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古代妃子殉葬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殉葬的妃子不願死怎麼辦?

殉葬的妃子不願意死?不存在的,有道是她要是體面,就讓她體面;她要是不體面,那就幫她體面。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殉葬,應該是封建歷史中最爲慘無人道的制度了,有權力的人死之後,卻要拿活人去殉葬,這種違揹人類生存意志的行爲,讓被迫殉葬的人不僅生前爲奴爲婢,死後也擺脫不了被起亞的命運。

歷史上的殉葬制度,早在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經存在,直到清代康熙年間才被明令廢止,但清代的民間仍有大量的所謂“自願殉葬”這種情況存在,且政府還大力表彰這種“自願殉葬”的“節婦”、“烈女”。

按照殉葬的發展和轉變來劃分,歷史上的殉葬大致可分爲五個階段,分別是商朝、周朝爲發展期,春秋、秦朝爲頂峯期,漢朝、唐代爲蟄伏期,宋、元、明爲死灰復燃期,清代爲消亡期。

無論每一個階段,殉葬形式儘管不同,但背後均是無數不知名姓的奴隸、僕人、士兵或者是後宮嬪妃、乃至大臣等鮮活生命的而被迫死亡,這其中,以嬪妃陪葬最爲特殊,生前顯赫,但在帝王死後,又不得不進行陪葬,令人唏噓。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第2張

每個人都是愛惜自己生命的,這些妃子們也不例外,殉葬必定是被迫的,那麼問題來了,如果這些妃子不願意因此而死,該怎麼辦?其實答案很簡單,尊重她不願意死的想法,因此,只能動手“幫助'她了。

殉葬這種制度,究竟因何而起已經不可考,但根據考古專家在大汶口文化遺址中的發現,遺址中已經有用以殉葬的遺骨,這就說明,早在三皇五帝時期,這種制度就已經存在。

到了商周這兩個朝代,在“事死如事生”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殉葬制度就已經非常流行了,當時的人們,認爲人死後,靈魂就會去往另一個世界,而墓室就是原主人的在另一個世界的居所。

因此,在這種整個社會都認同這種觀點的大環境下,奴隸主死後,其墓室的擺設以及用來陪葬的“硬件設施”都十分齊全,如供墓主乘坐的馬車、有供墓主人使用的刀劍等,這些都是在營造墓主死後的世界。

不僅僅有這些硬件設施,墓裏還有就是那些爲權貴們殉葬的活生生的人了。

這些人大多是奴隸或者士兵,其用途主要是供墓主人驅使和繼續的奴役,如武士奴隸以及趕車奴隸,角色不同,功能也不一樣。

天子殺殉,多者數百,寡者數十;將軍大夫殺殉,多者數十,寡者數人。---《墨子·節葬》

除了這些奴隸之外,還有一種身份的人物也在殉葬的隊列當中,那就是帝王們的妃子們,這些可憐的女人,被迫成爲了死去的帝王的陪葬品之一。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第3張

如在《西京雜記》中就記載,周幽王死後,爲他陪葬的女性達到了“百餘屍”,這些女性,自願的怕是不多,大部分是在士兵的監督和驅趕下,走進了墓室這個黑暗的空間,與死去的帝王作伴,最終成爲其中的一部分。

經過春秋時期的發展,在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殉葬這種制度,達到了頂峯。

秦朝的殉葬,始於秦武公,正是他制定了秦國的君主在死後“以人從死”,由此之後,歷代秦國君主均按此要求來進行殉葬之事,而秦始皇死後,活人殉葬就達到了親所未有的頂峯。

始皇三十七年,嬴政駕崩,秦二世胡亥下詔令,要求“先帝后宮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從死”。意思就是說,秦始皇的後宮裏,沒有生育過子女的妃子,都要爲秦始皇殉葬,詔令一出,從死者甚衆。

除了這些妃子之外,爲秦始皇殉葬的還包括工匠、士兵以及其他各種身份之人,據史料記載,這些人都是在墓室修建完畢後,外面的士兵將”外羨門“關閉,活活的悶死在裏面的。

大事畢,已臧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臧者,無復出者。---《史記·秦本紀》

隨着秦朝的滅亡,殉葬這種制度進入了蟄伏期,在漢朝以及唐代時期,殉葬改變了形式,不再以活人殉葬爲主,改爲了陪葬制度,如某位功臣死後,將其陪葬在皇陵周邊,這在當時是一件相當榮耀的事情。

而到了宋代,由於契丹、女真、蒙古等邊疆民族的滲入中原,加上游牧民族歷來就有以活人殉葬的習俗,因此,殉葬在中原大地,又逐漸的死灰復燃起來。

這其中,比較值得的一提的就是成吉思汗,據載,成吉思汗死後,靈柩經過之處,所遇之人也“盡殺之”,殉葬制度的殘忍,可見一斑。

等到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後,明承元制,殉葬再一次被“發揚光大”,並且,明代的殉葬,是沿襲元代時期,以後宮妃子等人爲帝王殉葬,如在朱元璋死後,爲他殉葬的妃子,就達四十位之多。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第4張

包括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以及明宣宗朱瞻基,均有不同人數的後宮妃子爲之殉葬,直到明英宗朱祁鎮臨終前,不忍妃子無謂之死,才終止了這項制度。

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而止。---朱祁鎮

但這種風氣,被入關的清代又廢除掉,清代在努爾哈赤時代,其大妃(多爾袞之母)和二庶妃被皇太極等人脅迫殉葬,包括皇太極、福臨以及多爾袞,這幾個清初時期的統治者,都有妃子或者奴僕爲其殉葬的記載。

直到康熙年間,這個沿襲數千年的殉葬制度才被廢除,帝王駕崩,不再進行以活人殉葬,但清代的民間,所謂的妻妾“自願殉葬”卻不在少數,並且清政府還對這種行爲大力表彰,對這些“自願”殉葬的女人封以“節婦、烈女”等稱號,上止而下行,實在是極爲諷刺。

古代妃子殉葬時如果不想死怎麼辦 古人又是怎麼做的 第5張

在漫長的殉葬歷史中,這些被迫“龍馭上賓”的妃子們,臨死前必定是不甘心的,沒有人會主動爲一個死去的人殉葬,相信不想死的妃子也大有人在,如果她們不想死,會如何呢?

事實上,幾乎每個人都不想這樣死,但實際情況是,在權力的壓迫下,由不得她們不死,掙扎着不想死,最終還是不體面的被死,體面的上路,還能爲家人換個好前途。這就是封建社會時代的悲哀,

正常的殉葬,一般是毒藥或者自縊,如明成祖朱棣駕崩後,宮內太監就會將需要殉葬的妃子召集在一起,讓她們吃飽喝足後,帶到一間小屋,讓她們站在小牀上,自縊而亡,或者賜毒酒,也能讓她們快速死亡。

當然,這其中肯定有不願意死的,但作爲一個弱女子,基本上是沒有什麼反抗能力的,如果不聽從安排,最大的結果就是由太監們動手,一般以勒死居多。

還有一種方式,就是將需要殉葬的妃子全部趕到墓室中,並將墓室完全封閉,任由這些妃子在黑暗中窒息或者餓死。

更爲殘忍的一種方法,就是在妃子們活着的時候,直接灌水銀,這樣不僅能夠讓妃子快速死亡,還能讓身體不腐化,灌水銀的手法十分殘忍,在此不再贅述。

如果遇到反抗更激烈的,那麼手段就會升級,變得更加慘無人道,亂刀砍死、重物砸死等,比比皆是,這在近代的考古發現中也屢見不鮮。

因此,在這種情況之下,即便是妃子不想死,但也改變不了什麼,畢竟個人的意志在當時的時代,是極度的微不足道,同時,在以殉葬來脅迫家人的情形之下,這些妃子們只得被迫的直面死亡。

更悲催的是,只因爲掛了個妃子的名號,就十分倒黴的成了殉葬人,如在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後,一名剛進宮不足一個月的妃子,就上了殉葬名單,她可是連朱瞻基的面還沒見過,就趕上了殉葬,十分的悲催。

殉葬這種毫無人道的制度,有着漫長的歷史,在每個其大行其道的朝代中,都有認爲它存在是正確的理由,但這樣違反人生存意志,剝奪他人生命的制度,正是封建社會陋習的一種體現,即便是妃子不想死,但也無奈,封建強權之下,她們只是這種陋習的犧牲品而已。返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