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皇太極如何運用手腕宰割手握重兵的八旗諸王?

皇太極如何運用手腕宰割手握重兵的八旗諸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皇太極原來領有正白旗,他成爲新罕王以後照例也要領有兩黃旗。於是,皇太極變通了一下,他把正白旗、鑲白旗換成正黃旗、鑲黃旗,多爾袞、阿濟格、多鐸兄弟們的兩黃旗轉眼成了兩白旗。

皇太極如何運用手腕宰割手握重兵的八旗諸王?

網絡配圖

這次“換旗”實際也是皇太極加強自身力量的一個重要表現。對於“三尊佛”的力度,皇太極洞若觀火,必欲去之而後快。但是,凡事都有一個輕重緩急,皇太極用十六年的時間贏得儲位,所以,他也需要時間來削弱乃至消滅“三尊佛”現象。

皇太極走的第一步棋是“摻沙子”,所謂“摻沙子”就是通過擴大八旗各旗頭面人物的數量做到進一步化解旗主貝勒的集權。就在皇太極即立的當月,也就是後金天命十一年九月,皇太極就和諸貝勒商量,擴大八旗各旗總管旗務大臣(固山額真)的權限,總管大臣可以和諸貝勒一起共議國政,本旗的行軍、圍獵、出行等事務,都歸總管大臣指揮、調遣。以往,後金規定議政的權力只限於身兼議政大臣名義的八旗旗主,現在皇太極把它擴大到了總管旗務大臣身上,一下子拉進來了八個人。

當然,這八個人選並不都是由皇太極一個人決定的,還要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實權貝勒點頭才行。除了這八個人以外,八旗原來還設立十六名佐管旗務大臣(即梅勒額真),現在還要設每旗兩名的調遣大臣,一共十六名。佐管旗務大臣輔佐總管旗務大臣,掌管刑律;調遣大臣是上傳下達的角色,位在佐管旗務大臣之下。

這樣算下來,八旗旗主貝勒的權力又進一步被稀釋,總管大臣、佐管大臣和調遣大臣們雖然要服從旗主,可也能夠對旗主原本很大的權力起到一定的制約作用,特別是十六名佐管大臣、十六名調遣大臣中多了一些新面孔,這些新人有的就是皇太極摻進來的“沙子”,這正是皇太極的深意所在。

當時(後金天命十一年九月)八旗各旗總管旗務大臣的名單如下:正黃旗納穆泰,是開國元勳揚古利的弟弟;鑲黃旗達爾漢,是努爾哈赤早期親信楊書的兒子、努爾哈赤的女婿;正紅旗和碩圖,是開國“五大臣”之一的何和裏之子;鑲紅旗博爾晉,就是那位給阿敦鳴冤叫屈的三等副將;正藍旗託博輝,是努爾哈赤的堂叔龍敦的兒子;鑲藍旗固三泰(一作顧三臺),努爾哈赤的女婿;正白旗喀克篤禮;鑲白旗徹爾格,他是開國“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的第三子。

皇太極如何運用手腕宰割手握重兵的八旗諸王? 第2張

網絡配圖

這裏的多數人都是原來該旗旗內的頭面人物,像徹爾格因爲皇太極的“換旗”,從鑲黃旗滿洲變成了鑲白旗滿洲,實際也是沒有變化,正紅旗的總管大臣和碩圖是兩紅旗旗主代善的女婿,也就是滿洲稱呼的“和碩額駙”(漢人俗稱“郡馬”)。託博輝有點特殊,他的老爹龍敦是努爾哈赤三祖索長阿的第四子,從一開始就和努爾哈赤作對,努爾哈赤攻打尼堪外蘭時,龍敦就泄漏了進軍的時間。

努爾哈赤起兵之初,妹夫噶哈善是他的左膀右臂,龍敦唆使努爾哈赤的異母兄弟薩木佔殺害了噶哈善。可是,隨着努爾哈赤的“買賣”越做越大,身爲龍敦的兒子的託博輝,轉而跟隨努爾哈赤,躋身到了八大臣的序列中。他們這八個人在日後的政局起伏中也是榮枯不同。總體看來,這八位總管旗務大臣主要還是和本旗旗主關係密切才得任此職的。所以,這次摻沙子因爲是在皇太極初立的情況下進行的,可威力不是很大。

走出“摻沙子”的第一步,皇太極的第二步就是“挖牆腳”。其實,“挖牆腳”本來就是皇太極的拿手好戲,當年在儲位之爭拉開序幕時,皇太極已經在進行暗中的“挖牆腳”活動了,他拉攏進來的嶽託、薩哈廉、德格類、濟爾哈朗,哪一個不是其他各旗的骨幹牆腳?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現在政治形勢有了新的變化,“挖牆腳”也有新的政治含義。那時候拉攏嶽託等人是爲了登上大位,現在繼續籠絡這些人是爲了分化瓦解,前者不盡是通途可也目標一致,現在看似簡單卻難上加難。

因爲嶽託首倡“大義”,所以,皇太極即位後給嶽託的酬庸也很重,他勸說代善把名下的鑲紅旗讓出來由嶽託擔任旗主貝勒,代善也沒有多想,自然同意。後金天命十一年十月,皇太極藉口喀爾喀蒙古扎魯特部背盟實施*,代善、薩哈廉領軍前往征討,一戰獲勝,薩哈廉因此受封貝勒。

皇太極如何運用手腕宰割手握重兵的八旗諸王? 第3張

網絡配圖

至此,當初兩位首先提議皇太極即立的功臣嶽託、薩哈廉都先後得到擢升。後金天聰元年五月,皇太極銜努爾哈赤寧遠兵敗之恨再度起兵伐明,兵到錦州城下遇阻,明軍在守將的得力指揮下,再創後金軍。後金軍在錦州城下屯兵14天,硬是一無所獲。

五月下旬,皇太極轉攻寧遠,此時鎮守寧遠的正是明朝名將袁崇煥,因爲地形對後金軍不利,尤其不利於開展以騎兵爲主的野戰,代善、莽古爾泰、阿敏都勸阻皇太極不要急於和明軍展開廝殺,就軍事素養來說,代善明顯高於皇太極,但皇太極不聽,他說:“當年父汗進攻寧遠不克,如今我進攻錦州又不克,大金野戰之兵尚不能取勝,日後如何張我國威?”皇太極不審時度勢,空洞地把軍事打擊上升到政治高度上來,其目的並不全是什麼“張我國威”,而是張揚他個人新罕王的權威。

皇太極督率阿濟格等人帶領親軍護衛親自出戰,濟爾哈朗、薩哈廉等“五虎將”立刻跟上,代善等人見此情景也只好放棄主張,跟着一道衝鋒。這場戰役的結果誠如代善等人所料,後金軍再度遭受重創,而且這一戰的具體損失較之努爾哈赤寧遠大敗還要慘重一些。

身爲覺羅宗室的大將拜山在此役中陣亡,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代善之子)也受傷。同時陣亡的還有備禦巴希等。這裏順便提一句,拜山的兒子顧阿岱、孫子莫洛渾後來也是死於疆場之上,有清一代,宗室之中祖孫三代沙場殉難如拜山者並不多見。如果說上次寧遠大敗是事前努爾哈赤驕狂的結果,那麼這次寧遠再敗就是皇太極瞎指揮造成的。雖然戰爭輸掉了,可皇太極還是有些政治上的收穫,從濟爾哈朗、薩哈廉不顧一切地緊跟自己的行動並因此擺脫了三大貝勒的干涉來看,皇太極似乎從中找到了日後收拾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人的不二法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