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曹魏小皇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東漢小皇帝多能頂百餘年,同樣小皇帝多的曹魏卻17年亡國?

公元25年,漢光武帝劉秀,推翻由王莽建立的新朝,恢復劉氏統治的漢王朝,史稱東漢。公元220年,曹魏代漢,東漢亡。歷14位皇帝,經196年而亡。而自和帝(公元78年)開始,繼位者均未滿16歲,佔比71%。公元266年,魏元帝禪位於司馬炎,曹魏亡。歷5位皇帝,經46年而亡。自明帝(公元239年)以下,繼位者均未滿16歲,佔比60%。東漢與曹魏,相鄰的兩個王朝,都是小皇帝居多,可爲什麼東漢能延續過百年,曹魏卻不到二十年就滅亡了呢?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一、東漢外戚與宦官

有一組很有意思的數據,東漢人口的平均壽命爲29歲,東漢皇帝的平均壽命不足27歲。就這還得多虧開國皇帝劉秀(63歲),以及末代傀儡皇帝劉協(54歲)。在東漢當皇帝,真是個高危職業。

1、都還是個孩子

東漢的第四位皇帝是漢和帝劉肇,繼位時只有10歲。不幸的是,這不是個例,而是一個開始。和帝之後的九位皇帝繼位時,最大的14歲,最小的還在襁褓之中。在最天真爛漫的年紀,擁有了天底下最大的權力,加入了世間最黑暗的朝堂爭鬥,實在是可悲。

2、外戚和宦官的輪流坐莊

東漢朝堂有三股勢力,外戚、宦官、士族。當什麼都不懂的孩子坐上至尊之位,三股勢力都蠢蠢欲動,那誰勝利了呢?答案是外戚和宦官。對於小皇帝而言,在朝堂之上總是給自己出難題,動不動就講道理的壞叔叔、怪爺爺,實在是討厭。而母儀天下、雍容華貴的太后是值得依靠的。還有慈眉善目、忠心耿耿的宦官,實在是太可愛了。於是,小皇帝先把權力交給外戚,長大後爲了奪權,又和宦官開始合作。外戚和宦官,是你方唱罷我登場。而東漢王朝在這種爭權奪利中,分崩離析。

3、那一刀的遺憾

“十常侍”是東漢宦官掌權的巔峯。漢靈帝常說“張常侍是我父,趙常侍是我母”。在這樣昏庸的皇帝統治下,社會動盪,民不聊生,黃巾起義爆發。推翻這樣的王朝,應該是有很多人支持的。可惜,有這種實力的人,是當什麼都可以,就是不能當皇帝的閹人。

4、強悍的外戚

外戚干政,是漢朝的“傳統”。西漢初建之時,作爲外戚的呂后(呂雉),就上演了獨攬大權的好戲。可和後面兩位比,還是不夠看。外戚上位的霍光,效仿伊尹,廢掉了驕奢淫逸的漢廢帝劉賀。而王莽,作爲外戚,更是推翻了西漢王朝,建立新朝。於是,光武帝劉秀恢復大漢王朝後,建立外戚不得干政的制度。但打死他都不會想到,他的子孫後代,短命鬼太多,幼小的皇帝只能先依靠外戚勢力。外戚不得干政,變成了不得不幹政。那小皇帝好欺負,爲什麼不乾脆推翻呢?一是有前車之鑑。強悍如王莽,費勁心力也以失敗告終。東漢當權的外戚想搞事情,還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二是關係親,畢竟都是自家人,說出去實在丟人。三是實力有限,皇帝和宦官聯合起來就可以打破外戚的壟斷,而一旁的士族也是虎視眈眈。沒有絕對實力,推翻漢朝,只能是癡人說夢。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第2張

二、短命的曹魏

當曹魏開國皇帝曹丕接受“九品中正制”,以換取士族對自己登基爲帝的支持時,他應該沒有想到,他成立的曹魏政權,只存在了46年。

1、依然都是些孩子

魏哀帝曹芳、魏廢帝曹髦、魏元帝曹奐,繼位時分別只有8歲、13歲、14歲。更慘的是,他們只能依靠那羣壞叔叔、怪爺爺。太后和宦官此刻自身難保。

2、外戚和宦官的崩盤

東漢末年,外戚和宦官的鬥爭進入白熱化,雙方展開你死我活的較量。但結果是,你死了我也沒活成。外戚代表大將軍何進被宦官殺死,而宦官勢力被西北軍閥董卓消滅。就這樣,在東漢纏綿百餘年的外戚和宦官,都暫時退出了歷史舞臺。

3、有實力有野心有條件的士族

外戚和宦官被滅以後,天下亂成一鍋粥。待到魏、蜀、吳三足鼎立之勢形成,沒有外戚和宦官壓制的士族,終於開始擁有核心權力。在這個時候,除了皇權,他已沒有對手。“九品中正制”的頒佈,是從政治上確立了士族的地位與權力。他們可以世代爲官,與國家爭奪政治經濟利益,在往後數百年裏,成爲無可撼動的龐然大物。

4、出身不好的曹魏

一手創建曹魏政權的曹操,出身並不好。曹操的父親是宦官的繼子,而士族最討厭的就是宦官。畢竟,外戚算是皇親國戚,吩咐做事也就罷了。宦官,閹人,能力、學識要啥沒啥,居然還敢吆五喝六,豈有此理。在士族眼裏,曹操是個猛人,軍事、政治樣樣玩得溜,只能避其鋒芒。曹丕也不錯,政治覺悟高,可以合作。而後面那幾個小毛孩算什麼,宦官後代還好意思當皇帝?該廢的廢,該推翻的推翻,名門望族來當皇帝,纔是正途。士族終於站上了歷史舞臺,在此之後,他們開始呼風喚雨、叱吒風雲,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主人。那他們是如何成長的,又是憑什麼能如此霸道呢?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第3張

三、士族的崛起之路

簡單粗暴的來說,士就是當官的人,士族就是世代當官的家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甚至成爲一個可以和皇權分庭抗禮的階層。

1、差點意思的投胎

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爲了方便管理,周天子把天下分成若干區域,封給功臣和叔伯兄弟。封的這個區域叫國,國的領主叫諸侯。但周朝社會,交通基本靠走、溝通基本靠吼。國對於諸侯來說,還是太大了,不好管理。於是,諸侯又把國分成若干區域,封給功臣和叔伯兄弟。封的這個地方叫家,家的領主叫大夫。世卿世祿制下,嫡長子繼承一切權益,其他孩子只得降一個等級。天子的非嫡長子成諸侯,諸侯的非嫡長子成大夫,大夫的非嫡長子,就是士。士是最低等級的貴族。這時候的士做什麼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增強自身能力,幫助大夫治理家,幫助諸侯治理國,幫助天子治理天下。士有了自己明確的責任。

2、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家國天下合而爲一。分封被郡縣取代,“士農工商”,士成爲最高等的平民。此時要想成爲士,需要建立軍功,不僅有官職還有爵位和封地。所有人都有這個資格,每個人都在搶軍功,拼命的搶。士無法形成家族延續,也無法形成階層。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第4張

3、春天來了

以軍功封爵位和官位,有很大的弊端。這種鼓吹殺戮的制度,實在過於血腥和殘忍。人口會因此銳減,社會動盪不安,而因軍功封官的人,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不利於皇權統治。爲改善人才選拔制度,經西漢初期的摸索後,漢武帝劉徹開始推行察舉制,即用組織考察來選拔官員。品行、能力成爲重要參考標準,而漢武帝獨尊儒術後,官員就多以經術起家。那個時候,讀書是件奢侈的事情,沒有一點家底,是別想讀書的。那哪些人有家底呢?官員和地主。於是,官員和地主的孩子,當官的可能性遠大於普通百姓。世代爲官成爲爲可能。到了東漢中後期,察舉制建立的初衷已被拋棄。考察選拔官員成爲士族內部的一種默契遊戲。品行和能力已不在重要,出身成爲核心標準,累世公卿的家族形成。士族作爲重要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4、成功路上的最後一難

如果袁紹能夠再聰明點,在官渡之戰中戰勝曹操,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可能會提前幾十年讓名門士族當政。但歷史開了一個小玩笑,三個寒門士族站上三國舞臺中央。並且告訴名門士族,你們現在還不行,還得再修煉修煉。還要修煉什麼呢?當魏蜀吳三家同時打破默契遊戲,唯纔是舉選拔官員時,名門士族終於知道答案,“默契遊戲是不夠的,制度保證纔是萬全之策”。懷揣着各自的目的,曹丕和士族共同推進九品中正制落地。一個獲得士族支持,如願登上皇位。一個獲得保障,心裏卻想“咱們走着瞧”。沒走多久,46年,士族代表司馬氏,成功上位。那麼,九品中正制如何保障士族利益的呢?和察舉制相比,其實主要就兩點有差。一是評選標準加入出身門第。士族不再需要默契,就可以按出身來選拔官員。二是中正官的設立。中正官爲中央任職且德名具備者。察舉制是地方直接向中央推薦人才,由朝廷人事部門根據品行能力任命官職。而現在,地方向中央推薦人才,需要中正官先評級,朝廷人事部門根據中正官的評級任命官職。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就此形成。

同樣都是小皇帝多的王朝 曹魏爲何十七年就滅亡了 第5張

5、自私的士族

魏晉南北朝是中華歷史上,較爲低潮的部分。國家動亂,社會不安,戰爭頻發,民不聊生。爲了家族利益,士族可以不擇手段,非常霸道。在政治上把持中央和地方政權,經濟上兼併土地,成爲國家和百姓的吸血鬼。同時,憑藉出身就可富貴,也讓士族自身逐漸腐朽,不思進取,成爲社會寄生蟲。直至隋唐兩朝,隨着科舉制的推廣和盛行,士族逐漸消亡。

四、結論

東漢後期,士族階層實際上已經壟斷了仕途,掌握了輿論,擁有了經濟基礎。在魏蜀吳三國的刺激下,更是催生了士族在政治制度上保證自身特權的慾望。隨着九品中正制的推行,士族登上政治最高舞臺,只是遲早的事情。曹操、劉備、孫權,即使再牛,也無法更改歷史的必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