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古代咬舌自盡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摘要:五刑是中國五種刑罰之統稱,在西漢之前,五刑是指墨、劓、刖、宮、大辟。但是之前的刑罰過於苛刻,後朝便改良了一部分刑罰,採用仗也就是所謂的打板子、流放等方式來取代先前殘酷的肉刑。

不過要說到從未改變的,那非死刑莫屬。從古至今的帝王都不曾廢除死刑或用其他方式替代,甚至到今天也是如此。那時候的國家戰火瀰漫,無時無刻不面臨着入侵的危險。當然除了外部動亂,內部穩定也是一個問題。所以爲了政治穩定,部分十惡不赦的人還是需要被處死。凌遲誕生於五代十國的時候,在那之前都是在城牆上方懸掛大王旗的,但是不斷變換大王旗着實麻煩,甚至這行爲頻繁到連那些造反的人都不感到害怕了。所幸這時候凌遲的出現改變了這個境況。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我們對死刑應該都比較瞭解,電視劇裏就經常有這樣的畫面出現。死刑在宋朝的時候被正式列入法典,從此死刑有法可依了。南宋初年,史斌因在起兵造反而遭受死刑(水滸傳九紋龍史進原型),明朝時,薊遼督師袁崇煥、太平天國的翼王石達開也被判死刑而死。

死刑的作用可不小,一方面,它能嚴懲造反者,保證統治的穩定性;另一方面,死刑執行時讓百姓圍觀體現了執政的公開透明性,從而震懾老百姓,讓他們相信惡人終將得到嚴懲。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第2張

劉瑾是明朝有名的大太監,他因爲作惡多端而被揭發,後來被判死刑。令人咂舌的是劊子手在執行死刑的時候怕他死得太早還餵了他一碗粥。聽着就令人頭皮發麻的死刑也歷經了幾百年了,從高管貴族到平民百姓都瞭解這種殘酷的刑罰。那爲什麼那些被判決凌遲的人不去自盡而是選擇接受死刑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兩種人。第一種是硬漢,他們毫不畏懼死亡,比如太平天國運動中的石達開,他捨己救人,爲了換取部下的一條命主動請願加入清軍,被判處死刑也心甘情願,生死對他早已不重要了。第二種就沒有那麼偉大了,他們只是普通人,不過實際上普通人受死的居多。那麼他們爲何不在凌遲的時候自盡呢?其實是因爲自盡很難。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第3張

首先他們沒有工具,因爲在執行死刑之前犯人的手腳都是被控制住的,他們根本沒有辦法自由伸展。到了行刑那天更是如此,他們會被釘在木驢上,這樣做是確保犯人無法動彈。

其次是因爲每個犯人都受到獄卒的監管,這麼做就是爲了防止犯人自盡而逃避死刑。宋朝曾記載道,獄卒爲了確保犯人有充足的體力遭受刑罰而給他們提供不錯的餐食。這樣還不夠,獄卒們還做好了兩手準備,隨身攜帶着鎮痛散。因爲一旦犯人出了問題,獄卒們也難逃其咎。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第4張

根據以上兩點,可以判斷出來撞牆、勒脖、服毒這些辦法都無法奏效了,那咬舌自盡爲什麼不行呢?咬舌自盡是小說中出現的常見的一種自殺方法。它的可行性原理是由於出血使得血液入肺,從而導致窒息死亡。不過它的困難性較大,“一咬斃命”幾乎是不可能的。古往今來真正咬舌自盡的案例屈指可數,南明時,貴州援剿副總兵皮熊曾咬舌而死,不過也有史料顯示他是絕世而亡的。這樣一來,他究竟如何死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古代在面臨酷刑之前 古人爲什麼不先咬舌自盡 第5張

也有史書記載宋朝時期有一位犯人因無法忍受死刑而想咬舌自盡,不過最後還是被看管的獄卒發現了,獄卒發現他的動機後立馬用手掐住他的上顎,讓他動彈不得,導致這位犯人的嘗試以失敗告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