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馬嵬坡兵變時李隆基爲何沒能救下楊玉環?

馬嵬坡兵變時李隆基爲何沒能救下楊玉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4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馬嵬坡兵變時李隆基爲何沒能救下楊玉環?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馬嵬坡兵變時李隆基爲何沒能救下楊玉環?

當安祿山造反的確切消息傳到皇宮時,恩恩愛愛的李隆基與楊玉環正手拉手沐浴在華清池的溫泉裏洗鴛鴦浴。有人向他報告說安祿山造反了,他卻支着耳朵聽了半天也沒有反應,似乎他的心裏明鏡似的,誰造反都有可能,唯安祿山不可能。

可事實狠狠地抽了玄宗一記耳光。當他好不容易接受安祿山造反的事實後,他顫抖着雙手,幫楊玉環把浴巾披上,愣了一會兒,突然火山爆發一樣發起火來:"突厥狗,欺我太甚!"

李隆基懊悔不已,胡人終究是胡人,沒讀過漢家的書,不知道知思圖報。不過,事情既然發生了,悔斷了腸子也沒用,還是得想辦法應對,因此連夜召楊國忠商量對策。

可是他找錯了人。局勢都危如累卵了,楊國忠還在那兒打"哈哈":"皇上,用不着擔心,現在造反的只是安祿山一個光桿司令而已,將士們都不想這麼幹,無非是受了脅迫。我敢說,過不了幾日,安祿山的人頭就會送到您的面前,您就瞧好吧。

唐玄宗聽了這掩耳盜鈴的話,緊張的心情竟然得以稍緩。可是,侍立一旁的太子李亨和文武百官卻相顧失色,什麼時候了,楊國忠還在遮遮掩掩,禍國殃民。

折了好幾天,玄宗終於決定大子李亨監國,自己要拖着老邁身軀,御駕親征,誓要跟安祿山在疆場上一爭高下。

這可嚇壞了楊國忠和楊玉環。楊國忠心想,老頭子真是活得不耐煩了,一大把年紀了還想出徵,就你那老胳膊老腿的,到了戰場還不是拖累將土嗎?況且,太子監國,我們楊家還有好日子過嗎?你去拼殺了,太子肯定要報復,一旦你死在疆場,你前腳死,太子後腳就把我們楊家所有人全都剮了,無論如何你也不能上戰場。

而楊玉環呢,在這場危機中,包括國舅楊國忠,太子李享,文武百官,後宮嬪妃,真正擔心皇上性命安危的大概只有楊玉環一人,因爲她深刻知道,李隆基是她的一切,榮與寵,罪與罰,一切都是皇上賜予,皇上萬一不在了,所有的一切都會眼間失去意義,她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有。

因此,一想到玄宗要御駕親征,楊玉環的眼淚就撲撲地往下掉。她不顧一切地將玄宗緊緊抱住,連哭帶喊就一句話:"皇上,你不能去戰場!"一把鼻涕一把淚,弄得玄宗老淚縱橫,捶胸頓足,仰天長嘆。

楊玉環不間斷的哭泣聲,終於消磨了李隆基那點殘存的英雄氣,他俯首溫柔鄉中,打消了御駕親征的念頭。可是也不能困守長安等死啊,於是在楊國忠的提議下,又有了新的想法——逃跑。

往哪跑呢?成都。不要忘了,楊國忠除了是朝廷的宰相,還是劍南節度使,蜀中是他的老巢啊,自從他發覺安祿山有反意之後,一直在營建劍南以作後方,只是他沒想到這麼快就派上了用場。

說跑就跑,一點也不含糊。玄宗帶上楊玉環與楊國忠、韋見素、陳玄禮、魏方進、高力士等寥寥近臣和護從衛隊,倉皇西奔而去。

玄宗一行,一路奔至馬嵬坡,風塵僕僕,飢腸轆轆。皇孫們餓得哭哭啼啼,嬪妃們花容失色,親兵衛隊怨聲載道,好不悽慘。當地的官員比皇上跑得還快,根本尋不到蹤影。楊玉環緊緊依偎着玄宗,面帶飢色,無可奈何地等着。

楊國忠被派出去尋找食物。快到晌午了,食物還沒有找到,史書上形容玄宗"天將午,飢腸如響鼓"。這個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唐明皇,什麼時候受過這種苦?還好,唐玄宗並不怨天尤人,他以超乎想象的忍耐力應對眼前所發生的一切。

正在這時候,有當地的老百姓來獻糧,都是些粗食,衆人實在餓極了,紛紛爭搶來吃。玄宗看見如此情狀,眼淚撲簌簌往下落。楊玉環一看皇上落淚,也難抑悲,鳴咽不止。

玄宗哭罷,聲稱要接見獻糧之人。有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顫巍巍地走到皇上跟前,慢慢地跪下去。唐玄宗用手攙住,兩個年逾古稀的老人談起心來。

老人說:"皇上,我是個粗鄙的人,話醜理端,您千萬不要怪罪,安祿山這個老賊,早就包藏反心,普天下的人都知道,就您矇在鼓裏,有人向您稟告,你不但不信,反而偏袒安祿山,讓他有無恐,終致起兵爲禍,您這把年紀了還要車馬勞頓,實在是太不應該了,這能怪誰呢?先皇在位的時候,總是尋訪賢良以明耳目、廣視聽,這樣才能確保天下太平,宋璟做宰相的時候,敢於冒犯龍顏直言進諫,故而天下平安無事,而皇上呢,任用奸相楊國忠,楊國忠是個什麼東西,除了一味地阿諛奉承再也不會別的,自從他做宰相以後,沒人敢犯顏直諫了,宮門外發生的事情,皇上無從得知,這是被楊國忠矇蔽了!要不是安祿山作亂,我這樣的草野之人怎麼會有機會,當面向您說說這些事呢?

老人邊說邊老淚縱橫,唐玄宗也泣不成聲,此情此景,十足堪哀。衛隊首領陳玄禮在旁邊聽着,只恨得牙根癢癢。他準備利用將土們的不滿情緒,製造譁變,殺死楊國忠。但他知道唐玄宗捨不得,所以就派人去向太子李享請示。

史書上記載,太子一開始的態度是猶像不決,可他一尋思:自己沒少受楊國忠的陷害,而此時正是除掉楊國忠和他的後臺楊玉環的好機會,怎能錯過?再說,真要是皇上被楊國忠脅迫到了成都,在人家的地盤上。自己還有好果子吃嗎?因此他很快就同意了陳玄禮的計劃。

楊國忠卻不知道危險將近,他看到皇上和貴妃形容消瘦,自己也頗感失落,就一個人到駐地外溜噠。正走着,忽有二十幾個兵丁攔住去路,個個都穿着吐藩人的衣服。楊國忠心想,這裏怎麼會有吐蕃軍士呢,皇上沒說要向吐藩借兵啊,這些人來的?剛要詢問,爲首的吐蕃兵大喊道,拿食物來!聲音頗大,傳出去老遠。

楊國忠兀自納悶,這時候軍營裏有人又喊了一聲:"楊國忠勾結吐藩企圖謀反!"楊國忠一聽,剛要破口大罵,可話纔出口一半,就被一支疾飛而來的箭射個正着。楊國忠嚇得魂飛魄散,匆忙帶箭向皇上所在的西門內跑去。但肥胖的身軀跑不動啊,尚在遲緩的移動中,兵丁們追上來,一頓亂刀,把楊國忠剁成肉餡,頭被割下來,掛在西門上示衆。

悶坐驛站的李降基聽見外面瞎嚷亂叫,以爲將士們發牢騷,想出來慰問一下。沒想到剛出驛門,將士們就圍攏過來,將皇上圍在當中。唐玄宗此時並不知楊國忠已死,軍隊有譁變的危險,他轉頭問高力士,這是怎麼回事?

高力士說:"皇上,楊國忠罪大惡極,已被將士斬首。"這時的唐玄宗才如夢初醒。面對將士們突如其來的做法,唐玄宗無力也無心思去替楊國忠辯解,畢竟在這個窮途末路之際,先保全自己的命是最重要的,而且他也離不開軍隊的保護,所以他不僅沒有追究軍士擅殺宰相之罪,反而還親自慰勞他們。

不過,將士們的怨氣依然未平,因爲他們認爲國家之所以會落到如此地步,是和楊玉環有着直接的聯繫,都大呼將楊玉環正法,否則六軍就不肯前行。

事已至此,怎麼辦呢?經過一番痛苦的內心掙扎,唐玄宗終於下了最後的決定,命高力士將楊玉環縊死。就這樣,楊玉環結束了她華麗的一生,時年三十八歲。

史書記載說,"安史之亂"被平息後,唐玄宗回到長安,命畫工繪製了一幅楊玉環的畫像掛在牆上,玄宗朝夕視之而唏噓。

有個叫楊通幽的道士從四川來到長安,自稱有奇幻之術,玄宗大喜,命他招回貴妃的神靈。楊通幽於是作法:但見他竭盡全力,在皇宮內外求索,不見;又遊神馭氣,出天界、入地府求索,也不見楊貴妃的神靈;再旁求四虛上下,東極橫越大海、跨蓬壺。忽然出現一座神山,上有許多樓閣,楊通幽至此,發現西廂下有門洞,朝東,門開着,門額上寫着"玉妃太真院"。方士叩門,童女開門,方士未及言又見童女走了回去。這時走來一位碧衣侍女,問他從何處來,楊通幽說奉天子之命到此。

碧衣侍女說:"玉妃方寢,請少待之。"過了一會兒,侍女引出一人,說"玉妃出。"玉妃頭戴金冠,身披紫綃,佩紅玉,腳穿鳳鞋,左右侍女七八人。玉妃向方士行禮,問皇帝安否及天寶十四年後事,言罷神情悲切,命待女取出金釵細合,折其半授給楊通幽說:"爲我謝太上皇,僅獻是物,尋舊好也。"方士準備返回覆命,但覺得僅此未必足以使玄宗相信,於是回身請示玉妃:"請當時一事,不聞於他人者,驗於太上皇,不然,恐金敘細合,人疑有詐也。"玉妃茫然退立,若有所思,然後徐徐說道:"昔天寶十載,侍輦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上憑肩而望,因仰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爲夫婦'。言畢,執手各鳴咽。此獨君王知之耳。"

方士作法畢,向玄宗具奉此情,玄宗內心受到了極大震動,對楊玉環的懷念更加深切。一直到死,玄宗對貴妃的思念都無時無刻不在。真可謂:"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