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唐朝皇帝是因爲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唐朝皇帝是因爲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唐朝爲什麼不修長城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

唐朝是一個文武都十分強大的朝代,但唐朝不重視長城的修建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因爲唐朝是一個民族多元化的時期,大多數時間內都和周邊有着比較好的關係,所以也就沒把重點放在長城上。而且唐朝皇帝思考對北方的防禦問題,一般和中原人的理解不太相同,唐朝對外有着絕對的軍事優勢,所以歷任皇帝也就逐漸輕視了長城。不過到了唐朝末期,沒有長城保護的劣勢開始顯現,但再想建長城也爲時已晚。

唐朝皇帝是因爲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我國自西周時期起,就開始修築長城以防範遊牧民族的侵擾。而至春秋戰國時期,不但與遊牧民族接壤的秦、趙、燕等國修築長城。就連深處中原腹地的齊、楚、韓、魏、中山等國,也都修築長城以互相防範。而自秦朝統一以後,各中原王朝也很少間斷過對長城的修築。可見,修築長城的意義與價值已成爲我國古人的共識。

中原王朝熱衷於修築長城,乃是我國在歷史上屬農耕民族,多步兵而少騎兵,軍隊的動員速度極爲緩慢。而戰爭最講究兵貴神速,我國北方的邊境線又長,綿延上萬裏,很難從根本上預防和抵禦遊牧民族騎兵的突然襲擊和對邊境百姓的大肆寇掠。而修築長城,不但可以起到預警的作用,還可以遲緩遊牧民族騎兵行進的速度,爲中原王朝軍隊的集結而贏得時間。

唐朝皇帝是因爲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第2張

縱然遊牧民族騎兵能夠從某個關口破關而入,也使得他們只敢對附近州郡實施騷擾、寇掠一番,而不敢深入華夏腹地或在關內作長期駐留,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遊牧民族對華夏文明的破壞。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萬里長城的防禦,就不會有足夠的穩定時期以孕育出成熟的華夏文明。

元末時期,著名的謀士朱升,就是充分認識到蒙古騎兵快速機動的優勢,才向朱元璋提出的“高築牆”的建議,而以靜制動。而朱元璋採納了朱升的建議,便把“高築牆”奉爲大明的基本國策並貫行始終。故而,大明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熱衷修築城牆的王朝,而現今看到的長城及衆多古城牆基本上都是明朝時修建的。而正因爲大明有極爲堅固的城牆作爲依託,才得以在歐亞大陸率先推翻了蒙古人的統治。

唐朝皇帝是因爲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第3張

那麼,既然長城對華夏民族如此之重要,爲何唐朝卻沒有修築長城呢?對此在《新唐書》、《舊唐書》中都有這麼一段記載。

據《舊唐書·李勣傳》記載:..(李)勣在幷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號爲稱職。太宗謂侍臣曰:"隋煬帝不能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惟解築長城以備突厥,情識之惑,一至於此!朕今委任李世勣於幷州,遂使突厥畏威遁走,塞垣安靜,豈不勝遠築長城耶?"

而《新唐書·李勣傳》也記載道:..(李勣)治幷州十六年,以威肅聞。帝(唐太宗)嘗曰:"煬帝不擇人守邊,勞中國築長城以備虜。今我用勣守並,突厥不敢南,賢長城遠矣!"

唐朝皇帝是因爲不重視長城而沒有修建嗎 主要還是因爲傳統理念上的差異 第4張

新舊唐書的記載,意思相同,皆是說:唐太宗李世民認爲精選賢良,安撫邊境,比修築萬里長城更管用。而李勣鎮守幷州(今山西)十六年,令突厥不敢南下寇掠,其所起的作用勝過了長城。

這反應了李世民的軍事主動思想,而唐初軍事強盛,完全不需要修築長城以作防禦,只須能將鎮守邊關即可。但隨着唐中期以後的國力衰落,其實這就會變成一廂情願的想法,而這也是安史之亂後,大唐的疆土便迅速遭遇吐蕃、回紇的蠶食,以致疆域半淪的原因所在。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