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英國海軍當年稱霸世界的祕訣:炮兵技術不斷革新

英國海軍當年稱霸世界的祕訣:炮兵技術不斷革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近五百年的時間裏,英國皇家海軍是世界大洋上的主角,皇家海軍打贏了一場又一場決定國家的命運的大戰,讓無數雄心勃勃的對手成了背景。打炮快是其獲勝的要訣之一,那麼爲什麼英國人打炮快呢?

炮多威力大,風帆時代戰艦,就象刺蝟一樣混身是炮,最多可達130門,每門炮有一個炮組,通常12-20人,所以一條50多米長的船上,擠個千八百人很正常。

  愛打炮的英國人

1588年,從德雷克爵士指揮英國人大勝西班牙的無敵艦隊開始,火炮逐漸取代接舷肉博,成爲海戰中決定性的因素,當時火炮的精度都不高,只好追求鋪天蓋地的火力密度壓倒對手,提高火力密度的辦法有兩條:一是儘可能多裝炮,二是提高火炮的射擊速度。

英國軍艦的火炮數量並不佔絕對優勢,比如特拉法爾加海戰中,皇家海軍的勝利號,只裝備了104門炮,而她的對手,西班牙的聖三一號,居然裝了130門炮。射擊速度快是英國佬的絕招,英國海軍的艦炮射擊速度要比法國和西班牙人快一倍,到18世紀晚期,每五分鐘能夠發射2 - 3次,極端情況下,比如科林伍德少將的指揮的戰艦,射擊速度甚至達到每分鐘一發的水平,這在當時是不可思議的高射速。

英國海軍當年稱霸世界的祕訣:炮兵技術不斷革新

射擊速度快,要通過反覆的訓練來達到。火炮射擊速度,如同拳擊場上的拳手出拳快一樣,有的時候,並不一定一擊必殺,但先敵打壞了對手的眼睛和頭部,也能降低對手的抵抗能力,最終取得勝利。

火炮實彈射擊危險很大,火藥和炮彈都不便宜,花費也很大,大陸國家通常小心翼翼也捨不得用,英國海軍正相反,艦長們熱衷於頻繁進行火炮訓練,以至於皇家海軍不得不規定:如果沒有作戰,每六個月的航行,只能消耗1/3的火藥。

多數英國軍艦隻能以模擬訓練代替實彈射擊,大多艦通過要求艦員們反覆模擬操練進行,不過當時英國皇家海軍有一套成熟的獎勵制度,繳獲或擊毀敵艦都能用市場價從海軍領錢,大約四分之一歸艦長,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歸艦隊司令,其它的由司務長接薪點全艦平分,優秀的艦長年薪高達300鎊,當時的皇家造幣局長牛頓先生一年不過500鎊,再加上分紅,個別艦長可以拿到數萬鎊之多,錢多的艦長們通常並不私肥,常常會自掏腰包買火藥和炮彈供訓練使用,畢竟全艦一心擊退敵人才是正道,太自私在海軍是活不下去的。

法國人發射18磅艦炮的場景,注意甲板上的水盆和抹布,那是用來捕滅亂飛的火星的,炮位附近放置火藥非常危險。那個少年則在用封閉的提捅運送火藥,各國海軍都有一批通常10 - 14歲的少年,海戰的時候,他們一趟趟不厭其煩地把每次發射用的火藥從水線以下的火藥庫送到炮位。

當年的重型火炮是很重的東西,比如一門18磅艦炮,炮彈大約只相當於一個大蘋果大,而火炮重量就大約是兩噸;最重的36磅艦炮加上炮架能達到將近5噸,在晃來晃去的大海全靠人力操作,危險而又艱辛,大力水手有木有!

  如何在海上打炮?

一次典型的射擊大概包括以下過程:

1、發射後的大炮先用溼拖把把炮管拖乾淨,這一步很重要,不是爲了乾淨,而是爲了消除上次發射在炮管裏剩餘的火星,不然新裝的火藥會提前引燃造成事故;

2、拖完炮膛要裝火藥,火藥有散裝的也有用布或羊皮紙打包好的,用一根推杆推到炮膛深處,隨後是一塊布包(通常由帆布和舊繩索),然後用推杆夯實。

3、接下來,把炮彈裝進去,然後再加一塊布包,防止軍艦搖晃把炮彈掉出來,影響射程。

4、這些事做完之後,一幫大力水手們再齊心協力,藉助滑輪把大炮和炮車往舷門推,直到炮口伸出舷門,18磅炮有兩噸重,大約是一輛桑塔娜的兩倍。

風帆時代的戰艦,常常是傾斜的,因爲要靠風做動力,風作用在風帆上,讓帆船傾斜並且不斷的搖擺着,傾斜個10、20度是家常便飯,炮輪是沒有軸承的木輪,在搖動的船上不平整的木質甲板上推起來有多難,誰用誰知道。

艦炮就位後,用金屬棍在炮後部的引火孔捅一下,在發射藥包上刺個孔,然後灌入優質的引燃火藥並壓實,各國都這麼做,除了英國人。

  充滿火藥的豪豬刺

十八九世紀的時候,英國的博物學相當發達,當年的動物學和植物學是不分家的,主要研究各種東西能派什麼用場。達爾文先生搭乘“貝格爾號”(285噸一條船,價格7800英鎊,當時英鎊好值錢噢。)環球航行五年,主要的工作,一是陪艦長大人聊天解悶,避免艦長壓力巨大,因無人交流而瘋掉;再有就是採集研究各種動植物,祥細記錄各種物產的特點,以便於派上用途。值得一提的是,艦長費茨羅伊(Robert FitzRoy,1805-1865)是“標準的”軍官,更是虔誠的教徒,熱愛上帝,環球航行期間安然無恙,不過多年後,費茨羅伊升官升到海軍中將(Vice Admiral),聽說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後,悲憤交加,認爲自己把達爾文這個魔鬼放了出來,最後因精神錯亂而用剃刀割喉自殺。

充分的博物學研究,讓英國佬發現一種混身帶刺的傢伙,豪豬。

英國佬有他們的獨門絕技:豪豬刺。英國佬通過對豪豬的研究,發現豪豬刺是空心的,結實而富有韌性且能燃燒。英國人撥下豪豬的尖刺灌滿火藥,海上打炮的時候,直接就能捅進引火孔,這就是英國人打炮快的祕訣之一。後來,英國人也採用鵝毛管制作引火物。

除了豪豬刺和鵝毛管,早在1745年,英國人就開始採用燧發機構爲火炮發火,而法國海軍直到1805年特拉法爾加海戰中,還沒有普遍採用這種發火機構,打炮慢一拍就不奇怪了。

英國海軍當年稱霸世界的祕訣:炮兵技術不斷革新 第2張

 加朗炮(Carronade)

1778年,蘇格蘭的一家叫加農公司的鋼鐵廠,發明了一種短炮身的輕型重炮——加朗炮。輕型是指炮的重量輕,重炮是指發射的炮彈重量大。

以往加農炮發展的技術路線是想打得遠。因爲想打得遠,所以炮管長、裝火藥多、膛壓也高,因爲炮管長、膛壓高,所以炮管又厚又重。到了十八世紀末,發射32磅彈的重型加農炮已經重達5噸左右,木質的大帆船上,這種重炮只能往下層甲板裝,而且數量還不能太多,上層甲板只能安裝輕型的艦炮,不然會把船壓翻。瑞典海軍的瓦薩號就因爲裝炮太多、位置過高,所以在下水的頭一天就伴着一陣禮炮聲傾覆沉沒了。

英國人在想,如果不追求很遠的射程,推出一種簡化版,把膛壓降下來,炮管就能短一點、薄一點,火炮就會輕許多,也能裝更多的火炮。早期艦炮射程近、精度差,原因之一是炮管和彈丸之間的間隙太大,容易側露(遊隙大),當時的炮管加工精度不高,再加上五花八門、尺寸不一的的各種炮彈,很容易炸膛。

爲了避免這個問題,當時炮管和彈丸之間要預留一些間隙,典型的間隙大約能插進一根筷子(1/4英寸),這也浪費了火藥氣體的能量。打炮的時候,炮彈在高溫高壓的火藥氣體的推動下,在炮管裏磕磕撞撞前進,有點像跳着桑巴舞向前飛奔,出炮口的瞬間,往哪邊跳並不一定,所以精度不高,儘管重型加農炮理論上能打幾公里,但實際的艦炮交戰距離,不過200米左右。

加朗炮沒走那種更重更長的技術路線,反其道行之,降低火炮的膛壓,提高炮彈和炮膛的配合精度。這樣,加朗炮重量就只相當於同口徑加農炮的三分之一,艦上能裝更多的火炮,也能裝在主甲板上,不會影響船的重心。加朗炮炮膛短,方便裝填,射擊速也比普通加農炮快許多。到了特拉法爾加海戰的時候,皇家海軍大批裝備了這種不佔編制的加朗炮,並且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軍一排炮,讓法軍投了降

使用加朗炮的英國皇家海軍,取得了驚人的戰果。1782年9月4日,英國護衛艦“彩虹號”在享利.特魯普艦長指揮下與法國護衛艦“赫博號”決戰,英國人只打一排炮,法國人就舉起白旗投了降,因爲他們認爲英艦的火力遠比他們強大,再抵抗毫無意義。

1805年10月21日,西班牙外海的特拉法爾加,納爾遜少將指揮27艘英國戰艦,分爲兩隊,直插由33艘軍艦組成的法西聯合艦隊。

那一天,風力很小,風帆戰艦航速慢得嚇人,只有二三節的航速(比人走路還慢一半),接近敵艦的過程長達近一個小時。這一個小時裏,法西艦隊打了很多輪炮,英艦損失不小,納爾遜命令甲板上的水兵不得還擊,臥倒隱蔽,他就衣着光鮮地站在最顯眼的後甲板指揮戰鬥。這樣做,其實也是爲了炮手們保存體力,等到接近的時候,能保持更快的射擊速度,另外,他對他的艦長的加朗炮有充分的信心,相信能一招制敵。

果然,法艦看到英國人緩緩接近,就把人員集中在上甲板,想通過接舷肉博,打英國佬一個措手不及,400多位法國海軍陸戰隊和水手們,手執炸彈、火槍、短刀之類的武器,躍躍欲試,不過,歷史沒給他們機會。勝利號上的兩門加朗炮打響了,1000顆火槍子彈掃蕩了法艦的甲板,那麼多法國人都變成了篩子,只好投降。

從此,打炮快的英國皇家海軍,怒海驚濤,所向披靡。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