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竟然是被他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竟然是被他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起鰲拜,相信沒有人是陌生的。在影視作品中他貪婪枉法,大權獨攬,隱約有要趁康熙年幼自立爲帝的氣勢,這纔有了康熙帝於武英殿匿伏小宦官“智擒鰲拜”的戲碼,而鰲拜最終是得了個病死天牢的命運,也算是咎由自取。等等?簡直一切的影視劇作品中都描繪了這麼一個傲慢驕恣的鰲拜以襯托智勇無畏的小康熙,可是前史的實在就是如此麼?爲什麼說“咎由自取”四個字是對鰲拜最大的誣衊?那麼實在的康熙和鰲拜又是怎樣的呢?

在許多人的形象裏,鰲拜不只是權臣,更是目無君主,大權獨攬,這才使得康熙不得不除之後快。其實以最初鰲拜發家時分的痕跡來說,鰲拜可謂是千古忠臣也不爲過。而鰲拜之所以能發家,也是靠着自己的驍勇從底層一步步爬上來的。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竟然是被他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1637年,皇太極帶領後金一衆名將比方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準備攻擊明將毛文龍的皮島,但是在主帥貝子碩託的指揮下卻久攻不成。於是皇太極命英郡王阿濟格接手,而鰲拜自動請纓,立下軍令狀“我登若不得此島,必不來見王。誓必克島而回”。世人只見鰲拜冒着炮火以身作則,衝向明軍陣地,首先攻上皮島與明軍打開肉搏戰,後逐將皮島攻破。也正是此役,鰲拜以首功封爵三等男,賜滿族最高榮譽“巴圖魯”(勇士)稱謂。

從皮島開始,再是鬆錦會戰,西允之戰,從入關前對立明軍到入關後清繳李自成部隊,張獻忠的大西軍,鰲拜戰功不斷飆升,位置也隨之一再升官,甚至首功的次數遙遙領先於八旗其他將領,這使得到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極去世之時,手握鑲黃旗護軍統領之位的鰲拜已經能夠左右清皇室帝位推舉的重臣之一(清朝前期的皇位推舉爲八旗內貴族推舉制,相似古羅馬的元老院推舉制)。

但是之所以說鰲拜是清朝少有的忠臣就是在這裏,其時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不只軍功赫赫,手握正白旗和鑲白旗二旗,是帝位最有力的競爭者。可是鰲拜身爲皇太極臣子,自然是擁立皇太極的子嗣承繼帝位。而他也知道此事的難度之大,怕是免不了一場八旗內部爭權奪力的奮鬥。不只如此,不論工作勝敗與否,他鰲拜都是凶多吉少。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竟然是被他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第2張

可鰲拜照舊仍是這麼做了,他先是密議大臣索尼、譚泰等八人達到“共立盟誓,願死生一處”的約好,然後八月十四日,和碩大貝勒代善於崇政殿招集皇太極一派商討新帝之事,而鰲拜則帶兵拔劍守於大清門,己近於多爾袞兵戎相見。也正是這種情況下,最終多爾袞無可奈何地接受了自己和鄭親王濟爾哈朗一起輔政的計劃,皇太極九子福臨成爲了大清國的新皇帝,既順治。

正如餘沐在《正說清朝十二臣》中對鰲拜的評估,鰲拜忠心爲主,矢志不渝。在皇太極現已駕崩,大貝勒也逝世,順治帝毫無權利,朝政全被多爾袞操縱之際。其時大都八旗大臣現已轉頭依靠多爾袞,僅僅鰲拜照舊冒着屢次(三次大虐待)被多爾袞虐待的風險支持福臨。而這一切所換來的就是公元1661年,順治帝駕崩的時候,順治指定下了以索尼爲首,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爲輔的康熙帝四大輔政大臣。

鰲拜不論是對大清而言,仍是對康熙的爺爺,特別是父親順治而言,都是不行或缺的人物,能夠說沒有鰲拜就沒有能夠登上帝位的康熙,那麼爲什麼少年康熙非除鰲拜不行呢?莫非就因爲康熙朝的鰲拜放肆放肆,但是他再放肆,再擅權,也不行能大的過康熙,權就更不行能大的過代表着八旗至高權的皇帝。就好比後來的和珅再紅,嘉慶想要讓他死他立馬就垮臺了一樣。那麼是怕鰲拜造反,演一出黃袍加身?這更不行能了,鰲拜不過八旗統領之一,而八旗的最終統領其實都是皇帝自己,也就是說,不論如何,鰲拜對親政後的康熙一點要挾都沒有。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竟然是被他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第3張

但康熙卻非要至鰲拜於死地不行,這其間的原因就只能兩個字—“自在”。

在康熙親政之時,四大輔臣中的索尼已死,蘇克薩哈也被鰲拜用了24條罪行逼得個絞刑的下場,留下一個毫無主意的遏必隆。也就說康熙如果想自己親政之後大權獨攬,有什麼主意和什麼作爲,那麼鰲拜就是僅有的攔路虎了。完畢四大輔臣年代,自己纔有真實君臨天下的權利,想通這一切的康熙不春節15歲。

也正是由此,公元1669年5月,康熙將鰲拜心腹皆數調離京城,並召其入宮見駕。鰲拜怎樣也沒想到這是個甕中捉鱉(鰲就是大鱉的意思)之局,當少年們一擁而上活捉鰲拜之後,康熙命議政王大臣等加急審問,共列30條罪行。本來是立斬的罪,根據史料記載,當康熙看到鰲拜爲救祖父皇太極留下的傷痕後挑選了寬大處理,相當於吊銷死刑判了無期。可是,收監後不只,鰲拜便病死在天牢中了。

歷史上真實的鰲拜,竟然是被他幹掉的,不是韋小寶。 第4張

只是到底是怎樣死的,就永久成了一件玄案。當初的滿洲第一勇士,兩朝忠君不渝,鰲拜應該至死都沒想到得此結局。當然,這裏不是說給鰲拜洗白,不過爲一個老臣成爲新帝上位的墊腳石而唏噓罷了。白叟說,“功成身退,勿貪戀權勢”尤如耳畔忠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