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英格蘭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有何意義與影響?簡介都鐸王朝的文化宗教

英格蘭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有何意義與影響?簡介都鐸王朝的文化宗教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8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重商主義政策

都鐸王朝雖然歷時不長,但是都鐸王朝處於英國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轉型這樣一個關鍵時代 ,因而其實施的各項政策也極具時代特色,特別是它實行的重商主義政策,對英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英格蘭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有何意義與影響?簡介都鐸王朝的文化宗教

一、重商主義政策振興了英國的民族工業,爲英國資本主義工業騰飛提供了前提條件。

英國是一個偏離歐洲大陸的島國。在都鐸王朝以前,英國仍然是一個經濟落後,工商業不發達的"農業附庸國"。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羊毛和糧食的輸出佔有重要的地位。毛紡織業作爲英國的支柱工業,雖然有所發展,但也遠遠落後於佛蘭德爾、尼德蘭、佛羅倫薩。

爲了改變這種狀況,重商主義者認爲必須大力發展工商業。比如英國早期重商主義的代表人物威廉·司塔福特認爲 :從外國輸入商品是有害的,從外國輸入本國能夠製造的商品則害處更大,他反對輸出英國羊毛和輸入外國羊毛製成品。重商主義者還認爲 ,"貨幣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因此,積累更多的貨幣成了當時社會的一種強烈的追求。

都鐸王朝的統治者也意識到要"使國家富強,使自己顯赫的必要條件"就是迅速發展工商業,爲此,都鐸王朝的歷代君主都實行重商主義政策。

首先,都鐸王朝扶植、鼓勵發展呢絨製造業,以出口呢絨換取貨幣。都鐸王朝的建立者亨利七世三番五次通過國家法令,禁止羊毛特別是優質羊毛的出口,甚至還禁止半製成品的呢絨出口。

其次,大力發展海外商業,鼓勵發展造船業。15世紀以前,英國建造的船隻很少有百噸以上的。亨利七世爲了擴大遠洋貿易,獎勵船主建造大船,規定凡是建造出百噸以上的新船者,每噸獎給五先令的津貼。這一規定刺激了英國造船業的發展,到第五代君主伊麗莎白女王統治時期,英國海軍終於戰勝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確立了英國的海上霸權,爲英國從事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在紡織業、造船業等行業的帶動下,各種金屬製造、製革、制皁、染料等行業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發展,國內市場急劇擴大。海外貿易、殖民掠殺、走私等活動積累的財富一部分也轉入工業,加強了工業資本。圈地運動又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拋向工業市場,所有這些都使英國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驚人的發展,併爲18世紀的工業革命創造了資本的、技術的、勞動力的前提。可以說,都鐸王朝卓有成效的重商主義政策是英國資本主義工業化的前奏。

二、重商主義政策揭開了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序幕,推動了英國封建農奴制度的瓦解。

從15世紀的最後30年開始,英國發生了圈地運動,這是英國農村土地所有權的重大變革,隨之而來的還有經營方式和耕作方法的變革,這就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主要內容。而這一切自始至終都與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密切相關。如果說圈地運動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的序幕,那麼揭開這一序幕的便是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

第一,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是引發圈地運動的主要原動力。重商主義政策刺激了毛紡織業的突飛猛進,因此,對羊毛的需求量激增,這就造成了羊毛價格節節上揚,養羊業則成爲一本萬利的事業。貴族和鄉紳爲了追求高額利潤,便掀起了全國性的圈地養羊運動。許多被農民世世代代耕種的土地被圈了起來,許多在封建掩護下的古老的公有地"敞地"被圍了起來,變成了僱工放牧的草場。這是英國農村土地所有制變革的發端,也是英國封建農奴制瓦解的濫觴。

英格蘭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有何意義與影響?簡介都鐸王朝的文化宗教 第2張

第二,重商主義政策加速了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崩潰。寺院土地所有制是英國中世紀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都鐸王朝實行重商主義政策的宗旨就是積累財富,而掠奪教產就是其積累財富的一條重要途徑。都鐸王朝的第二代君主亨利八世曾先後頒佈了兩道查封寺院的法令,封閉一切修道院,其全部財產包括土地在內均收歸國有。這些被沒收來的土地除一部分賞賜給寵臣以外,絕大部分被賣給了新貴族和資產階級。寺院土地所有制的廢除,是英國農業資本主義革命具有決定意義的重要一環。

第三,重商主義政策也瓦解了封建貴族的領地所有制,導致了土地所有權的再分配。在重商主義政策的影響下,一方面是高度繁榮的商品貨幣的引誘,使得封建貴族不惜重金購買供享樂用的昂貴商品;另一方面是"價格革命"所造成的貨幣貶值,通貨膨脹,使得那些靠固定地租生活的封建貴族實際收入下降。他們入不敷出,債臺高築,陷於破產的境地。

到16世紀末,靠亨利八世宗教改革分地而顯赫一時的38家貴族中,其直接繼承人有22家負債累累。一些貴族不得不採取先質押而後變賣土地的辦法來還債。這樣一來,貴族莊園的數量不斷減少,封建貴族領地所有制的急劇沒落。

重商主義政策還使土地日趨商品化,土地自由買賣與轉讓具有廣泛性,不僅王室不斷地公開出售土地,而且土地還進了商品交易所,成爲投機商倒買倒賣的商品。在土地制度的轉變過程中,土地大都落到了新貴族、資產階級和自耕農手中。那些獲得土地的新貴族、資產階級和自耕農,採用新的經營方式,生產新的原料作物,滿足新的市場需求。他們與工商業資產階級一道,推動着封建制度下的英國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

三、重商主義政策促使英國建立起外向型經濟模式,推動英國經濟走向世界。

重商主義者認爲:貨幣是財富的唯一形態,是衡量國家富裕程度的標準,而對外貿易是國民財富的源泉。在這種思想指導下,都鐸王朝的統治者放眼世界,把目光從狹小的海島移往遙遠的海外,把本國經濟納入世界經濟範疇,以海外市場作導向,建立起外向型經濟模式,積極推動本國經濟走向世界,努力開拓世界市場。

英國對外開拓市場是全方位的:

向西,它開拓了美洲市場。在紐芬蘭島建立了具有很高經濟價值的漁業區,在弗吉尼亞建立墾殖區。在北美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的殖民地弗吉尼亞。然後,英國不斷擴大殖民地的範圍,逐步侵佔北美遼闊的土地,把這裏發展爲英國的工業原料基地和商品銷售市場。

向北,英國與俄羅斯建立商業貿易聯繫,並以此爲基地開闢中亞市場。併爲英國商人謀取了極爲有利的貿易優惠權。經瑪麗女王批准,英國商人正式建立了"莫斯科公司",專門經營俄羅斯、中亞、波斯一帶的貿易。英國商人又創辦了"東方公司",專門經營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貿易,迫使長期壟斷該地區貿易的漢薩同盟分權讓利。

向南,英國與北非、西非國家發展商業往來。伊麗莎白一世上臺以後,英國在北非和西非的貿易活動更加頻繁和擴大了。1585年,英國成立了"摩洛哥公司"。1588年,又成立了"幾內亞公司"。這些地區壟斷性的商業集團紛紛前往非洲,從事不平等的貿易掠奪,乃至販運黑奴。

向東,英國恢復了與地中海地區的貿易往來,打通了與印度等東方國家的貿易。都鐸王朝早期,英國曾與地中海地區有過貿易往來,後來因奧斯曼土耳其的擴張而中斷。

1571年,西班牙和威尼斯的聯合艦隊戰勝了奧斯曼土耳其海軍,爲英國向地中海地區擴張商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1580年,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穆拉德三世表示願意與英國通商。於是,伊麗莎白女王於1581年正式向"利凡特公司"頒發貿易專利證書,允許該公司壟斷對奧斯曼土耳其的貿易,期限爲7年。而且,女王本人也向該公司祕密投資4萬英鎊,佔了該公司全部資產的一半。英國通過"利凡特公司"每年向奧斯曼土耳其出口價值約15萬英鎊的呢絨。

英國的殖民貿易觸角開始伸向東方的印度,1600年,倫敦商人在伊麗莎白女王的支持下成立了著名的"東印度公司",該公司享有對好望角以東的國家特別是印度進行貿易的壟斷權。

到17世紀,英國商人的足跡幾乎遍及世界各地,空前地突破了封建農本經濟的閉塞狀態,將英國經濟納入了世界經濟運行的軌道。儘管他們是以暴力掠奪的方式進行貿易,但是他們所開闢的廣闊市場以及所獲得的大量廉價的原料和金銀財富,爲英國經濟注入了活力。來自海外的金銀財富源源不斷地流入英國,變成資本,極大地推動了英國經濟飛速發展,使英國經濟迅速壯大,成爲世界首富。

文化

英國都鐸王朝所處的時代(1485年-1603年)是英國封建制度開始瓦解、資本主義經濟與生產關係萌生並迅速發展的時代,也是文藝復興、宗教改革、政體改革、海外擴展促進了英國近代思想文化、英語語言、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時代。伊麗莎白一世時期是英國文化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文學,尤其是詩歌和話劇進入了一個黃金時代。威廉·莎士比亞,便出現在這個時期,他借鑑早期伊麗莎白戲劇的傳統,創作出了作品:《哈姆雷特》、《李爾王》、《麥克白》、《終成眷屬》、《暴風雨》等。莎士比亞的詞彙量大得驚人,後世的英國作者們都多多少少受到他藝術上或語言上的影響。伊麗莎白戲劇領域其他著名人物有克利斯託弗·馬洛 、托馬斯·德克 、約翰·弗萊徹、弗朗西斯·博蒙 等。"城市喜劇"的形式也在這個時期得以發展。英國對其他大陸的考察,尤其是對美洲的考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伊麗莎白一世如同她的父親,她本人也從事寫作和翻譯,她親自翻譯了霍勒斯的《詩歌藝術》,一些她生前的演說和翻譯作品一直流傳至今。

英格蘭都鐸王朝的重商主義政策有何意義與影響?簡介都鐸王朝的文化宗教 第3張

民族宗教

都鐸王朝時期,英國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自亨利八世到伊麗莎白一世的數十年問,英國王室的宗教政策雖有起伏變化,但是民族利益至上是其基本原則。它通過世俗封建專制君主要求加強中央集權與資產階級要求自身發展相結合而表現出來。爲了反對共同的敵人,西班牙及它控制下的羅馬教會,這兩個階級聯合起來,它們之間有鬥爭,而且愈到都鐸王朝後期,鬥爭愈加尖銳。但是,他們在共同利益下的聯合,是英國這場宗教改革運動的基本內容。紅白玫瑰戰爭和都鐸王朝初期,英國舊貴族勢力遭受沉重打擊,在此基礎上專制王權得以建立。這是宗教改革能夠進行的必要條件之一。

爲令亨利八世可以和王后離婚,英格蘭國會通過法案,斷絕和羅馬教廷的聯繫,並宣稱英王兼任英格蘭國教會最高首腦(of the Church of England in Earth Supreme Head)。新任坎特伯裏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便可宣佈亨利和凱瑟琳的婚姻無效,既而亨利可以與情婦安·波林結婚。安成爲王后,並在1533年懷孕,當年9月產下的卻是女兒,爲紀念祖母而命名爲伊麗莎白。安王后其後的懷孕,皆以胎死腹中和流產告終。此時托馬斯·克倫威爾指稱安·波林和數名男子有婚外情,以叛國、施行巫術和亂倫罪起訴,雖然這些罪名都似有誣捏成份,但安·波林被裁定罪成,1536年被處決。

亨利八世很快再婚,第三位王后爲威爾特郡的騎士的女兒珍·西摩。其後珍王后懷孕,1537年誕下亨利八世垂涎已久,日後是爲愛德華六世的麟兒。但珍王后產褥熱,在愛德華王子出生後數日逝世,亨利倍受打擊。而坎特伯裏大主教托馬斯·克蘭麥繼續得寵,並通過《1535-1542年威爾士系列法案》,法律上統一英格蘭和威爾士。

其後,亨利八世第四次結婚,娶了一位德國基督新教的公爵的女兒,克里維斯的安妮,以鞏固英國與德語區基督新教國家的聯盟。本來亨利並不急於再婚,但宮廷畫師小漢斯·霍爾拜因將安妮畫得相當漂亮,羣臣皆薦之下同意再婚。安妮抵達英國後,他對其外貌大爲失望,她臉上的痘疤完全沒畫出。據說他私下批她爲"Flanders Mare"(法蘭德斯的夢魘)。然而,兩人還是於1540年1月6日結婚了。

亨利事後急於結束這樁婚姻,不僅由於個人審美喜好,也基於政治考慮。因爲此時公爵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不睦,亨利不想夾纏其中。安妮王后很識時務的配合,順勢聲稱兩人並未圓房,他僅每晚到她臥房吻一下額頭而已。這樁婚姻於是被宣佈無效,理由是安妮已和另一歐洲貴族訂婚。她被授予"國王的姐妹"榮銜,亨利還贈予她博林家族舊宅海費爾堡(Hever Castle)。克倫威爾則因此失寵被剝奪財產,1540年7月28日斬首。其擔任的宗教特使一職此後沒有繼任者。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