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匈奴爲何要爲難蘇武讓他去放牧公羊

匈奴爲何要爲難蘇武讓他去放牧公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蘇武牧羊"是家喻戶曉的西漢時期歷史故事。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時爲中郎將的蘇武受漢武帝之命,率團出使匈奴,送還被漢朝扣留的匈奴使者。到達匈奴後,由於匈奴內部發生謀反事件,副使張勝參與謀劃,連及蘇武。蘇武認爲"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遂拔佩刀自刎,後經胡巫搶救,脫離危險。且革是侯單于佩服其有節氣,想讓他投降,對他進行了百般勸誘和威脅,但蘇武誓死不降。單于又把他置於大窖中,不給飲食。時逢天降雨雪,蘇武在窖中吞吃雪和氈毛,數日未死,匈奴人認爲他有神靈保佑。單于無奈,讓他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無人之處放牧羝羊,並告訴他只有羝羊產乳才讓迴歸漢朝。蘇武在北海,雖生活屢陷困頓,甚至掘野鼠窩,吃野鼠所藏草籽,但他"仗漢節牧羊,臥起操持,節旄盡落",仍不降匈奴,被羈留長達十九年。"始以強壯出,及還,鬚髮盡白"。班固在《李廣蘇建傳》的贊中說:"孔子稱'志士仁人,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使於四方,不辱使命',蘇武有之矣"。

匈奴爲何要爲難蘇武讓他去放牧公羊

網絡配圖

此後,歷代文人墨客對蘇武這種身處逆境,保持節操,不辱使命的行爲交口稱譽,謳歌讚頌。其實人們所宣揚的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故事本身還有其他可供發掘的信息,如匈奴族的養羊技術就是其中之一。在探討匈奴族養羊技術問題之前,首先要解決單于爲什麼讓蘇武到北海牧羝羊。羝,顏師古解釋說:"牡羊也,羝不當產乳,故設此言,示絕其事"。牡羊,即公羊、種羊。根據班固的記載,讓蘇武於北海無人之處放牧公羊,給人的感覺好象是單于因其拒降而故意難爲他。那麼,事實上是否如此呢?

據記載,匈奴"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男女皆自食其力,生長於兵,無單家。"從事遊牧生活的匈奴人的生產生活習慣是除貴族外,均參加生產勞動,且沒有單身之人。"其法,拔刃者死,坐盜者沒入其家;有罪,小者軋,大者死。獄久者不過十日,一國之囚不過數人。"沒有固定的監獄來關押人。出使匈奴的漢朝使者一般身體強壯,具有勞動能力。由於單于想讓他們投降,長久地生活在匈奴,因此不是把他們長期監禁起來,況且也無固定監獄,而是按照自己的習慣,讓他們自食其力,成家立業進行生產。這既可省去派人供應和監管之勞,也因讓他們娶妻生子,免去思親想家之苦,達到防止南歸的目的。如張騫出使西域途中,被匈奴扣留,在匈奴娶胡妻生子。蘇武被扣留後,也是按照這種習慣生活的,先牧羊北海,後娶胡婦生子,有了自己的牛羊。實際上,這種生產生活習慣北方的遊牧民族均是如此。如契丹族,在阿保機"化家爲國"之初,幽州人韓延徽被劉

守光派往契丹求援,"阿保機怒其不拜,留之,使牧馬於野"。韓延徽所處境遇與蘇武相仿。

如果僅是讓蘇武牧羊,這個千古流傳的故事就不是那麼富有傳奇色彩了,因爲草原上的人的生活就是逐水草放牧牲畜,蘇武只不過是適應遊牧生活而已。張騫之所以名留青史,不是因爲他在匈奴的生活,而是他"鑿通"了西域。正是班固以獵奇的筆法記述了蘇武在北海放牧公羊,並且要等公羊產乳才讓回漢朝,這使蘇武在匈奴的生活增添了懸念,更加突出了蘇武的剛直不阿的精神和不辱使命的節操。也正是這種記述給我們透露出了匈奴人畜牧業方面養羊技術的信息。

匈奴爲何要爲難蘇武讓他去放牧公羊 第2張

網絡配圖

在茫茫的北方大草原上,每當隆冬時節,呼嘯而來的寒風,夾雜着雪花,使氣溫驟降至零下30~40度。如果按照羊的自然生長週期,夏季水草豐美時,發情交配,經過6個月的孕期,正好在"三九"天最冷的時候下羔。如何保證羊羔順利地降生併成活,對於畜牧業生產發展來說是非常關鍵問題。所以前些年牧區各級政府,在冬春之際還把保子羔成活率作爲一年伊始的頭等大事之一來抓。當然由於科技的發展,這個問題現在已經通過蓋暖棚和人工配種獲得瞭解決。可是,在古代以草原爲家的遊牧民族是如何解決的呢?難道他們是屈服於大自然的淫威,任憑大自然的擺佈嗎?

匈奴人以牲畜作爲財富的象徵,貴族喜歡用"馬畜彌山"、"牛羊谷量"等詞來誇耀自己的財富,可是如何養羊今天已不得而知,我們可以聯繫後來生活在草原上其他遊牧民族的養羊技術和經驗,也許從中能管窺一二

繼匈奴之後稱雄草原的是鮮卑人。在檀石槐聯盟瓦解之後,拓跋鮮卑南下黃河流域建立了北魏。北魏著名農學家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記載了黃河流域的養羊技術和經驗,雖然反映的是農耕地區的,但其時黃河流域由於五胡內遷已是各民族雜居,包括匈奴、鮮卑等在內的遊牧民族都紛紛南下,開始定居下來,所以其中肯定有他們從事畜牧業生產的技術和經驗,這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賈思勰對羊的懷孕、接羔、保育、放牧、剪毛、防病等有十分詳細的記載,他說:"常留臘月、正月生羔爲種者,上。十一月、二月生者,次之。非此月數生者,毛必焦卷,骨細小,所以然者,是逢寒遇熱故也。其九、十月生者,雖值秋肥,比至冬暮,母乳已竭,草木未生,是故不佳。其三、四月生者,草並茂美,而羔小未食,常飲熱乳,所以亦惡。六、七月生者,兩熱相仍中之,甚惡。其十一月及二月生者,母既多乳,膚軀充滿,草雖枯亦不贏瘦,母乳適盡,即得春草,是亦佳也。""大率十口一羝。羝少則不孕,羝多則亂羣。不孕者必瘦,瘦則匪準不蕃息,經冬或死。羝無角者更佳。有角者喜相牴觸,傷胎所由也。"指出了羊羔生在何時最好和牡牝羊的比例,但是如何保證羊羔生在十二、正月或十一月、二月,他沒有說明。如羊的數量像典籍上所記載的,以山谷量,數目非常大時,怎樣防止羝羊不亂羣、不相抵,他沒有提出有關的辦法,只是說羝羊無角最好,這實際上是小農經濟在畜牧業上的反映。

鮮卑之後,柔然、突厥、回紇、契丹等這些曾經稱霸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如何養羊,詳細的情況今天已不甚清楚。但在他們之後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蒙古族的養羊技術,典籍中還是略有記載的,加上調查,使我們對其養羊技術能有大致瞭解。

據《夷俗記》記載,明代古族所飼養的牲畜,"大抵馬之駒、牛之犢、羊之羔每年一產。產於春月者爲佳。羊有一年再產者,然秋羔多有倒損之患,故牧羊者每於春夏時以氈片裹羝羊之腹,防其與牝羊交接也"。與賈思勰所記農區羊羔產於冬季最佳不同,以產於春季爲最好,這可能是由於草原冬季過於寒冷和牧養方式不同造成的。爲了保證羊羔產於春季,明代蒙古人已知道對羊實行人工控制生育期的方法,保證羊羔出生在春天。清代蒙古族有種風俗習慣,"在羊發情季節,將種羊放入羊羣時,讓兩個小孩騎在種羊背上,象徵多胎"。透過這種風俗習慣,我們發現蒙古人在控制羊的生育期上,除上述方法外,還有更爲科學、簡便易行的方法,即牡牝分牧。平時牝羊、牡羊分羣放牧,在牝羊發情時,將牡羊放入牝羊羣中交配。上述兩種關於明清時期蒙古族養羊技術的記載,實際上所反映的問題就是一個,即用人工方法控制羊的生育期,從而保證子羔的成活率。當然,根據賈思勰的記載,實行分牧制也不排除容易放牧和保胎、優生的因素。

據筆者調查,直至解放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內蒙古通遼市扎魯特旗

匈奴爲何要爲難蘇武讓他去放牧公羊 第3張

網絡配圖

赤峯市巴林左旗和阿魯科爾沁旗部分地區的牧民們,在放牧羊時依然實行牡牝分牧制。牝羊羣在離家較近的地方放牧,種羊羣由專人到很遠的地方放牧,平時不準回來,只有到規定時間才把羊趕回來與牝羊交配,然後再往他處放牧。放牧種羊的人一般是單身漢或喪妻的老年人。放牧的地方或是離家較遠的山區,利用天然巖洞作羊圈,或是在較遠的草場上,建一臨時羊圈。種羊趕回的時間大約固定在秋季,因爲這時受孕的牝羊正好在來年春季下羔。當草原春暖草木萌發時,產下的羊羔容易成活,而且不久就能吃上嫩草,免去了因自然交配,在隆冬產羔被凍死的危險。這種羊羔,漢區人稱之爲"青草羔",指一生下就能吃上青草的羊羔。如果由於自家羊少,不能牡牝分牧,牧民就用布、皮革、塑料等給種羊做個兜布,阻止其與牝羊在固定時間以外交配。所用方法與明代蒙古族相同。據說這是世代流傳下來的經驗。當我們弄清楚了蒙古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如何發展養羊業的經驗和方法後,再回過頭來看蘇武遠徙北海放牧羝羊時,不禁大吃一驚,原來早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匈奴時期,蒙古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匈奴就已經知道了通過牡牝分牧,實行人工控制生育期的方法來繁殖羊了!蘇武實際上就是專門放牧種羊的人。那麼,爲何要選擇蘇武去放牧種羊呢?因爲他是不降匈奴的漢朝使者,且孤身一人,條件最理想。因此讓他放牧公羊於北海無人之處,並非是故意刁難他,以此作爲不降匈奴的懲罰(當然有怕他逃跑的因素在內),而是以自己的生產生活習慣,讓蘇武自食其力,從事生產活動。所謂待羝羊產乳,不過是藉機戲之罷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