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戰國時期魏國是怎麼失去霸主地位的,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也是普遍意義上春秋時代的結束,而戰國時代的七大諸侯國之間也是爭鬥不斷,每一個諸侯國都想着一統六國,結束中原地區的分裂局面,進行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因此在戰國時代各類變法不計其數,各種軍事上的鬥爭也不計其數。就這樣一個天下大亂的時間段裏,人才就成了各個國家都迫切需求的最大的寶物。

比如說秦國,據說秦孝公曾經頒佈過求賢令,向整個中原求取能夠讓秦國變得強大的能人異士,商鞅就是在看到求賢令之後,進入秦國的。在商鞅之後,還有范雎、張儀等一般,能人異士進入秦國爲秦國的統一進行謀劃。又比如說,燕國的燕昭王時期,也是任用了一些比如樂毅那樣的人才才得以中興的。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我們今天主要說的魏國其實也是如此。在魏國初期,魏文侯也是任用了吳起和李悝等人在魏國進行軍事上和經濟上的多種變法,才使得魏國成爲了超強大國。可是在魏文侯之後,魏國對於人才的重視程度卻大大減少,到了魏惠王時期,魏國的“嚴寬內忌之風”是愈演愈烈的,魏國在極大程度上排斥他國的人才,並且對自己國家所產生的王族大才也是束之高閣,因爲魏國以爲憑藉它自己多年以來積蓄的國力,足以支撐其對抗其他國家。

所以,魏惠王是十分排斥人才進入魏國的,可是魏惠王卻在這樣的原則之下還在大肆的求賢,這又是爲什麼呢?其實有關於魏惠王爲什麼在排斥賢才的同時還在大肆求賢的原因,我們看一下徵集的賢才是誰就知道了。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第2張

當時的魏惠王是用了非常高的禮節接見了來魏國的孟子和陰陽家的淳于髡的,在其到大家孟子和淳于髡的同時,魏惠王先十分沉痛的講自己痛批了一頓。當時的魏惠王說:“寡人不佞,兵三折於外,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以羞先君宗廟社稷,寡人甚醜之,叟不遠千里,辱幸至獘邑之廷,將何利吾國?”魏惠王表面上是十分痛恨自己,沒有能夠爲國謀取利益的,他想借着自己的失敗向大家孟子尋求成功之道,可是大家孟子自恃甚高,對魏惠王說了這樣一番話:“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爲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爲!”

孟子的意思就是說,魏惠王作爲國君,根本就不能夠提“利”這個字,如果君主只是一味的謀取利益的話,那麼臣民們也會效仿君主只是一味的謀取利益。那麼,這樣的一個國家就會成爲一個利益至上的國家,如果每個人都把利益當做最主要的事情,那麼就沒有人會在爲“仁義”付出自己的努力了。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了仁義,最後也只能會滅亡。緊接着,孟子藉着這一番話對魏惠王敘述了他對於魏國的規劃。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第3張

不違農時,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可使谷與魚鱉不可勝食以及民養生喪死無憾。之後五畝之宅,樹之以桑,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最後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如此一來就可以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

他建議魏惠王在魏國實行王道,對於魏國的一切都緩緩圖之並且,孟子還說,如果做到了這些,還不能夠稱王的人,他也沒有見過。通過孟子的敘述,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來,孟子對於魏國的規劃是十分細緻的,但是孟子的規劃太過於理想化,如果魏國沒有外部的惡劣環境,沒有內部的種種激烈爭鬥的話,他是可以實行這樣的措施的,可是前提條件爲過達到了嗎?並沒有。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第4張

戰國時代是一個天下大亂的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撇開外部環境獨自發展,因爲每一個國家如果想要一統中原都必須消滅其他的國家。所以,每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在這樣的爭鬥當中置身事外,所以在那樣的時間段王道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滑稽之處就在於,孟子的主張難道魏惠王不知道麼?孟子作爲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主張一定是非常明確的,因此,魏惠王也一定是知道孟子主張的,也就是說當他這個問題再問出之前,他就已經知道孟子的答案了,可他依舊詢問了孟子如何爲他的國家謀取利益,這難道不可笑嗎?

孟子是這個樣子,陰陽家的淳于髡也是這個樣子。他們都是那個時代一個經典學說的代表人物,他們之所以能夠名揚天下,就是因爲他們的主張和學術,魏惠王去詢問一個早就已經知道答案了的人一個確切的問題,這樣的行爲本身就是滑天下之大稽的。這也就足以表明問會王這樣的行爲只是爲了作秀而已。在當時那個時代沒有一個國家不需要人才,沒有一個國家在沒有人才的情況之下還能夠發展壯大起來。

魏國前期作爲戰國時期超強大國 爲什麼最後會失去霸主的地位呢 第5張

當時的魏國經歷了兩次重大的失敗,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將魏文侯變法以來的國力基本消耗殆盡,而魏國基本又是從魏惠王開始纔開始排斥其他國家人才的,所以魏惠王也需要爲自己的行爲找一個藉口,他不能夠讓自己的臣民說是因爲自己的君主不夠虛心的求取人才,才導致國家失敗的,所以他是不得已纔要進行求賢的。也正因如此,魏惠王才找上了儒家的孟子,陰陽家的淳于髡。因爲這些人的學說不可能在戰國這樣的亂世實行。

如此一來,魏惠王即達到了不讓他國的人才在魏國承擔部分國家權力的目的,也成全了自己謙虛求賢的名聲,這纔是魏惠王最根本的目的。可是,也正是因爲魏惠文如此狹隘的眼光導致了魏國之後嚴寬內忌之風越來越嚴重,最終導致了魏國的滅亡。

參考資料:《史記》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