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08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春秋戰國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爲何規模越來越大,死傷越來越多?

爲什麼春秋時大國間的戰爭還是爭霸戰爭爲主,到了戰國就轉向更殘酷的滅國一統戰爭了?春秋時期的貴族戰爭爲何會演變成戰國時期殘酷的殲滅戰?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爲何規模越來越大,死傷越來越多?春秋時幾萬人便可滅亡一國,但戰國時爲何損失幾十萬仍不會亡國?

上述問題都是關於戰爭性質的,可以總結爲一個問題:從爭霸到滅國,最終完成一統,造成春秋戰國時期戰爭模式改變的原因是什麼?

戰爭是極端的外交行爲,一切戰爭都是爲了掠奪資源。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華文明從河流定居時代向大陸擴張時代邁進的歷史時期。用歷史教材上的話說就是中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歷史時期。

春秋時期是河流定居時代生產秩序瓦解的時期,戰國時期則是大陸擴張時代生產秩序建立的時期。

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時代,國家對於對於資源的需要是不同的。春秋時期,各國需要的人口,而戰國時期,各國需要的是土地。

所以,春秋時期,極少發生大規模的屠戮,擊敗對手後,就會擄掠對方的人口,隨即退去;戰國時期,卻是以消減對方人口爲目的,摧毀對手,瓦解對手的政治勢力,繼而徹底兼併對手的土地。

那麼,導致國家對資源的需要發生改變的原因是什麼呢?又是什麼推動着文明時代的邁進呢?

其一,社會生產力進步,地理環境有了新的內容,開發地理環境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河流定居時代,是人類文明社會在肥沃易墾的大河流域沖積平原,通過修建水利設施進行生產,繼而定居下來的時代。這個時代,人類文明社會需要的是人口,因爲只有人口才能定居下來。在只能使用木石工具進行水利設施建設以及土地開發的時代,更多的人口進行集體勞作才能開發更多的土地。

河流定居時代的思維模式就是:有人口,就有土地。

人類文明社會在進行土地開發的過程中,對土地的性質越來越知道,繼而發現了土地中的各種礦石。對礦石的火燒鍛打,發展出了金屬冶煉業。隨着發現的礦石越多,金屬冶煉也規模也越來越大。人類文明社會在進行金屬冶煉的過程中,逐漸知道到了各種金屬的性質,於是就有了青銅器,最後發現了鐵器。

隨着鐵製的出現以及大規模普及,人類文明社會有了能力開發大河流域沖積平原之外的土地。重要的是,鐵礦石隱藏在土地之中,要發現土地中的礦石,首先就要取得土地的所有權。

大陸擴張時代的思維模式是:有土地,就有鐵礦石,有鐵器。反之,有了鐵器就能開發土地,就能得到糧食,就能繁衍人口。

春秋時期,鐵器纔剛開始出現,技術還不成熟,鐵農具還比較少。而對於新的地理環境,對於能夠開發的土地,還是以衆多的人口集中開發爲主。爲此,人口的需要依然是國家政權第一位的需要。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第2張

戰國時期,鐵器已經全面普及,鐵農具使用也比較普遍,土地開發,除了大規模的水利設施建設需要衆多的人口外,農業生產的進行主要以小家庭爲主。男耕女織生產模式下,糧食收入等充足。男的征戰,女的生娃。有土地,就有一切。

所以,春秋時期,打仗就是搶人;戰國時期,打仗就是搶地。

其二,政治模式的改變,國家中央政權對地方的控制已經達到了家庭這個最小的生產單位,戰爭的模式也隨之改變。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第3張

春秋時期,雖然有一百多個小國被吞併,但是這種吞併並非是滅國。那些小國消失了並非是滅亡,而是降級了。

例如,楚國將身邊的小國一個個消滅後,都會爲那些小國的君主保留一塊祭祀祖先的地方,小國的君主成爲了楚國的諸侯國。其政治模式,還是周朝式的逐級分封模式。

例如,秦國霸主秦穆公滅掉了幾十個西戎方國,但是都沒有奪取方國的土地,而是將西戎方國的百姓全部內遷到隴西,貶爲奴隸,進行水利設施建設。

戰國時期,各國先後完成變法,逐漸分封的政治模式逐漸被郡縣制或者類似的制度所取代。一個國家吞併另外一個國家後,其國家的君主喪失了全部的權力。對於土地的管理權被完全剝奪,國家政權可以控制到每一個家庭。

所以,春秋時期的戰爭是諸侯之間的戰爭,而戰國時期的戰爭則是國民之間的戰爭。諸侯的戰爭是貴族武裝的戰爭,與在土地上勞作的農民無關,規模比較小,參戰人數很少。

而國民之間的戰爭,遇到戰事,所有的國民都會被徵調入軍,參與戰爭,規模十分龐大。戰爭的目的就是爲了損耗對手的人口。

例如,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明明已經打贏了,對方也投降了。在自身不需要人口,更不需要對方的人口的情況下,爲了達成消減對手實力的目的,就將對方四十萬降軍全部坑殺。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第4張

然而,趙國雖然喪失了一代青壯年,損失了四十萬大軍,但並沒有被秦國滅國。因爲趙國的政權已經控制到了每一個家庭,還可以徵調農民百姓從軍,隨時可以拉起一支規模龐大的大軍。

從一定程度上說,殺傷對方的人口並不能完全損傷對方的實力,只要有土地,人口很快可以恢復。

在中國歷史上,諸侯混戰的時期都比較多。如三國時期,人口從東漢末年的六千萬,打到三國時期的不足千萬。在戰亂結束後,西晉一統之時,短短几十年,人口很快從一千多萬增加四千多萬。

這樣的例子很多。總的來說,在大陸擴張時代,有土地就有人口。要削弱對手,就得奪取對方的國土。

其三,各國百姓都期盼有一個絕對強大的政權來完成一統。

春秋戰國時期 戰爭規模傷亡爲什麼越來越大 第5張

隨着冶鐵技術的進步,鐵器得到全面普及,各國國內的地理環境已經得到開發,人口也達到了時代階段的最大值。這個時候,戰國各國百姓都期盼一統,結束內部的戰亂,從而集中力量對外擴張。

根據《中國人口史》的論述,在春秋初期,中國的人口有一千萬,到了後期,增長到兩千萬;在戰國初期,人口突破三千萬,到了後期,人口上漲到四千萬;秦朝建立後的人口大約是三千五百萬。

在需要一統的情況下,戰爭就變得更加殘酷了。春秋時期,國內新的地理環境還沒有開發,人口也不多,對於一統進而對外擴張沒有國家意志上的需要。

戰國初期,人口還沒有達到最大值,各國對於土地的需要還不是那麼強烈。一旦爆發大規模的戰爭,導致人口損耗之後,在自家的地都沒有人種的情況下,都會休養生息一段時間。

到了戰國後期,戰爭都是以一統爲目的。

一統戰爭就是要徹底地摧毀對手的政治勢力,實現完全的領土吞併。也就是說,戰爭一旦啓動,不到其中一方被徹底消滅,戰爭就不會終結。不死不休的戰爭肯定是非常殘酷的。

綜上所述:春秋時期到戰國時期,戰爭模式的改變,是時代演進下技術進步、土地開發、人口增長三大因素相互作用下產生的結果。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