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祕真實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揭祕真實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句“此間樂,不思蜀”讓後主劉禪成爲了一位名人,也讓他成爲了衆人眼中軟弱無能的昏君。但是有些人卻不這麼認爲,劉禪不僅是三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國君,同時也是在歷代亡國之君中年齡最大的,下場也沒有很悲慘。若是隻憑他的昏庸無能,怎能執政這麼久,存活那麼久呢?所以,他並不像衆人說的愚鈍,相反他是一個大智若愚的人。

劉禪從小吃緊苦頭,不同於其他的皇室後代。在小沛大敗後,劉備受曹操的進攻,丟下家人落荒而逃。那時的劉禪纔沒幾歲,隨別人到了漢中,被人所賣。後來關中大亂,劉括逃到了漢中,因爲需要奴僕服侍,由他人介紹,劉禪被買去當了書童。後來,在一次他們的對話中,劉括認爲劉禪的談吐不凡,於是將他收爲了義子。三年後,劉備奪回了益州,派部下去漢中尋找劉禪。劉禪在劉括那得知了消息之後,便一個人去見了簡將軍。二人在見面之後,劉禪一一回答了簡將軍的問題,最後,簡將軍認爲這位侃侃而談的少年正是當年趙雲抱在懷裏的阿斗。那時任漢中都督的張魯,爲了討好劉備,親自送劉禪回到益州,之後劉備便立劉禪爲太子

從這段少有人知道的史實中,我們可以看出年少時期的劉禪嘗過各種辛酸。這段難忘的經歷對他的性格特點有很大的影響。小時候經歷過的各種遭遇,讓他學會了萬事要察言觀色和學會忍讓,對他之後在處理與諸葛亮的關係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揭祕真實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網絡配圖

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

劉禪其實並不昏庸,也不傻。在面對司馬昭提問是否思念蜀國的時候,如果說思念故國,恐怕會惹來殺頭的禍害。人又不是草木,怎麼可能沒有感情,劉禪在蜀地生活了大半輩子,即使他再薄情,對蜀地總歸有一些感情,所以在司馬昭面前着實演了一場戲。

歷代的中國人,多少都有故鄉的情懷,尤其是中國人對於傳宗接代是非常重視的,劉禪這樣做是想保全劉氏的血脈,使得哪天能夠東山再起。所以他選擇了忍耐,但是忍讓卻不代表是無能,如果當時劉禪爲了一時之氣,就回答說思念故國,那他的下場可想而知,可能他的族人也因此受到牽連。

至於蜀漢的滅亡也不能把全部的責任都歸結在劉禪一人,蜀漢的滅亡諸葛亮還是要負很大的責任的。首先,諸葛亮和之後的姜維爲了完成興復漢室,多次派兵北征,大大地消耗了兵力和財力,使得征討的地區人心渙散,民怨沸騰。其次,諸葛亮選擇採取強硬嚴格的法制的措施,在壓制一些矛盾的同時又產生了新的矛盾。最後,諸葛亮在處理新舊階層的方式上也嚴重侵犯了舊權貴的利益,使得舊權貴對新入主的階層非常痛恨。劉禪投降魏國並不是沒有好處的,至少能讓蜀漢的百姓少受一次災難。當然,那些極力抵抗的君主會受到後人的敬仰,自己獲得了一世英名,但是對百姓更多的是災難。所以,劉禪願意揹負昏君的罵名來保衛百姓的安危,怎能說是昏君的做法呢?

世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看待三國時期的人物都多有偏頗。劉禪是三國時期的蜀漢後主,在演義之中,他的形象是庸碌無爲的懦弱君主,一生毫無建樹,亡國後還在洛陽安逸渡日,對於蜀國毫不懷念。他一直作爲歷史的反面教材,口口相傳於世人之間。

然而劉禪真的如此無用嗎?他17歲登基爲帝,在帝位42年,是三國時期爲帝最久的,就是在中國的封建王朝裏,他作皇帝的時間也是排的上數的。在和平時期做一個皇帝都不容易,更不必說是動盪的三國年代。《三國志》記載諸葛亮曾多次誇獎劉禪聰穎智慧,且他在《與杜微書》中也稱讚劉禪天資仁敏。諸葛亮自是不必說違心之話,而劉備也不是不會識人之人,他們倆都是有名的政治家,蜀漢政權就是他們兩人一手建立起來的。所以劉禪不會是愚笨之人。

揭祕真實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第2張

網絡配圖

劉備去世之後,雖說劉禪繼承了帝位,但是蜀國的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上。君臣相較,國必傷之。劉禪對諸葛亮的處處相讓,不和他爭辯高低,不是他懦弱,反之說明了他心志的堅忍。

樂不思蜀,是劉禪被後人批判的最主要的原因。蜀國原本就是三國之間最弱的一個國家,蜀國的國力是年年在後退,亡國是遲早的事,所以他向魏國投降。沒有一個在金字塔頂峯做過國君的人會願意去做人家的臣子,但如果他不降,蜀國會受到更大的傷害。司馬昭設了一場鴻門宴,若他不說樂不思蜀,不做出這樣的行爲,那些蜀漢舊臣們必會遭到司馬昭的截殺。說他愚笨,倒不如說他是大智若愚。

劉禪並不昏庸。後人認爲劉禪是軟弱無能的昏庸君主,有兩個很大的原因,一是鄧艾兵臨城下之時,劉禪沒有率領士兵做抵抗,而是接納了譙周投降的建議,直接導致了蜀漢的滅亡。二是司馬昭在宴中演奏蜀中樂曲時,劉禪沒有一絲的傷心,還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也。

揭祕真實的劉禪:並不是扶不起的阿斗? 第3張

網絡配圖

劉禪十七歲登基爲帝,劉備在遺詔之中,囑咐他諸事都要和諸葛亮討論,無論政事大小,都要聽從諸葛亮的決策。在當時,他實際就是一個傀儡皇帝,手中並無實權。諸葛亮曾經誇他天資仁敏,愛德下士。諸葛亮的形象歷來是光明磊落的,所以他不會奉承迎合劉備來說違心之語,由此可見劉禪是聰慧的。所謂“大智若愚”,詮釋的最完美的就是他了。若他不聰慧,真有那麼昏庸,他如何在帝位達42年;若他不裝聾作啞幾十年,怎麼會有一個平和安祥的蜀漢。諸葛亮在建興十二年就去世了,剩下30年的君王之路都是劉禪一人走過來的。若真沒本事,昏庸無道如何在那麼動亂的三國生活下來,怎麼在君位之上安安噹噹地坐着,又怎樣讓蜀漢百姓生活地安寧。

劉禪的投降與“樂不思蜀”,恰好說明了他胸中有丘壑,心裏有百姓。大軍進犯,失敗是必然的,作爲一國君主,並不是只要自己英勇就好,他身上還承擔着千千萬萬的蜀漢百姓的生命,如果不投降,蜀漢必將血流成河。而在司馬昭的問話之時,若他表現一絲傷感,必會引起司馬昭的戒備,後果不知會怎樣。劉禪並不昏庸,反之他聰慧,是真正的心有百姓。只是他生於亂世,身爲帝王,手中卻無實權,一切只能歸於無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