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揭祕民國的高房價:成都小市民死也買不起房

揭祕民國的高房價:成都小市民死也買不起房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房價一天比一天高,各種政策出臺高喊打擊樓價,最終卻打擊了樓市。樓市凝滯,大家膠着,糾結的是買房子結婚和換房子透氣的剛需族,都感嘆辛苦工作大半輩,大部分收入都拿去供房和交稅了。憤懣之餘,如果告訴你:時光倒退約一百年,也就是在民國時期,在當時沒有開發商的情況下,房價比現在便宜N多,但人要攢88年才能買到一套房,那心態是否會平衡一些?——編者按

揭祕民國的高房價:成都小市民死也買不起房

跟今天比起來,民國時代的房價是高還是低?單純看房價,民國的房子比現在便宜,可是民國時普通百姓收入太低,房子雖便宜,仍然買不起,從這個角度看,那時候的房價並不算低。

民初成都小市民死也買不起房

民國初年,成都一座帶小花園院落售價440兩銀子,據說不足半年就漲到了500兩,業主慶幸:“以今日房錢之漲,若未買此宅,即減除月給亦恐不敷。”而那時的成都普通人一年最多也就攢下5兩銀子。民國元年,少城柵子街一座院落,瓦房十來間,還帶小花園,售價只有440兩銀子。那時候1兩是37克,440兩即16280克,近年銀價大漲,每克接近1元,16280克也才16萬元。花16萬元就能在成都市區買一座院落,擱到今天絕對是天方夜譚。

可是民國初年成都人的收入又有多高呢?人力車伕365天不歇班,刨去飯錢、車份兒以及抽大煙和逛低等妓院等等開支(多數車伕狂賭爛嫖,且有鴉片癮),一年最多能攢下來3兩銀子;理髮師剃一個頭掙10文錢,刨掉吃飯、租房和看病的錢,一年到頭最多能攢7兩銀子;看門的保安管吃管住,月薪500文,假如一文錢不花,一年才攢下6000文,摺合紋銀5兩多一點(以上收入數據均見於《成都通覽》)。這些賣力氣吃飯的升斗小民要想在成都市區買一所像模像樣的宅子,得付出幾十年甚至一百多年的血汗。

崩盤時2200大洋能買北京四合院

要想弄清楚民國房價究竟是高還是低,除了看收入,還要看具體的時間。大致來說,民國前期房價低,民國後期房價高;北洋時期房價低,國民政府時期房價高;抗戰以前房價低,抗戰勝利後房價高。此外還要看看是哪一個城市,這跟當時的政局也很有關係。

北京的住房市場“民國十七年前一直漲價,至民國十八年反形跌價。”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那年,郁達夫的哥哥鬱曼陀在阜成門內巡捕廳衚衕買下一個四合院,花了大洋2200元。到了1924年,“值五六千元矣。”(吳虞1924年5月3號的日記)短短五六年,房價漲了一倍多!

魯迅先生19l2年5月到北京任職,開始了他十餘年的“北漂”生涯。剛到北京時,魯迅住在他的作品裏經常出現的S會館,即山會邑館,“山會”指山陰縣和會稽縣,這兩個縣是清代紹興府所在地。北京歷史上有許多會館,大多是京官爲了方便家鄉讀書人來京應試及候補官員暫住捐建的,同鄉求居例不交租,或只交很少一點管理費,魯迅當時交的租金也不多。

到了1919年,爲了全家團聚,魯迅和周作人花了3675元買下八道灣11號一座“三進的大院子”。1924年,魯迅花不到1000元買下阜成門內西三條的一套四合院。中國歷史上貨幣的購買力以米價來衡量最爲可靠。1919年、1924年北京的米價每百斤平均價格分別爲5.35元和7.94元。這就是說,八道灣房產約值7萬斤米,以現在米價2元一斤來算,大概值14萬元錢。同理,西三條四合院房價約值12500斤米,相當於現在的25000元。魯迅的收入,包括教育部月薪300元及稿費、講課費。這樣看來,八道灣房產約需魯迅一年的工資,而西三條四合院只值兩三個月的工資。

天津崩盤過後更火爆

其實早在北京崩盤之前,天津樓市就已經崩過一次盤了。早先沒劃租界的時候,天津是很冷清的,後來天津成爲租界城市,有“治外法權”罩着,什麼事兒都是洋人說了算,中國人犯了法,或者當了政治犯,一逃進租界,就沒人敢逮了,所以革命黨人也去天津,前清遺老也去天津,下野軍閥也去天津,天津迅速繁榮起來,房價跟着迅速飆升,房地產公司也跟着遍地開花。

民國十五年前後,光是天津本土的房產公司就多達幾百家。天津城內原有的空地上都蓋滿了樓房,過去的平房也很快地被拆掉重建。前清遺老和一些實業派人士眼見有利可圖,紛紛涉足房地產開發,一時間建築材料供不應求,自建房的家庭想買磚,必須提前一年預約才能買到。那時候,即使再精明的開發商,即使再有眼光的炒房客,也想象不到房價會跌。可是到了1927年,“革命軍北伐節節勝利,一般舊官僚皆以爲旦夕不保”,坐擁多套豪宅的遺老、官僚和小軍閥們紛紛賣房,攜帶細軟前往上海避難,市場上的房子供過於求,賣方市場變成了買方市場,房價立馬下跌。而普通購房者眼見房價下跌,本來想買也不敢買了,人人持幣觀望,於是房價跌得更厲害。早先向房產公司和投機客大手筆放款的銀行收不回資金,工商業無法運轉,市面更加蕭條,天津衛迎來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崩盤。

“反形跌價”以後,房價滯漲的情形持續了八九年,到了1937年,日本鬼子佔領北京,在華北平原燒殺搶掠,在北京四郊製造無人區,人爲地把農村居民趕進北京城,同時日本僑民也跟在鬼子的刺刀後面大批遷入北京定居,使得北京人多房少,一房難求,房價和房租突然飛漲起來,房地產市場比1929年以前還要火爆得多(老舍先生的名著《四世同堂》裏生動記錄了這一現象),天津又浴火重生,比崩盤以前還要火爆。

上海每平方米要56兩白銀

上海以前租界,1863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平均價是每畝1318兩銀,到1907年達到9606兩,升值七倍多;1920年上海公共租界的土地平均價是10476兩銀,1933年達到了 33877兩。

1兩白銀,等於現在的多少呢?——30年代,上海普通老百姓三口之家,收入大致是300兩白銀(大洋)。其生活水平相當於目前年收入3萬餘元的家庭購買力。由此看,當時一兩白銀等於現在100多元人民幣。以這樣折算,等於當時每平方米要現在的人民幣5600元,購買的吃力程度,相當於目前的每平方14000元。但當時上海人口只有目前的四分之一,買房基本沒按揭。所以上海的房價收入比從來就是這麼高。

廣州獨門小院售180銀元

據《廣州日報》報道,廣州家住海珠區南田路南村的市民區天相先生祖祖輩輩定居於此地。區天相稱,其祖先在這一帶曾擁有七所房子。

區天相手中留有幾張從民國11年(1922年)直至新中國成立初期(1954年)的地契,記錄着一段段歷史。其中一張1922年的賣地契約顯示:民國那時,一棟位於如今市中心,並且帶有私家庭院的50平方米“封閉式”獨門小院成交價爲180銀元。

從字面意思上推測,這是一所有着完整間隔,由四面牆壁圍起的一個庭院,磚瓦木石結構的私人宅院。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儼然是一座“豪華”別墅。

民國時期究竟有着怎樣的貨幣狀況呢?據史料記載,民國政府於1914年推出了“國幣條例”,確定以銀元爲中華民國國幣。民國11年,物價與幣值相對穩定,還沒出現貨幣急劇貶值的狀況。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