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古人爲什麼不敢僞造

古代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古人爲什麼不敢僞造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銀票造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古代銀票不就是一張紙嗎?古人爲什麼不去僞造銀票?古人僞造銀票很難嗎?古人又是怎麼防止造假的?

在中國古代,人們日常用的貨幣交易都是以黃金、銀兩、銅板爲主。然而這種交易方式也有一個很大的缺陷,那就是攜帶非常不方便,於是隨着社會發展的進步,在北宋時期,“紙幣”開始盛行了,這就是我們在電視劇之中經常說的“銀票”。

不過在一開始的時候,“銀票”還並非可以用來交換的“紙幣”,在北宋初年的時候,許多商人只是將他看作一種存款和收款的憑據而已,隨着人們日常生活中用“銀票”的事情越來越多,人們發現這種支付方式比銅板什麼來得更方便,於是漸漸地“銀票”也成爲了人們日常所用

古代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古人爲什麼不敢僞造

的貨幣之一。

不過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總是圍繞着管理人員:假幣。

在現代,有很多製造假幣的團伙非常猖獗,在古代也是如此,當時不法分子在製造貨幣銀兩的時候往往會用“鉛”摻雜在裏面,於是不法分子就從中牟利。

不過,與現代相反的是,當時的紙幣“銀票”卻沒有多少人敢僞造。那麼這就問題來了,“銀票”只是薄薄的一張紙,爲何當時無人敢僞造?

銀票流通性不強

在中國古代,“銀票”雖然也是當時主要的“貨幣”之一,可是卻不是最主要的貨幣。

在觀看電視劇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看見,那些達官貴人的銀票動輒就是500兩、1000兩,更有甚者有上萬兩的銀票。

然而,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叫做“需求決定市場”,從一個國家的角度來說,社會上更多的肯定還是小老百姓,當時很多小老百姓的交易還是以銅板、銀兩爲主,在明朝,1兩銀子可以兌換一千至一千五百文銅錢,一位普通平民僅需一兩半的銀子便可作爲一整年的生活開銷。

古代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古人爲什麼不敢僞造 第2張

也就是說,當時很多百姓接觸的都是這種小面值的銀兩,銀票這種東西壓根見都沒見過,根本不知道怎麼用,市場上不流通,你叫人家怎麼去造假呢?

這一造假,這不立馬就露餡了嗎?所以,市場決定需求,“銀票”雖然在當時也是常用“貨幣”之一,可是更多的還是食物鏈最頂端的達官貴人才擁有,更多的百姓還是靠銀兩和銅板爲生,因此自然沒有人制造假幣了。

成本太高,得不償失

其次,很多的不法分子之所以想要製造假幣其目的就是想要“盈利”,可惜的是他們的路走歪了,道路千萬條,可是他偏偏選了最不該選的那條路。

可是就如之前說的,首先沒有龐大的“市場需求”,因爲當時“銀票”雖然是主要“貨幣”之一,可是更多還是達官貴人專用,小老百姓根本沒有見過,你說造了假“銀票”忽悠誰去呢?

再者,這個的“製假”成本實在是太高,因爲“銀票”是達官貴人的專用,因此當時人們在選材的時候特地挑選了非常好的原材料來製造“銀票”。

比如北宋的“銀票”的主要成本是川紙,清朝使用的是高麗紙與白色臺箋紙混合而成的材料,這兩種材料都是民間禁止採購的,而且這種材料一般都是直接進貢給皇帝的,普通小老百姓根本見都沒見過。

懲罰力度大

再者,那就是古代對於製造假幣的人懲治的力度非常大,在當時朝廷爲了杜絕造假現象,往往在“銀票”之上用特殊手法來做印記,這就代表這是官方發售的,如果你的銀票上沒有這些特殊的印記,這張銀票肯定是假的。

古代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古人爲什麼不敢僞造 第3張

當時,官方對於製造假幣的人也是非常痛恨,也爲了防止人們鋌而走險在每一張銀票上都寫着:“僞造者,依律嚴懲不貸。”

這句話的意義等同於判一個人死刑,也因爲懲罰太過嚴厲,在當時很少有人敢鋌而走險製造假銀票,因爲比起“假銀兩”,這個被發現風險實在太高。

同時,當時人們爲了杜絕這種造假的現象,也鼓勵普通的小老百姓去舉報造假的人,明朝時期,法律規定了如果遇到一個“造假者”並且卻有實證的話,那麼這個舉報人可以得到250兩的賞錢。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這250兩可能是“三口之家”一輩子的開銷,其價值和一個人突然中了500萬差不多。

古代銀票只是一張薄薄的紙 古人爲什麼不敢僞造 第4張

上面有官家監督,民間有小老百姓監視,“假銀票”在當時很難流通在市場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