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那麼強,爲什麼到抗倭的時候實力這麼差

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那麼強,爲什麼到抗倭的時候實力這麼差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從洪武皇帝朱元璋開始,就開始重文輕武,土木堡之變後,武將的地位更是一落千丈,跌至歷史最底點。將軍們在戰場上出生入死,屢建奇功,其社會地位的提升還不如一篇精彩的文章。造成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還必須從明朝文官和武將之間的觀念差異說起。

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那麼強,爲什麼到抗倭的時候實力這麼差

明朝文官的施政理念和武將領兵作戰的原則,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明朝的文官倡導中庸,以保持各方面的平衡來作爲施政的前提,如果事情弄到非要動用武力,屬於平衡被打破,對他們來說是失敗的象徵。他們有一種堅持了幾千年的觀念,即上自國家,下自個人,不能把力量作爲權威。

但是就武將來說,他們所受的訓練和人生經歷卻養成了和文官截然相反的氣質。他們有要當機立斷的能力和決心,在必要時能夠孤注一擲,將自己和部下的生命當做賭注,換取最終的勝利。然而,大多數文官以中庸之道爲處事原則,標榜穩健和平。武將在刀光劍影中立下的汗馬功勞,在文官心目中只是匹夫之勇,即便是克敵制勝,也不過是短暫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那麼強,爲什麼到抗倭的時候實力這麼差 第2張

理念上的南轅北轍,使文官不僅在精神上藐視武官,在實際作戰中,他們也會提出各自無理的指責。如果將領當機立斷,指揮部隊快速投入戰鬥,就是貪功冒進,嗜殺成性;如果按兵不動,等待有利戰機,那就是畏敵不前,養寇自重。武將必須聽從文官的指揮,然而一旦發生變故,他們卻要武將承擔一切責任。功勞可以全是我的,黑鍋必須你來背。

明朝重文輕武的風氣,也使得退伍士兵無法得到正常的社會地位。明朝屬於農業社會,統治者所推行愚民政策的根本方針就是保持鄉民的淳樸無知。但是,士兵在部隊所學到的技術和養成的習慣,難以再度適應簡單的鄉村生活。他們退伍還鄉後,與鄉民格格不入,鄉民也對他們敬而遠之,儘量避免與他們產生交集。

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那麼強,爲什麼到抗倭的時候實力這麼差 第3張

重文輕武的制度和風氣所造成的後果就是,明朝的軍事敗壞到觸目驚心的程度。1555年,一股只有70人的倭寇團伙登陸後,深入明朝腹地,四處殺人越貨,如入無人之境。他們圍繞有12萬駐軍的南京城兜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雖然被殲滅,但是明朝士兵傷亡4000有餘。

明朝名義上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多的常備軍,約二百萬人。朱元璋設立軍戶,其本意在於保證官兵的來源。然而,明朝武人地位低下,當兵也就成了一件不怎麼光彩的事,所以各衛所裏士兵逃亡和換籍的事件也就層出不窮。

明朝前期軍隊戰鬥力那麼強,爲什麼到抗倭的時候實力這麼差 第4張

明朝中後期,除了西北邊境,絕大多數衛所的實際人數都遠遠低於編制人數,最嚴重地區的剩餘人數只有編制人數的百分之二、三。而且僅有的這些人還被軍官當做僕役,隨意使喚。

以上種種落後的情況,使得明朝正規軍隊的戰鬥力與民兵相去無幾。領兵將領又被文官重重限制,即使是一位卓越的將軍也不能擁有統籌全局能力。再加上,明朝後期一直被各種天災人禍困擾,所以,建州八旗能以寡敵衆,快速取代明朝,也就不足爲奇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