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東漢王朝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東漢14帝有10位小皇帝,爲何能政權穩定,國祚延綿190餘年?

封建社會如果皇帝昏庸,或是沒點頭腦,搞不好就得弄的國家混亂,更有甚者,導致皇帝身首異處,政權更迭。但在東漢,十四個皇帝裏有十個娃娃,就在這種情況下,王朝平穩渡過一百多年,甚至解決了西漢遺留的匈奴問題。這在歷史上確實神奇,但又不是例外,比如宋代也多有皇帝年輕,太后聽政的局面,宋代政權照樣平穩發展,且繁榮程度超過漢唐。這種奇特現象歸根結底源於權力制衡,一個政權的穩定性與否,往往取決於權力平衡與失衡,東漢的神奇之處就是權力架構的設定較爲成功。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東漢皇帝在位的時間年齡

光武帝劉秀:25年—57年,31歲稱帝,63歲駕崩;

明帝劉莊:57年—75年,29歲即位,47歲駕崩;

章帝劉炟:75年—88年,19歲即位,32歲駕崩;

和帝劉肇:88年—105年,10歲即位,27歲駕崩;

殤帝劉隆:105年—106年,滿月即位,8個月駕崩;

安帝劉祜:107年—125年,13歲即位,31歲駕崩;

嬰帝劉懿:125年—125年,生年失考;在位206天駕崩;

順帝劉保:125年—144年,11歲即位,30歲駕崩;

衝帝劉炳:144年—145年,1歲即位,不到3歲駕崩;

質帝劉纘:145年—146年,7歲即位,8歲駕崩;

桓帝劉志:146年—167年,14歲即位,35歲駕崩;

靈帝劉宏:168年—189年,13歲即位,36歲駕崩;

少帝劉辯:189年—190年,13歲即位,5個月被廢,15歲自盡;

獻帝劉協:190年—220年,9歲即位,39歲禪讓,54歲病逝。

漢代男子的成人禮是在16歲,漢高祖劉邦時期就以16歲作爲帝王親政的界限。高祖、武帝之後的繼任者基本上都是16歲親政,所以可以將16歲看作兩漢時期成年的標準。那麼在東漢的皇帝裏,除了生辰不可考的嬰帝劉懿,剩下的皇帝中有10個未成年,最小的皇帝即位時剛剛滿月,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東漢王朝硬是撐了195年。

東漢的權力制衡體系

永平元年(公元58年),東漢第二代皇帝爲了避免皇親和士大夫作亂,把軍政大權交給了自己老婆家的親戚,也就是俗稱的外戚。這就形成了外戚、宗室、士大夫相互制衡的格局,至此以後,東漢皇后無外乎就出自陰、耿、鄧、馬、樑、竇幾大豪族,這也被稱爲東漢六大家族。其實熟悉漢朝歷史的都瞭解,西漢同樣重視外戚的力量,西漢最終也是亡於外戚王氏,那麼東漢爲何還要“重蹈覆轍”呢?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第2張

制度慣性首先,後世的眼光看待外戚,總有一種避而遠之的態度,那是因爲歷史的千百年經驗,告訴我們外戚專權的危害很大。但這也只是教條主義的歷史觀,並不等同於兩漢時期看待外戚的思維方式,一種制度的優劣需經過長久的經驗才能看清。西漢初期,也是由於制度慣性,纔將周王室的分封制進行演變和轉化,形成了宗室分封的格局,但削藩帶來的七國之亂,讓中央朝廷看到了宗室並不可靠,所以漢武帝才把所封的王國,地方都削小,政權也都奪去。到了東漢明帝時期,劉莊屢興大獄,完全杜絕了皇族宗室參與政權的可能。

而且漢初的政治中,皇帝發現比宗室更可靠的是老婆家的親戚,外戚秉政,不僅可以制衡那些囂張跋扈的本家親戚,還能對前朝指指點點的士大夫形成對抗。而且外戚在治國理政、對外征戰上更有動力,他們爲樹立更高地位,迫切希望建立功業,而不是僅僅依靠女人獲得認可。所以整個西漢雖然亡於外戚專權,但興盛之時,也多有外戚的功勞,這個制度的優越性並沒有因王莽謀朝篡位而被掩蓋。所以在東漢,排斥宗室,重用外戚就是一種制度慣性。

政治設定“東京皇統屢絕,權歸女主,外立者四帝,臨朝者六後,莫不定策帷帟,委事父兄,貪孩童以久其政,抑明賢以專其威。”——《後漢書·皇后紀》

東漢的外戚結局都很悲慘,這是權力制衡的規律。東漢小皇帝的現象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皇帝早逝,留下了年幼的繼承人,另一類是外戚爲了維護權力的延續性,從而扶持小皇帝即位。如樑冀先後擁立衝帝、質帝、桓帝三位皇帝,執掌朝政大權長達18年,達到“父兄子弟併爲卿校”的效果。皇帝長大之後,需要奪回外戚的權力,由於外戚勢力都是豪門大族,滲透至軍政各界,想要奪回他們的既得利益,那就必須通過扶持其他勢力。又因皇族宗室已經被排除在覈心權力圈之外,所以皇帝只能依靠士大夫集團和宦官集團。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第3張

這就是東漢政治的三大制衡體系,其中宦官相對獨立,但由於這個羣體的特殊性,比如身體和精神缺陷、文化修養落後等特性,使這個集團成爲黑暗政治的代表。士大夫集團與外戚集團其實都來自豪族門閥,他們本身擁有共同的理想和訴求,但因東漢初期的政治設定,將兩個集團推向了對立的一面。

“光武皇帝慍數世之失權,忿強臣之竅命,矯枉過直,政不任下,雖置三公,事歸臺閣。自此以來,三公之職,備員而已。”——《後漢書·仲長統傳》

光武帝劉秀時期,“三公”就已經成爲榮譽和俸祿的象徵,失去了實際權力。他將武帝時期的內庭祕書機構“尚書”,更爲尚書檯,也就是俗稱的臺閣,擴大其規模,充實其職權,以六曹管理國傢俱體事務,直接聽命於皇帝。這就對原來外朝的公卿士大夫造成削弱,也體現了封建社會官僚體系發展的一條主線,即君權與相權的博弈。但由於東漢小皇帝居多,母強子弱的格局下,這種加強君權的設定就被外戚加以利用,他們以“近水樓臺”之便,搶先註冊“平尚書事”、“錄尚書事”的小頭銜,從而控制尚書檯掌握國家政權,這就是外戚專權形成的過程。

當皇帝長大以後,奪權階段首先考慮的就是收回尚書檯的控制,這時候佔據“近水樓臺”之便的多爲宦官。他們常居宮內,服侍皇帝,且由於尚書檯是少府下轄機構發展而來,當初就是以宦官擔任侍中、常侍的官職充任,所以就能順理成章的幫助皇帝滲透並掌握尚書檯,這又是宦官專權形成的過程。所以東漢的內庭政治就是外戚、宦官輪流“坐莊”,小皇帝時,外戚憑藉太后形成專權,皇帝長大後,又通過宦官打壓母族掌權者。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第4張

至於外朝,那就絕對是士大夫的舞臺,東漢的內外之分,往往體現在決策權上。士大夫集團代表着門閥政治,雖然他們多以儒家思想樹立了修身治國的偉大理想,但無一不希望推翻內庭的專權者,躋身決策的行列,從而實現門閥利益,或者是理想抱負。而且在察舉和徵辟制的影響下,士大夫集團不斷得到充實,形成東漢政治中最大的官僚集團。

他們通過土地兼併成爲真正意義上的大地主,再有累世專攻一經的經學世族,門生多至成百數千。在財與才的號召下,社會名仕的士大夫化逐漸形成,更推動了士大夫集團的社會影響力。所以東漢的士大夫集團,內有互相推崇,外有太學生、郡國生的呼應、聲援,以及地方大地主、名仕的支持,形成了與中央朝廷抗衡的社會權力中心。

這與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是相互矛盾的地方,所以纔有了三個集團相互制衡的政治設定,一家獨大必將顛覆政權。整個東漢政治,可以看做君主專制與門閥士族的內外相爭,外戚集團就是傾向於內的,而對於外戚集團的制衡,又是以宦官集團爲基礎。這一點尤其體現在東漢末年,漢桓帝依靠宦官剷除了外戚樑冀集團,宦官形成勢力之後,催化出打擊士大夫集團的黨錮之禍,這個大方向很明瞭,即宦官與外戚都是代表皇權由內向外的制衡,雖然最終是傷害了朝廷的根本,但在東漢小皇帝居多的現實情況下,這無疑是維護政權穩定的有效方式。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第5張

綜合分析

東漢小皇帝居多,這是事實,但三大集團的制衡體系中,卻都是以皇帝爲中心。宦官集團處於最黑暗、最卑微的一方,沒了皇帝,他們只是一個身體殘缺的異類,所以在內庭之中,宦官傾向於保護皇帝。外戚集團同樣需要皇帝做依託,否則也無法獲得更多的權力與利益,他們甚至希望皇帝長命百歲,在皇帝成年後,他們會抓住有限的機會,將本宗族女再嫁給當政的皇帝,以此延續權益。

這兩個集團之所以長期“卑躬屈膝”,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士大夫集團的影響力太大。即使外戚舅舅多以大將軍的身份掌握軍權,但也不一定能夠抗衡士大夫的聯盟。因爲他們掌握大量土地財富和家兵武裝,且社會號召力極大,外戚發動內庭的政變成功性非常低。

而士大夫集團的理想抱負是建立在兩漢經學的思想體系下的。這個思想體系可以說樹立了最原始的“忠君愛國”思想,爲人臣者的價值觀束縛着士大夫集團的“逆反”心裏,這也讓士大夫集團成爲千百年來較爲穩定的體系,換句話說就是思想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只要士大夫集團的既得利益不受損害,理想抱負擁有施展的舞臺,那麼他們也就會爲了國家而奉獻,此處忽略那些不老實的案例。當宦官、外戚向外廷施壓時,“憂公憂國”的士大夫集團往往也只是規規矩矩的喊出“徒感王綱不懾,懼天網之久失矣。”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第6張

總體來講,東漢桓靈之前,三個政治集團的制約是維護了朝廷的統治,所以哪怕連續出了一個接一個的小皇帝,大體上能實現太后掌舵、內廷決策,外廷施行,分工明確,從而“天子垂拱而治”,帝國正常運轉。

然而這種體制只不過是百餘年形成的潛規則,未有任何法律的保證,當小皇帝成年,對外戚下手時,也導致內廷力量的內部分裂和矛盾激化。每一次外戚家族的更迭,都是一次深刻的教訓,那麼越往後,外戚集團就越需要尋求長久的專權富貴之策,樑冀就是外戚專權發展至鼎峯的例子,甚至有毒害小皇帝的嫌疑。

梁氏之後,竇氏、何氏將目光投向外朝的世家大族,欲與士大夫集團聯合,徹底打壓宦官集團,解除後顧之憂,從而牢牢控制皇權。這個時期的士大夫集團,與外戚集團確實擁有共同利益需求,宦官集團壯大之後,開始另尋出路扶持寒門士子,這就侵犯了世家士大夫集團利益。而且由於皇帝偏向宦官,黨錮之禍徹底激怒了士大夫集團,他們開始拋棄東漢朝廷,導致三大集團相互制衡的權力體系崩潰,也就失去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宦官成了贏家。

東漢小皇帝那麼多 國祚爲何還有190多年 第7張

漢靈帝駕崩以後,外戚何氏集團企圖反攻宦官十常侍,但這次反攻造成外戚集團與宦官集團的同歸於盡。東漢內廷徹底崩潰,地方軍閥成了這個時期的主角,隨之而來的便是漢室衰微後的天下三分。三國歸晉表面是版圖一統,其實質又是政治架構的重組,最具代表的便是西晉統治者脫離門閥政治的嘗試,以及魏晉玄學的思想探索。所以說,東漢雖然小皇帝衆多,但在三大集團的制衡中,處於穩定地位,國家機器正常運轉,從而保持了長久的政權穩定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