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1962年印軍爲何慘敗?跟尼赫魯有什麼關係

1962年印軍爲何慘敗?跟尼赫魯有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於印軍來說,1962年11月14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因爲它是印度總理尼赫魯的73歲大壽。但誰能想到印軍爲了祝壽而精心準備的一場大勝,卻因爲一個小小的高地而淪爲世人笑柄。

爲了11月14日這個特殊日子,印度人準備了很久。畢竟10月20日開戰以來,印軍就一直處於“落花流水”當中,這對於身爲“南亞霸主”的印度來說是非常丟臉的,全國上下都在期盼着一場洗刷恥辱的勝利,特別是正好趕上尼赫魯總理的生日這個“普天同慶”的特殊日子。

作爲“民主櫥窗”國的集權獨裁者,尼赫魯總理在印度絕對是一言九鼎、乾綱獨斷的。印軍高層諸如陸軍參謀長塔帕爾上將、參謀局長考爾中將,非常希望能在尼赫魯生日這天向總理驕傲地報告:“我們對敵軍取得了首次重大勝利”。爲此,在考爾的授意下,負責瓦弄防務的第二師師長M.S。帕塔尼亞少將大量撤換了旅長、參謀人員,並且增調軍隊,意圖“在戰爭中取得最好效果”。當然,如此頻繁地撤換軍官引起了印軍士兵的不安和中國軍方的關注。

1962年印軍爲何慘敗?跟尼赫魯有什麼關係

那麼,爲什麼要在瓦弄準備?

因爲,早在10月下旬開戰伊始,瓦弄以北的地方就丟了。

此時,中國軍方已經出動54軍130師開始迂迴穿插,準備把瓦弄奪回來,如果可能還要全殲敵人。儘管印軍並不是很清楚中國人的動向(當時印軍軍事情報系統效率低下、機構萎縮,根本幫不上忙),但是戰場上爭的就是時間,從各個軍區、邦調來增援部隊必須爭分奪秒。

但是考爾和帕塔尼亞還是高估了印軍的軍事素養,按照計劃要在11月13日發起進攻,但是直到13日當日,增援的部隊才乘坐運輸機抵達瓦弄。旅途勞頓戰力大減的印軍根本不能上陣,但是考爾中將卻爲了“生日獻禮”完全不考慮這些,強令他們投入戰場。當然,考爾也感覺05高地區區一個連的守兵,印軍還不是手到擒來?

任何小覷中國軍隊的人,都註定將付出血的代價。

11月13日,印軍以第六庫馬翁營爲拳頭,出動三個營和重炮分隊配合,首先進攻中國軍隊駐紮在瓦弄的05高地。05高地上的中國守軍僅有一個連,修築的防禦工事也比較簡陋,但卻是關鍵高地,一旦失守,以05高地爲屏障開展迂迴的130師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步了。因此05高地守不守得住,就成了瓦弄之戰的關鍵。

1962年印軍爲何慘敗?跟尼赫魯有什麼關係 第2張

被當成拳頭的第六庫馬翁營的戰士來自喜馬拉雅山西麓的庫馬翁,他們體格健壯、勇敢善戰,在中印戰爭中表現也可圈可點,就在增援瓦弄之前他們曾在基比圖的一次激烈戰鬥中擋住中國部隊的進攻。

但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正是這次激戰後未及休整立即增援瓦弄,又被迫在次日主攻05高地,讓庫馬翁戰士們身心俱疲,後勁不足,儘管人數大大超過了05高地上的中國守軍,但是卻步履維艱。

05高地上的中國軍人正好相反,人數雖然絕對劣勢,但是以逸待勞,鬥志高昂。熟悉中國軍隊的人都知道,54軍是一支勇敢善戰、戰功赫赫的英雄部隊,著名的鐵軍(紅軍師)、紅軍團、葉挺獨立團、劉老莊連等功勳部隊都是出自該軍。05高地上的中國軍隊正是出自54軍,戰鬥力自然非同小可。

迎着印軍三五成羣、戰術分散的攻山衝鋒,久經沙場的戰士們沉着應敵,遠的用步槍點名,近的手雷招呼,哪裏敵人密集就機槍“突突”,輕易地將印軍壓得擡不起頭來。但是,最大的威脅還不是來自於攻山的步兵,而是山下的炮兵。印軍爲了拿下05高地也是不惜血本,炮兵幾乎一刻不停,密集的炮彈不僅能夠造成巨大的殺傷、強大的心理震懾,濺起的凍土碎石更是殺傷力驚人。但是,即便是頂着高密度的炮擊,戰士們依舊忠於職守,用手中武器給印度侵略者以狠狠的回擊。

1962年印軍爲何慘敗?跟尼赫魯有什麼關係 第3張

戰鬥中的時間流逝的是那麼緩慢,一分一秒,在這小小的05高地上,戰鬥已經打了足足6個小時,印軍最近的時候距離山頭僅有不足50碼,但是最終也沒有能攻上陣地。小小的05高地,區區一個連守軍,出色地將印軍1個主力營和寶貴炮兵分隊牽制住了。考爾中將只能無力而絕望地看着中國軍隊肆無忌憚地穿插迂迴,將自己分散的部隊各個擊破。

05高地的戰鬥終於接近尾聲,130師增援部隊趕到了,傷亡慘重的印軍終於撤退了。這一次不依不饒的換成了中國軍隊,他們發起集體衝鋒,銜尾追擊,還突破了印軍的防禦陣地。印軍炮兵分隊早在6小時的大戰中打光了炮彈,只能看着解放軍勢如破竹地收拾殘局。16日,解放軍發起總攻,第十一旅的防線崩潰了。

考爾中將發揚了中印戰爭中印軍軍官的優良作風,甩下大部隊和帕塔尼亞少將乘坐水獺運輸機倉皇出逃。

至此,解放軍完全光復了瓦弄地區,印軍完全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跟解放軍作戰還敢三心二意,這樣的印軍不慘敗纔怪!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