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明知李建成有反意,爲何李淵沒有廢了他呢?

明知李建成有反意,爲何李淵沒有廢了他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8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六月,唐高祖李淵帶着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等人一起前往長安以北宜君縣境內的仁智宮避暑。同時任命太子李建成留守長安,負責帝國的日常行政事務。然而,就在李淵的鑾駕剛離開長安不久,太子手下的郎將爾朱煥、校尉橋公山就悄悄押送一批嶄新的盔甲前往慶州(今甘肅慶陽市),收貨人是太子的心腹、慶州都督楊文幹。

明知李建成有反意,爲何李淵沒有廢了他呢?

當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儲位之爭已經進入白熱化階段,兩邊都時不時通過一些違規方式來壯大己方勢力,李建成這次偷運盔甲按理說也屬於類似操作。然而,就在爾朱煥、橋公山途徑豳州(今陝西彬縣附近)的時候,二人突然決定向當地官員舉報,聲稱有重大案情需要上告。豳州地方官不敢擅作主張,於是將二人送到李淵所在的仁智宮。爾朱煥、橋公山當着天子的面指控太子李建成聯合慶州都督楊文幹準備謀反。

儲君謀反,這無疑是一起驚天大案。就在李淵將信將疑的時候,一個叫杜鳳舉的人也跑到仁智宮告發太子打算謀反。兩邊人證的指控完全符合,再加上一批嶄新盔甲作爲物證,李淵不由得對李建成產生了懷疑,於是他立即下詔讓李建成趕到仁智宮。

明知李建成有反意,爲何李淵沒有廢了他呢? 第2張

在長安這邊,太子李建成也收到了被人告發謀反的消息。他又驚又怕,卻無可奈何,最後只好貶損車服前往仁智宮謝罪。

李建成來到李淵御前“叩頭謝罪,奮身自擲,幾至於絕”,他承認自己私運盔甲給楊文幹是觸犯了刑律,但謀反之說是絕對子虛烏有。李淵餘怒未消,下令將李建成軟禁了起來,同時派司農卿宇文穎前往慶州召楊文幹入朝對質。然而,當宇文穎到慶州與楊文幹談過話之後,楊文幹不僅沒有立即奉召前往仁智宮,反而決定在慶州舉兵造反,這就等於變相印證了太子李建成有謀反意圖。

自古以來,皇位之爭都是你死我活,即便親如父子也不例外。然而這一次太子李建成謀反案人證、物證皆已齊備,李淵卻並沒有痛下殺手,只是將幾個兒子一起罵一頓,處罰了幾個低級別官員就草草結案。事後李建成繼續回長安代理國政,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那麼問題來了,武德七年的這樁太子謀反案背後究竟有什麼隱情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就要分析李建成究竟有沒有打算謀反。按照常理來說,太子是國家法定的儲君,皇位最確定的接班人。因此如果不是被逼到走投無路,太子一般不會選擇鋌而走險。那麼李建成當時的處境如何呢?從史料上來看,李淵對李建成的表現還是比較滿意的,否則也不會讓他在武德五年(622年)率軍去平定河北軍閥劉黑闥,更不會讓他在自己離京時擔負監國重任。光憑這一點就幾乎可以推翻李建成有謀反意圖。

其次,李建成如果真想謀反,那他應該是調兵入京控制長安以號令天下,而不是反其道與遠在慶州的楊文幹遙相呼應。捨近求遠從戰術層面上也說不通。

此外,當時李淵是李建成的庇護人,李世民纔是他的競爭對手。即便從主次方面考慮,李建成也應該首先對付大權在握的秦王,而不是直接挑戰庇護自己的父皇。

因此,李建成謀反案基本可以確定是被人陷害。李淵也正是看清了這一點纔會將板子高高舉起又輕輕放下。那麼是誰陷害李建成呢?答案很明顯,除了李世民有這個能力和動機外,再也找不出其他人了。

這樁謀反案中牽涉到的爾朱煥、橋公山、杜鳳舉等人必然是已經投靠到秦王門下,所以纔會在完全吻合的時間,異口同聲出面指證。至於楊文乾造反,那八成是宇文穎去慶州後將此事添油加醋無限擴大,比如說太子謀反證據確鑿已被拿下。楊文幹誤以爲自己橫豎是個死,所以纔會在完全不具備起兵條件的情況下仍選擇造反。

儘管這樁太子謀反案一環套着一環,但李淵並沒有上當。事後他把幾個兒子一起罵了一頓,在處罰的官員中既包括太子東宮的人,也有秦王府的屬官,可謂各打一板子。此事在當時並沒有造成什麼嚴重後果,但卻爲兩年後的“玄武門之變”埋下了伏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