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西漢初期出現的郡國並行制是什麼?

西漢初期出現的郡國並行制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初期出現的郡國並行制是什麼?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在早年大火的以漢代爲背景的電視劇《美人心計》當中,男主人公原是封國的一名封王,後因中宮內亂,遂以除亂爲名平定叛亂後被立爲帝。

相信熟悉歷史的人們都清楚,封國最早來源於西周時期,周天子爲犒勞在牧野之戰中奮戰的血緣兄弟和同僚們,實行分封制,將先代貴族、王族子弟以及功臣分封到黃河中下游地區建立封國自立爲諸侯王。

西漢初期出現的郡國並行制是什麼?

但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周天子的權力未能高度集中,最後出現了各諸侯國封王割據混戰局面,以及無視周天子的權威的情況頻繁出現,所以,這也導致最後西周全盤覆滅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在秦朝統一六國之後,吸取了這個經驗,

廢分封,代以郡縣,從而使地方權力高度集中於中央。

而奇怪的是,後來居上的西漢王朝雖然繼承了郡縣的地方管理制度,但同時又將滅秦過程中的功臣分封於各地,重複分封制的雛形。歷史上稱其爲

”郡國並行制”

那麼,既然已經有西周分封的慘痛經歷作前警,在西漢初期又爲什麼會出現“郡國並行制”呢?歷史中常常以“漢承秦制,有所損益”來指代郡國並行這一政治制度。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談一談西漢初期形成的郡國並行制。

一、歷史之鑑,漢糅兩制

1.西周同西漢相似的建朝背景

由於中國早期居住特點,形成以血緣關係爲紐帶的大雜居小聚居的部落管轄某地區的政治模式。因此,當位於西部的周氏部落舉兵討伐商朝時,跟隨他的大多是同部落的同姓子弟或者是周圍建立友好關係的友邦部落。

因此,在滅亡商王朝之後,爲了鞏固周王朝的統治,以及安撫在這次戰爭中付出極大心血的子弟和功臣們,將國家土地分爲多個部分,把子弟和在戰役中有卓越貢獻的友邦分封到不同的地方,讓他們各管一處,各地封王在自己的分管範圍內有極大的自由,世代承襲,對於周天子的義務,只需定期朝貢並提供軍賦和力役即可。

《三字經》中就曾記載,

西周的分封制

——周武王開始討伐暴虐無能的商紂王,並將土地分封的模式,經歷八百年長久的歷史考驗。從而,從側面體現出了周的政治制度的穩定和強大。

周的政治治理形式也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在這之後,由於隨着各國實力的變化,各封地之間受到權力擴張的野心指引開始兼併他國,周天子的權威也逐漸被削弱。曾經建立的威嚴也無法再捍衛王都的堅固。

正是由於

分封制

的推行,導致憑藉着血緣、武力來震懾各地的周天子逐漸放鬆警惕,享受奢侈安逸的生活,主城實力逐漸衰弱。俗話說,勝者爲王,敗者爲寇。當曾經的王實力已經不如旗下的各邦國之後,各國當然羣起而攻之,企圖推翻周天子的統治,奪取國家的最高領導權。

所以當時間軸來到春秋時期,由於

井田制

的瓦解和諸侯國之間的割據混戰,曾經“周王王天下”的事實依然式微。禮崩樂壞,逾矩而上的情況頻頻上演。分封制也最終在這樣混亂的情況下被徹底推翻,周王朝也因此而覆滅。

所以說,周王朝的滅亡歸根到底還是由於過於依賴血緣和臣子,以及亙古不變的一條道走到黑的思想,不懂得根據王朝的具體情況而變通,最終王朝落寞,周子委身的結局。

而幾百年後的西漢,恰恰也是和周朝極其相似的建朝背景。

秦朝暴政引起各地起義伐秦風潮之時,以項羽爲首的楚國後人及以劉邦爲首的漢人成爲伐秦的兩股中堅力量。

後來,項羽入主秦朝主城,立霸王身份;這時的劉邦不甘心只當地方的一個藩王,遂聯合各諸侯王反攻項羽。楚漢爭霸糾纏數年,劉邦需要藉助他地封國王的幫助才得以共同滅楚建漢,在垓下決戰之前,劉邦承諾韓信和彭越二人在戰勝之後割分土地,纔得到二人的幫助最終達到滅楚的目的。

並且,由於劉邦平民的身份,震懾各邦國爲國家統治者頗有難度,因此,爲了獲得子民的信任及鞏固初級不穩定的朝政。劉邦統一全國之後,履行了封國的承諾,故某種程度上承襲了西周的分封遺風。

2.以史爲鑑,共通郡縣

秦朝實行

郡縣制

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因爲吸取西周分封威脅統治者權威的考量,另一個就是由於秦王朝統一六國,開創了由唯一的國家元首主宰偌大的國家版圖的歷史。

秦朝疆域東至大海,西及臨沼,北達河套地區、南涉五嶺。這樣遼闊的疆域如若繼續採用西周的分封形式,那麼,離主都甚遠的燕國、齊國和楚國的領土難以把控。會重蹈西周時子孫陌路,刀兵相向的覆轍。所以中央直接管制,完全聽命與皇帝的

郡縣制

就成了最適合當時中央集權的制度。

但也正是這一制度的實施,使國家的權力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形成了皇帝獨斷專行,極端的統治思想。例如秦始皇嬴政生性暴戾,在統一帝國之後,憑藉在地方建立郡縣,達成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把控的目的。國家的每個角落每個子民都生活在他無形的監督和管控之下。

正因如此,紛繁的賦稅雜役徹底將百姓逼入了生活的絕境。最終人民起義,先代子弟藉機徵兵討伐秦王朝。曾經一統六國的秦帝國不過幾十載便侃侃覆滅。所以說,郡縣制即加強了地方的管理和統治,但側面上又容易激化中央和地方的社會矛盾。

西漢也正是汲取了這個經驗,統治者想要限制地方封國諸侯王的權力,這時候加以

郡縣制

輔佐是最好的方式。原因是無論郡縣還是分封實質上都是爲了加強國家中央集權而出現的。但是,能夠加強對地方管控的郡縣制更符合當時統治者面對野心勃勃的地方諸侯行使的對策。

所以說,西漢選擇實行

郡國並行制度

,即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西周分封的部分內容有利於籠絡人心,迅速鞏固西漢王朝的建立公信度。又能通過郡縣制來管控某些不安分的地區諸侯王,來做到鞏固劉氏家族統治中央的作用。所以我們可以得出結論,

在西漢初年實行郡國並行制是統治者最佳的選擇,也是歷史發展自然而然的結果。

二、伺機而動,覆國立郡縣

由西漢建立背景而言,郡國並行制是當時最佳的國家統治策略,但爲什麼歷史上又說漢承秦制,損益的緣由是由於實行了郡國並行呢?其實,封王本就是漢高祖劉邦爲實現戰前承諾,安撫人心的權宜之計,而地方的諸侯王也渾然不甘委身於邦國之內。所以,地方的封國終將被消滅,

郡國並行也只是西漢王朝統治生涯中的一個過渡時期。

漢高祖劉邦和呂后逝世之後,代王劉恆也就是後來的漢文帝剿滅割據勢力入主皇城爲王之後,通過文景之治的養精蓄銳、休養生息之後,加之漢武帝劉徹時期大敗匈奴及少數民族的分裂實力,衛青、霍去病等一衆武將的加持,西漢王朝進入了鼎盛時期。

這個時候皇族已經具備了安穩統治的絕對實力,因此,漢武帝着手開始消除與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據勢力,通過

推恩令

等政策的實施,徹底架空了諸侯王的實權,諸侯國也成了擺設,“大一統”政體也得到穩固,從漢高祖開始歷經三代最終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力強盛的西漢王國。

小結:

從西周開始到西漢建立,我國對地方管理制度的探索、回顧、融合、昇華中發展。無論是分封制、郡縣制抑或是郡國並行制都是中國的統治發展歷史中探索的經驗和成果,有其一定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借鑑。西周分封導致諸侯分據、秦朝郡縣過度集權於中央形成暴政禍亂子民。

而西漢初年郡國並行制度的實施,達成了中央集權需求和安撫諸侯貴族兩個要求最好的達成和協調,並使他們相互制約以達成勢力的平衡穩定,有利於政權的鞏固。郡國並行制度的出現,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也說明這個制度爲古代中國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力量。

所以說,郡國並行制可以看作是中央與地方權力角逐的妥協和相互退讓。中央和地方的社會矛盾一直存在是絕對事實,但是,這並不代表這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融合,郡國並行制就在一個恰好的方位很好的協調了雙方的關係,並且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政權的穩固。所以說,無論在朝代的哪個時期,實施的政權必然有它的道理和意義,這也是作爲一國統治者所體現出來的治國之道。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