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揭祕號稱“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你見過是長啥樣嗎?

揭祕號稱“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你見過是長啥樣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1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號稱“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座落在江西撫州安樂縣西南方的牛田鎮。這裏背依金鼓峯,四面青山抱,正所謂“天馬南馳,雪峯北聳,玉屏東列,金絳西峙”;牛田河從崇山峻嶺中迤邐而來,如一條玉帶,自村緣轉繞而西,使流坑三面繞水,形成了獨特的風水格局,當地人形象地稱之爲“活水排形”。

揭祕號稱“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你見過是長啥樣嗎?

流坑村始建於五代時南唐升元年間(公元937-942年),肇基始祖是南唐人董合。千餘年來,董氏家族世代相繼,繁衍不息。如今,全村現有八百多戶,四千三百多人,仍以董姓爲主,村人尊西漢董仲舒爲其先祖。村中現有明清建築二百六十餘棟,其中明代和明清之際的民居三十餘棟,祠堂、書院等幾十處,更難得的是這些建築大都有絕對年代可考。

流坑村是一個典型的耕讀鄉村,董氏先人一貫倡導耕讀之風,特別強調以科舉入仕。據族譜記載,從宋真宗到明憲宗的四百多年間,全村共有三十二人中進士,其中,出現過“一門五進士”,“六子聯科”,“七子聯科”的盛況,還出過一文一武兩狀元。

從歷史本身來看,董氏家族以科舉而蓬勃興起的主要原因,是由於董氏家族較雄厚的經濟基礎,爲子弟們實現“學而優則仕”的願望奠定了重要的物資基礎;其次也與當時流坑“序塾相望,弦調相聞”,“文風盛於江右”的風氣薰陶有關。通過科舉致仕,在宋、元、明三朝中,流坑人做官的多達二百餘人,所任官職上至宰相、尚書,下至知府、知縣,“流坑董氏”可謂名重天下。

由此可見,流坑村的科舉之盛,仕宦之衆,經商之富,建築之全,藝術之美,家族之大,延續之久,不僅在江西,乃至全國都是罕見的。也因此,人們把流坑村譽爲“千古第一村”。

一進入古村,便似乎站在了一處與世隔絕,時光凝固的天地之中;霏霏的細雨吹灑在深邃幽長、曲折逼仄的巷道上,把鵝卵石鋪成的小路清洗得乾乾淨淨;鄉人打着雨傘,走過小路,那“沙,沙”的腳步聲,在空曠的深巷中發出的迴響,竟像那古老的歲月一樣悠長。這條深巷,就是古村“七橫一豎”巷道佈局中唯一一條南北走向的豎巷道。在這七橫一豎加無數密如蛛網的小巷道中,沒有導遊的帶領,不迷路那纔是怪事呢。然而,千萬別看輕了這些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小巷,因爲它們是有生命的。它們就像古村的經絡一樣,不僅爲古村傳遞着生命活力的信息,也記錄着古村的沉浮起落;古村曾經的清雅風韻,如今的世態炎涼,都清晰地鐫刻在了光滑的鵝卵石路上。

小巷旁,在燈光昏暗的剃頭店裏,在爐火正旺鐵匠鋪中,我彷彿看到了時間的檢閱;那喳喳作響的推剪聲,那叮噹叮噹的敲砸聲,都在記錄着難忘而永恆的歷史記憶。

流坑村的民居反映了古代宗法結構的秩序,它有層次,有空間,充分地表現出了它的整體美,深邃美;高峻的青磚馬頭牆,把灰瓦的雙坡屋頂,半掩半露地隱在了重重疊疊高牆的後面,儘管高牆早己斑駁不堪,但,斑駁中卻透露着古典的滄桑美。就連司馬第門前那經歷了六百多年風雨的石獅子,至今仍然圓瞪着雙目,注視着古村昨天、今天、明天的變化更疊。

揭祕號稱“千古第一村”的流坑村你見過是長啥樣嗎? 第2張

古村還有兩處有意思的地方:

一處是可以作對比的明、清民居;這兩棟民居緊挨在一起,一棟是明朝建的,一棟是清朝建的,明牆結實厚重,而清牆則輕簡節省。都說建築是凝固的藝術,我看在這凝固的藝術裏卻也打下了強烈的時代烙印。

一處是文館中的桂花樹;這株桂花樹在文館裏長了近千年,幾十年前文館被毀後,樹也枯死了。可奇怪的是,當近年文館重建後,枯萎了幾十年的桂花樹,居然又奇蹟般地活了過來,而且還枝繁葉茂,難道這樹也通了人性了?

遠遠望着幾十年前被焚燬的董氏大宗祠的斷垣殘壁,在萋萋荒草中,幾根孤零零的石柱直指蒼穹,彷彿在訴說着什麼……導遊告訴我們,村裏很想但卻無力恢復大宗祠。其實這樣也好,就像圓明園的遺蹟一樣,讓歷史凝固在過去的時光裏。保持它的特色,保持它的原真性,總比弄成一個假古董,更能讓人回味。

這裏的遊人很少,也許這裏的人們己經習慣生活在這個活着的古村裏了。這裏沒有諸如周莊、西遞、宏村,甚至麗江那樣喧囂熱鬧的商業聲,它仍舊保持着原始的古樸。“千古第一村”是一個越早去,越好看,越真實的古村。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