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世界史 > 坦桑尼亞國父尼雷爾: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者

坦桑尼亞國父尼雷爾: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朱利葉斯·坎巴拉吉·尼雷爾(Julius Kambarage Nyerere)(1922年4月13日,布蒂亞馬,——1999年10月14日,倫敦。)坦桑尼亞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文學家、翻譯家、國務活動家,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和坦桑尼亞革命黨的締造者,也是坦桑尼亞建國後的第一任總統,執政超過25年。1961年5月1日—1962年1月22日任坦噶尼喀自治政府首席部長;1961年5月1日 —1962年1月22日任坦噶尼喀總理;1962年12月9日—1964年4月26日任坦噶尼喀總統;1964年4月26日—1985年11月5日任坦桑尼亞總統。

尼雷爾是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偉大領袖和非洲社會主義嘗試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坦桑國內享有崇高威望,被尊稱爲“國父”和“導師”,退休後仍在坦桑政壇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國際社會特別是非洲大陸也具有重要影響。尼雷爾長期致力於促進南南合作與南北對話。

  早年生活

1922年4月13日生於坦噶尼喀大陸馬拉省首府穆索馬布蒂亞馬村扎納吉部族的酋長家庭。家境貧窮,幼年在家放牧。1934年進穆索馬的教會學校學習,接受了基督教洗禮。幾年後進入塔波拉唯一的中學,1942年皈依天主教。

1943——1945年在烏干達東非大學馬凱雷雷學院(今馬凱雷雷大學)就讀,讀書期間,參加了“天主教忠誠會”,並組建坦噶尼喀學生聯合會——噶尼喀非洲人協會的支部。1945年回國後在天主教會辦的聖瑪利亞學院教書三年,組織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塔波拉支部,任書記。1946年在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全國代表大會上發言,反對英國殖民地部策劃建立的由肯尼亞白人移民佔統治地位的東非聯邦(包括肯尼亞、坦噶尼喀和烏干達)。

坦桑尼亞國父尼雷爾: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驅者

1949——1952年在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研修經濟學和歷史學,獲文學碩士學位。留學期間,尼雷爾經常與非洲各國的民族主義者討論民族解放運動問題,立志要消滅非洲大陸的殖民制度。與英國工黨成員交往,受到他們宣揚的費邊社會主義思想影響。

  坦桑國父

1952年,尼雷爾回國,在達累斯薩拉姆附近的聖弗朗西斯學院執教。1953年4月被選爲坦噶尼喀非洲人協會主席。1954年7月7日把已不適應反殖鬥爭需要的協會改組爲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簡稱坦盟),當選爲主席。主張採用非暴力的鬥爭方式,通過內部自治、分階段實現民族獨立。希冀建立一個非洲人、亞洲人和白人互相信任、合作的多民族並存的國家。1955年2月代表坦盟去聯合國就獨立問題向託管理事會陳述意見。回國後辭去教師職務,周遊內地宣傳坦盟通過非暴力方式分階段獨立的主張。1956年再次赴聯合國作獨立請願講演,揭露殖民主義殘酷掠奪、血腥鎮壓非洲人民,提出獨立要求。

1957年8月作爲坦盟代表被英國殖民當局任命爲立法議會議員。但四個月後即辭職,以抗議英國遲遲不讓坦噶尼喀獨立。1958年在東方省重新當選爲立法議會議員。1960年1月獲美國杜克大學名譽法學博士學位。同年9月坦盟在立法議會選舉中獲勝,僅差一席就囊括了立法議會的全部席位,尼雷爾受命組成責任政府,1960年9月2日——1961年5月1日任首席部長。利用合法權能加緊爭取獨立的鬥爭,並贏得亞洲人和歐洲人的諒解與合作,迫使英國允許坦噶尼喀提前獨立。1961年5月1日坦噶尼喀實行“內部自治”後,任自治政府總理;同年12月9日坦噶尼喀宣告獨立,繼續任總理。1962年1月22日辭去總理職務,全力從事坦盟的領導工作,爭取國家的完全獨立;同年12月9日宣佈成立坦噶尼喀共和國,廢除英國總督,在97%選民的擁戴下當選爲第一任總統。宣佈斷絕與英國王室的一切聯繫,英國女王不再是坦噶尼喀的國家元首。

1964年1月20日坦噶尼喀軍隊發生兵變,要求實現武裝部隊非洲化(獨立後坦軍司令官和各級軍官仍由英國人擔任)和改善待遇,並準備接管政府,這場兵變還在烏干達和肯尼亞引起連鎖反應,震撼東非政局。在尼雷爾的請求下,英國出兵干預,纔將東非三國的兵變鎮壓下去。同時,譁變軍人完全是缺乏文化的烏合之衆,始終沒有確切的政治目標,也提不出政治綱領,他們既反對現政府,又不接管政權。而且兵變沒有得到廣大人民羣衆的理解和支持,這也是兵變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後,尼雷爾政府對譁變士兵和反對派(反對派頭面人物在兵變期間與譁變者接觸,教唆兵變領導人推翻尼雷爾政府和建立一個新政權)的處置採取了慎重和寬大的政策,沒有一人被處決,既有利於政局穩定,也提高了尼雷爾的威望。在軍事上,尼雷爾完全解散了殖民地時期遺留下來的這支無文化的、沒有政治思想的軍隊,建立了一支以“青年聯盟”(即坦盟青年團)成員爲核心的新軍——人民國防軍,使武裝部隊的組成發生了根性的變化,成爲一支由執政黨領導的有文化、具有非洲民族主義意識和愛國主義思想的軍隊,即一支政治化的軍隊。在軍事方面比較徹底地肅清殖民主義的殘餘。武裝部隊的非洲化和政治化使之成爲執政黨貫徹其政策的有力工具。在政治上,尼雷爾利用兵變事件進一步打擊反對派力量,消滅了所有存在的反對派,使坦噶尼喀成爲名副其實的一黨專政的國家。[4]

1964年4月訪問新成立的桑給巴爾人民共和國,會晤桑給巴爾總統謝赫·阿貝德·阿馬尼·卡魯姆,就兩國聯合成一個主權國家達成協議。同年4月26日坦噶尼喀和桑給巴爾聯合共和國成立,同年10月24日改名爲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尼雷爾當選爲聯合共和國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一度兼任外交部長)。1970年11月、1975年11月和1980年11月連任總統。1975年建議坦盟與桑給巴爾和本巴非洲-設拉子黨(桑給巴爾執政黨)合併,以鞏固聯合、加強統一領導。1977年2月5日坦噶尼喀非洲民族聯盟和非洲設拉子黨合併成坦桑尼亞革命黨,尼雷爾當選爲革命黨主席。1982年10月、1987年10月繼續當選爲黨主席。

  爲政舉措

坦桑尼亞獨立後,尼雷爾着意發展經濟,注意發揮各種經濟成分的作用,經濟持續增長,政府財政收支年年盈餘。1967年2月5日發表《阿魯沙宣言》,宣佈走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國家發展的指導方針是自力更生,強調發展農業。將大中型工礦企業、貿易商行和金融機構收歸國有,有計劃地建立一批國營企業和準國營企業;限制民族資本發展,以防止財富過分集中和出現人剝削人的現象。建立了聯絡印度洋海岸和港口的鐵路、公路系統,實現了公共企事業的非洲化。在農村大規模建立(一度採取強制措施)烏賈馬村,修建學校、飲水和醫療衛生設施。希圖通過恢復農村傳統社會共同佔有土地、集體勞動和分享成果的制度,樹立非洲社會主義的樣板,建成社會主義。在實踐中認識到方針政策有失誤,70年代中期以後強調發展生產,放寬對私營工商業的限制;重視發展農業,恢復烏賈馬村運動以前的農村合作社;調整國營企業、外資、外援等等經濟政策。

在國際事務中積極支持未獨立地區人民反對殖民主義和白人種族主義的鬥爭。1965年12月爲抗議英國庇護單方面宣佈獨立的南羅得西亞白人種族主義政權而與之斷交。尼雷爾長期擔任非洲統一組織解放委員會主席、非洲前線國家首腦會議主席、對南部非洲人民爭取獨立的鬥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爲游擊戰士設立訓練營地,爲未獨立國家的民族主義組織提供立足點和辦公處所;儘管是聯合國宣佈的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還爲非洲民族解放事業慷慨解囊,並中斷了向南非提供勞工的協議,蒙受外匯收入減少的損失。奉行不結盟政策,要求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1979年2月在七十七國集團第四次部長會議上倡議第三世界加強團結與合作,用一個聲音同發達國家談判改革不平等的國際經濟關係。1973年被授予“尼赫魯促進國際理解獎”。1981年獲第三世界社會和經濟研究基金會授予的“第三世界基金獎”。1983年在日內瓦領取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授予的“南森難民獎”。1984年11月當選爲非洲統一組織第二十屆首腦會議執行主席,敦促非洲國家利用債務武器,拒絕償還欠西方國家的貸款。1985年7月獲埃塞俄比亞授予的“社會主義埃塞俄比亞民族大勳章”。1986年被南部非洲發展共同體授予塞雷茨·卡馬爵士勳章。1987年榮獲蘇聯授予的國際列寧和平獎。1987年12月又獲非洲統一組織的金質獎章,以表彰他爲非洲解放和統一事業作出的貢獻。1986年榮獲津巴布韋大學授予的榮譽博士學位。同年8月當選爲不結盟運動的第三世界經濟南方委員會(現改名爲南方中心)主席,爲促進第三世界國家間更廣泛的合作,推動發展中國家和北方發達國家間的對話奔忙於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歐洲各國。1988年被授予約里奧-居里金質和平獎章。1992年被授予國際西蒙·玻利瓦爾獎。1995年12月獲“國際甘地和平獎”。

尼雷爾平易近人,有時徒步下鄉視察,廉潔奉公,坦桑尼亞人尊稱他爲“姆瓦利姆”(Mwalimu),斯瓦希里語意爲“老師”,人們稱頌他爲“非洲賢人”。爲打破總統職務終身制,1984年3月宣佈不再擔任下屆總統,1985年10月懇求辭去了總統職務,將總統權力交給他的接班人阿里·哈桑·姆維尼。專任執政黨坦桑尼亞革命黨主席。1990年8月又明智地辭去革命黨主席職務,退出國家政治第一線。自1989年8月3日起任尼雷爾基金會信託委員會主席。

1999年10月14日,尼雷爾因病情惡化,在英國倫敦逝世,享年77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