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愛德華·吉本的經典作品: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愛德華·吉本的經典作品: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愛德華·吉本(Edward Gibbon,1737─1794)是近代英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一書的作者,十八世紀歐洲啓蒙時代史學的卓越代表。

愛德華·吉本的經典作品: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是一部卷帙浩繁的鉅著。全書6卷,凡71章,120多萬字。它大體可分成兩部分:一至四卷爲第一部分(1至47章),這一部分,作者在簡略回顧公元98至180年間羅馬帝國的歷史以後,主要記述從公元180至641年,約近500年間的史事。五、六兩卷爲第二部分(48至71章),記述公元641至1453年土耳其人攻佔君士坦丁堡,拜佔廷帝國滅亡爲止的800多年間的史事。作者把重點放在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則寫得比較簡明扼要。全書包括後期羅馬帝國和整個拜佔廷帝國的歷史事件,稱得上是一部體大思精的通史之作。

吉本,作爲啓蒙時代歐洲最偉大的歷史學家,不只是寫了一部歷史鉅著,爲人類史學寶庫增添了一筆寶貴的遺產,而且在史學思想上也獨具睿智,顯示了西方史學在十八世紀的巨大進步。

吉本具有歷史連續發展的觀念。他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上自羅馬安東尼時代寫起,下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發軔,其間跨越了1300餘年,範圍遍及古代世界的三大洲。不僅記述了羅馬帝國之興衰,也涉及到波斯、匈奴、日耳曼、阿拉伯帝國以及土耳其帝國的歷史。他能夠把這樣一部年代長、國家多、範圍廣、史事紛繁複雜的通史寫得井然有序,清楚明白,固然與其高超的敘事纔能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作者具有歷史連續發展的觀念。是他,在歐洲史學上第一個搭起了一座橋樑,把古代與近代的歷史連接起來。在他之前,歐洲還不曾出現過這樣規模巨大的通史著作,也不具備象吉本所懷有的歷史觀念。

吉本非常重視原始資料。他說:"我的好奇心和責任感,常常迫使我去研究原始史料。"他從小就閱讀和鑽研過希臘與拉丁文的古典原作。他遍覽羅馬帝國創立以來至西羅馬帝國時期的文獻材料,從中搜集第一手資料。他悉心研究古代文物,蒐集古代貨幣,考證古代銘刻。他也重視十七、十八世紀史學家們所蒐集的原始材料,並參照其他資料進行比較研究。他以如椽之筆,廣徵博引,詳加考訂,幾乎沒有一頁沒有詳盡的註釋,沒有一頁沒有來歷。因此,該書所包含的史料是十分宏富的。在吉本所寫的這段歷史時期內,迄今爲止《羅馬帝國衰亡史》依然是權威之作,在不少方面,依然是人們用來判斷古代和中世紀史事的圭臬,爲現代史家所一再徵引。

吉本還富於大膽的批判精神。他以敏銳的觀察,懷疑的精神,生動的筆法,縱橫古今,褒貶百代。例如,他用最刻薄、最辛辣的語言和冷嘲熱諷的態度,批判了基督教會,揭露了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廣泛傳播以及排擠其他宗教的原因,認爲"傳統的羅馬英勇精神"在基督教的影響下消失了,基督教所起的破壞作用就是羅馬帝國衰亡的主要原因。他還用憤怒的筆調,鞭撻暴君們的殘忍,或寫他們的"毫無人性",或寫他們的"殘害忠良",或寫他們的"荒淫腐化"。即使對戴克裏先、君士坦丁、查士丁尼等"明君",他也是既寫功績,也寫缺點,有時又把他們視爲"暴君"。該書的第十五、十六兩章突出地體現了作者大膽的批判精神。

愛德華·吉本的經典作品:影響深遠的史學名著《羅馬帝國衰亡史》 第2張

吉本的批判精神來自他的理性主義思想。他生活在十八世紀啓蒙運動的時代。其時,各國的啓蒙思想家們,繼承人文主義者的理想,揭櫫理性主義,用唯物論反對唯心論,用政治自由對抗專制暴政,用信仰自由反對宗教迷信,從而開展了對一切在他們看來是非理性的東西--封建專制主義和宗教矇昧主義的深刻批判。總之,"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 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爲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這樣的思潮,給他的思想打上了深刻的時代烙印。不過,對吉本影響最大的乃是法國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與英國思想家洛克。他所謂的奢侈能平衡財富,教育能輔助法律,租稅應與自由的程度成正比,羅馬共和制符合三權分立原則,以及對其它歷史問題的一些解釋,人們都可以從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學說和洛克的自由平等思想中找到它的根據。所以,他的史學觀點完全是十八世紀資產階級啓蒙思想的產物。

誠然,吉本的著作也有不少缺陷。例如,他認爲"歷史的主要題材是戰爭和政治",從而忽略了決定社會前進的經濟因素,不能用"一定歷史時期的物質經濟生活條件來說明一切歷史事變和觀念"。他忽視人民羣衆在創造歷史中的巨大作用。書中以帝王將相、教皇主教爲中心,把歷史歸結爲顯貴人物的活動,對奴隸反對奴隸主、農奴反對封建主的鬥爭採取漫不經心的態度。他還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採取了否定的態度,如認爲中世紀文化基本上沒有什麼可取之處等。這些是由作者的時代條件及唯心史觀所決定的。但總的看來,其書瑕不掩瑜,不愧爲西方史學上的一部傑作。

吉本在生前,曾滿懷希望地預言,他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將有"一個未來的命運"。作爲一部史學著作,他的書在他死後確實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作者華美的文筆,生動的語言,加上他善於從波里比阿、李維、塔西陀等古典作家中吸取營養,學習他們的各種表達方法,因而使他的著作雅俗共賞,真正達到了他自己所說的,他的書既要擺在學者們的書齋裏,也要放在仕女們的梳妝檯上,成爲一部風靡一時的讀物。如今,它早已越出了英國的範圍,被譯成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波蘭文、現代希臘文、匈牙利文等多種文字的譯本,與希羅多德、塔西陀等著名史家的作品一樣,躋身於世界名著之林,在世界各國廣爲流傳。它的不少章節,曾被選作大學教材,深得學校師生的歡迎。在近代西方,還沒有一部書能夠象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那樣,流行得如此廣泛,對世人發生如此深遠的影響。

寫作範圍

吉本回憶道,在開始的時候,一切都是模糊的,甚至連書的名稱、帝國衰亡的範圍、導言的界限、各章的劃分、敘述的順序等都有疑問。在第一卷序言中也說,他曾考慮只寫兩卷本的《羅馬城衰亡史》,截止到西羅馬帝國的滅亡。但是後來還是決定寫到東羅馬帝國的覆滅。要想爲這樣一部歷時長久,地域廣闊,內容繁雜的鉅著進行結構設計,是十分困難的,作者爲此煞費苦心。他在第一卷的前言中將所包括的一千二百多年曆史的進程劃分爲三個階段。以自圖拉真至安東尼家族在位羅馬帝國臻於鼎盛時期爲開始,敘述它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終爲蠻族所傾覆,直到6世紀初爲第一階段。以查士丁尼復興東羅馬帝國爲開始,包括倫巴德人入侵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亞、非行省,直到查理大帝興起,建立起第二個,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國爲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包括時間最久,達六個半世紀,從西部帝國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書中還涉及十字軍的歷史及其對希臘帝國的蹂躪。作者出於自身癖好,仍不免對中世紀羅馬城市的狀況重作一番探究。儘管有了這一框架,要想把千頭萬緒,枝蔓叢生的忠實包容進來,也殊非易事。作者將羅馬城作爲全書的基本點,條條線索從這裏引向四面八方。他將大量歷史事件編排組合,不盡按編年順序,而注重其內在聯繫,以勾劃出羅馬帝國逐步走向衰落的各個階段。這種安排從他的反對者的口中也博得了"和諧一致"的讚美。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