江抗倭“三人組”因爲趙文華的到來掀起了一場官場風暴。而胡宗憲也在這場風暴中,經歷了決定他人生命運的重大選擇,同樣也讓他不得不經歷那個時代的命運悲劇。

一石激起千層浪

明眼人都知道,以祭海神的名義來到東南前線的趙文華其實就是嘉靖派出的督戰欽差。他的一句話就很可能讓遠在北京深宮之中的嘉靖皇帝改變和決定東南官場任何一人的命運。也正因此,趙文華的到來就使東南抗倭前線一石激起千層浪。

作爲東南抗倭統帥的張經性格本就有些傲,又認爲自己官位比趙文華高,因此面對頤指氣使的趙文華就不願買他的賬。再加上趙文華公然向張經索賄白銀百萬兩不成,趙文華一到東南就與抗倭前線的統帥鬧翻。而此時浙江抗倭前線的另外兩人李天寵和胡宗憲就陷入了兩難抉擇。一個是皇帝派來督察防務的欽差,一個是東南前線的統帥。站隊哪邊都不是很好的抉擇,但是他們身處的位置又讓他們不得不做出抉擇。這種選擇其實就是胡宗憲、張經、李天寵、戚繼光、俞大猷等人,甚至是嚴嵩、徐階等身居首輔的重臣都不得不面對的時代悲劇。

明朝中葉的時代悲劇

胡宗憲所處的嘉靖時期,開國已有一百多年,離明朝滅亡也還有一百多年。此時的明朝既沒有了立國之初的活力,也沒有明末滅亡前夕的暮氣。處在這樣一個時代的胡宗憲等人要面對什麼狀況呢?

一個不昏不明的皇帝:當時的嘉靖皇帝既不是一個銳意進取,勵精圖治的明君,也不是一個昏庸無能、暴虐無常的昏君。他的帝王心術甚至可以在明朝皇帝中排名前三,他從一個藩王登上皇帝寶座,很快就把大明王朝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但是他卻沒有一丁點要做有爲明君的想法。他的最大夢想就成仙得道、長生不老,然後永遠享受着身爲所有人主宰的幸福感。一個高度成熟而又相互矛盾的政府:嘉靖時期的明朝政府,已經是一個高度成熟的君主集權政體,皇帝一言九鼎。但是明朝政府又是一個高度成熟的文官集團政府,可以說有沒有皇帝,這些對政務嫺熟無比的文官集團都能讓政府保持運轉。皇帝的存在有時甚至是這個成熟的文官集團政府運轉的阻礙,因爲皇帝的威權可以決定和改變一切,簡言之評判和決定一個人或一件事不在於是否正義和正確,而在於皇帝的個人觀點。一個不得不妥協的官場:正因爲身處大明中葉的嘉靖時代,有着一個不昏不明的皇帝,也有着一個相互矛盾的政府,當時的官場就變成了一個不得不妥協的官場。沒有人能獨善其身,獨善其身的代價就是出局,或者像海瑞那樣成爲精神圖騰被供着。要想在這樣的官場有所作爲就必須向官場的潛規則妥協。而這些就是明朝中葉的時代悲劇,像胡宗憲、戚繼光這樣希望建功立業,或者像張居正那樣扭轉乾坤爲王朝續命的人,都不得不向那個時代妥協,除非你願意放棄理想,不問世事,隱居山林,這也是身處那個時代的悲劇。

明朝抗倭第一人胡宗憲,命運卻十分悽慘 第2張

胡宗憲的抉擇

作爲一個從二十六歲就進入大明官場的聰明人,胡宗憲非常清楚身處大明官場的處境和悲劇,眼前趙文華和張經的矛盾,從小處看是他在浙江的這個差事能不能辦好的問題,從大處看則是他今後的人生和仕途如何走下去的問題。而此時胡宗憲必須做出抉擇,沒有中間的道路可選。

選擇張經:意味着他將成爲士林或者今後史書中記載的不畏權貴的鬥士,代價則是他從此可能遠離政治舞臺中心,也失去了建功立業的舞臺。今後他在仕途中可能要面對上司的壓制、一言一行都被言官們拿着放大鏡考察,更重要的是爲國爲民、建功立業、蕩平倭寇的理想將很可能永遠無法實現。選擇趙文華:意味着他必須像權貴低頭,融入甚至成爲他們圈子裏的一員。或許這會爲他帶來後世的罵名,但是他將獲得建功立業、成就理想的舞臺。當時已經四十三歲的胡宗憲最終選擇了妥協,或許他認爲蕩平倭寇,爲國建功會讓他的這次妥協被掩蓋下去,或許他認爲能夠實現建功立業的理想,這樣的妥協是他能承受的代價。

東南第一人

做出抉擇的胡宗憲很快倒向趙文華,他極盡諂媚之能,不僅協助趙文華彈劾張經和李天寵,同時還盡最大能力滿足趙文華及其背後那個首輔大人的貪慾。他所換來的是趙文華的賞識和嚴黨的支持。

張經和李天寵很快被嘉靖皇帝處死,隨後換了兩任總督都是短暫在位,經過一番清洗之後,在趙文華回京之後的極力推薦下。胡宗憲終於如願成爲東南抗倭前線的最高統帥,也獲得了他渴望的建功立業的最大舞臺。此後雖然也有不少黨爭的牽絆,但是在嚴嵩這個大樹之下,胡宗憲獲得了此前任何人沒有獲得的安定環境,也成爲了名副其實的“東南第一人”。他開始發揮自己的才智,團結籠絡許多東南文士爲其所用,同時重用戚繼光和俞大猷等名將開始了他輝煌的抗倭生涯。歷經數年的努力,到1562年胡宗憲終於基本平定了浙江的倭患,也真正實現了自己“擒獲汪直、徐海,安定東南”的誓言。但是隨着東南倭患的逐步平定,他的厄運也開始慢慢降臨。

厄運降臨

當胡宗憲平定浙江倭患之後不久,他的最大靠山嚴嵩倒臺了。作爲有嚴黨標籤的他很快成爲了別人眼中的獵物。新任首輔徐階是靠推翻嚴嵩上臺的,他顯然不會容忍一個有着嚴黨標籤的人繼續擔任東南抗倭前線的統帥,因爲他要摘取抗倭最後勝利的果實。

於是明朝官場的言官們開始登場,對胡宗憲的彈劾很快就到了嘉靖皇帝面前。但是作爲一個深諳帝王心術的皇帝,嘉靖不僅顧念胡宗憲東南抗倭的功績,同時也感念這位時常進獻祥瑞和祕術的聰明人,更重要的是嘉靖不願意在剛剛取得抗倭階段性勝利時就過河拆橋,因爲他還需要有人爲他做事。

於是胡宗憲被罷官回鄉,距離最終勝利不遠的他無奈回鄉。本打算從此不問世事的胡宗憲最終還是沒有逃過清算的下場,很快在對他下屬的抄家時,抄獲了他寫給嚴嵩之子的信件,其中有一份代擬的聖旨。如獲至寶的政敵立刻上報嘉靖,這一次胡宗憲沒有等來皇帝的赦免,在獄中上書辯解無果後,一代能臣胡宗憲在獄中自殺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