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魏瑪共和國成立背景:德國革命導致皇帝被推翻

魏瑪共和國成立背景:德國革命導致皇帝被推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0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16年開始,德意志帝國實際上由保羅·馮·興登堡爲首的軍事獨裁組織—最高陸軍指揮所統治。當德國即將戰敗時,這個第三最高指揮要求成立一個文官政府,以求與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議和。同盟國之一保加利亞在9月已經退出陣營,故德國難以負隅頑抗。新任德國總理馬克斯·馮·巴登在10月3日向威爾遜提出停火協議。10月28日,德國政府修改1871年定下的憲法,讓它實行多年來拒絕接受的議會制。總理以後對議會負責,而非皇帝。

然而,將德國轉變爲英國式君主立憲國家的計劃馬上失效,皆因德國漸漸陷入近乎混亂的狀態。大量身心受創德國士兵重返祖國,導致大量暴力事件發生。甚至連參加被右翼分子刺殺的領導人葬禮之左派勢力都產生內鬨,大打出手。

軍事領導層在未經政府同意之下,竟然下令公海艦隊出擊。這在軍事層面上是不可能的任務,而且只會令談判失敗。結果,10月29日開始叛亂爆發。威廉港兩艘軍艦的船員首先兵變。當軍方拘捕一千名海員,並把他們送到基爾時,威廉港兵變發展成全國性叛亂。其他海員、士兵和工人都響應被捕海員起義,並仿照1917年俄國革命中的俄國工人般建立了工人和士兵階級之蘇維埃,並在很多城市裏奪取軍政權力,史稱德國革命。11月7日,德國革命蔓延到慕尼黑,令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全家逃亡。

魏瑪共和國成立背景:德國革命導致皇帝被推翻

最初,蘇維埃只是要求軍方釋放海員。而且,蘇維埃沒有一個共產黨領導着,不像一年前的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然而,隨着蘇聯的崛起,起義令統治階層以至中產階級甚爲恐懼德國即將成爲社會主義國家。

當時,工人階級分成不同的政治派別。其中一個派別從傳統工人階級政黨社會民主黨分裂出來,自稱爲獨立社民黨(USPD),並支持社會主義制度。支持議會制的社民黨勢力爲了不損失影響力,便走向前線,於11月7日要求威廉二世遜位。11月9日,菲利普·沙伊德曼在柏林的德國國會大樓宣佈共和國成立。兩個小時後,卡爾·李卜克內西也在柏林城市宮殿4號大門的陽臺宣佈成立一個自由社會主義共和國。

11月9日,首相馬克斯·馮·巴登將權力交給社民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可是,巴登的行爲並未能滿足羣衆。故此,翌日一個叫人民代表議會(Rat der Volksbeauftragten)的革命政府成立,由社民黨與獨立社民黨各三位代表組成,分別由艾伯特與胡戈·哈澤領導。雖然新政府獲得柏林的工人及士兵議會承認,卻爲羅莎·盧森堡與卡爾·李卜克內西領導的斯巴達克同盟所反對。在艾伯特於12月16日至18日爲議會召開的國民會議中,他所屬的社民黨奪得大多數議席。因此,艾伯特能夠馬上召開國民議會,以期擬定憲法,建立完善的議會制度,於是支持建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勢力減弱。(見下)

由1918年11月到1919年1月,德國實際上由人民代表議會獨裁統治。在這三個月之內,新政府出奇地表現積極,發佈了大量政令。其活動多數限於幾個範疇,包括八小時工作天、家居勞工改革、農業勞工改革、公務員工會之權利、地方社會福利(分爲國家與聯邦州層面)、國民健康保險、令被遣散工人復工、打擊強行遣散並加入上訴制度、薪金協議的管制,以及在地方和國家層面上實行一切階級的20歲以上人士之普選。有時候,在魏瑪時代的德國,宣傳單張和海報會以德國社會民主共和國稱呼魏瑪政府,但該名字從來不是官方國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