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銀子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明清時期的銀子攜帶不便,咋能使用500多年?

一、銀兩的使用概況

銀兩有兩大類。一是實銀兩,通稱寶銀。各地的形狀、成色、大小、輕重和使用習慣都不同。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它代表某地共同使用的標準銀兩,成爲該地區一統的貨幣計算單位。全國有四種,即是:上海的九八規元,天津的行化.漢口的洋例,營口的爐銀。這些都是以平砝名稱表示的銀兩計算單位而廣泛使用的貨幣。

二、白銀的使用階段

1、明代白銀使用情況

再次是儲藏。白銀使用範圍的推廣,使它日益成爲積累財富計算財富的手段。明代商人有大賈、中賈、小賈之分,劃分的標準就是他們積累白銀數量的多少;一般來說,家產有銀百萬兩以上的稱大賈,萬兩以上至幾十萬兩者稱中賈,千兩、幾百兩者則稱小賈,百兩以下就是小商販了。

不僅富商大賈們貯藏白銀,官僚、貴族、地主也是積銀成風,尤其是皇室、大貴族、大官僚,積銀數量驚人。像明英宗太庫、中庫,經常積銀八百多萬兩貯而不用。大宦官劉瑾被抄家時,竟然有銀二億五千九百多萬兩。

第四是貿易的計價、支付,就是充當價值尺度和支付手段。值得提出的是,在貨幣經濟發展、白銀流通不斷擴大的情況下,明代後期不僅大宗交易用銀,而且連小買賣、小本經紀也用碎銀了。

2、清代白銀流通情況

從清代初年到本世紀三十年代,我國一直是一個銀本位的國家,白銀(包括銀兩和銀元)是貨幣的主體,銅幣(制錢和銅元)退居到很次要的地位。清代對白銀的使用,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第2張

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二、第三兩個階段裏,銀兩還是繼續通行,佔據主要地位,並沒有被銀元所取代。

三、計算價值單位

四、銀兩制度的缺點

1、銀兩的形式

明代白銀的鑄造形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銀錠(元寶)

常見的是50兩一錠的船形元寶,下面還有各種大小的小元寶。銀錠上一般有文字,記有鑄造地名、重量和,銀匠的姓名,還有年號;但是小錠上有時不鑄文字。

(2)銀錢

也有正面爲“萬曆年造”,背面爲“二錢”、“五錢”。

(3)銀豆、銀葉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第3張

(4)銀牌

明代還曾經鑄造使用了銀牌,分爲五錢和一兩的二種,是專門用來對西域哈密等地作貿易上的支付手段。

清代銀兩的鑄造形式有船形的銀錠——元寶,重五十兩至十兩不等,甚至還有一兩、五錢、三錢、一錢重的小元寶。有秤砣形或饅頭形的“鎳子”,一般在十兩以下。還有滴珠、福珠,就是珠形的小銀塊;以及銀餅和形狀不規則的散碎銀塊,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大的不便攜帶,小的銀兩稱重、鑑定成色也很麻煩。

2、銀兩的成色

使用時需要專門的內行來鑑定成色高低,有時還要藉助工具“夾剪”,付款時計價的銀兩成色如果和實際支付的銀兩成色不一樣,還需要進行折算,也是非常麻煩的。

前者——看色是專門技術,憑多年的經驗,用眼力測定寶銀的成份,檢查是否摻雜了鉛、錫,再用小錘子敲擊銀塊的要害部位,辨別聲音來判斷它內部的質量如何。檢驗以後,把重量、成色用墨筆書寫在銀錠面上,有的還要加蓋印章、結果相當準確,據說和化驗結果相差無幾。公估局鑑定的寶銀是有信用的;後來,清代末年設造幣廠採用新式化驗方法後,公估局就不再開設了。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第4張

3.銀兩的稱重

(1)庫平

(2)關平

(3)漕平

爲了徵收漕糧折色所用銀兩的計算單位。清代原來規定山東、河南、江蘇、浙江、安徽、湖南、江西、湖北八省的漕糧,都要運交本色(糧米),後來嫌運輸糧食麻煩,可以改徵折色銀兩,就設置了漕平砝碼來稱量所收的銀兩,如上海漕平一兩爲36.657克。但各地的漕平重量不同,沒有一統的標準。

(4)司馬平

(5)公砝平

簡稱“砝平”。主要用來調撥、匯兌銀款,各地錢莊、票號的客戶來匯兌銀兩的時候,用這種標準計算,也是北京市場通用的平砝之一。

明朝和清朝時期的銀子攜帶十分不便 銀子爲什麼還能被使用五百年 第5張

(6)錢平

金融業(錢莊、錢鋪、票號)內部通用的計量標準,它們和其它行業的帳目清算往來,都是按照“錢平”來進行計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