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正一品官員的權利有多大呢?比想象中還要高

清朝正一品官員的權利有多大呢?比想象中還要高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我國有着幾千年的有載歷史,經歷了漫長的農業社會文明時期。在小農經濟時代,傳統社會地位的排列爲“士農工商”。“士農工商”出自《管子.小匡》:“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柱石)民也。”這種思想深深地灌注在社會意識形態中,也植根於社會大衆的心裏。

自古以來,天下讀書人的最高夢想莫過於金榜題名,光耀門楣,匡扶天下。《論語.子張》中的“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爲“仕”意在考取功名,步入官場。然而十年寒窗苦讀,考取進士,謀得的官職,以九品居多。由九品往上,最高爲宰相,其間的升遷轉折,又豈止區區十年。

清朝正一品官員的權利有多大呢?比想象中還要高

01

比如在清朝,想要升到“正一品”大員有多難呢?專家表示,其間難度超出你的想象。清代的官制,文武有分,文職最高爲內閣大學士,官階正一品。衆所周知,清朝不設宰相,以宰輔代替。若身兼大學士與軍機大臣的職責,就與宰相無異,如果只有大學士的職位,那就是空有宰輔之名。但成爲宰輔的前提,都是要成爲內閣大學士。

排除破格晉升,正常情況下,能夠成爲大學士的漢人,多爲左都御史、協辦大學士、各部尚書,若是滿洲貴族以及皇親國戚,就不受晉升制度的限制。清朝尚書的官階爲從一品,大學士爲正一品,然而看似晉升近在咫尺的官階,正常晉升所需的時間可能遠不止十年。

清朝沿用明代內閣制,清崇德元年(公元1636年),開設內三院,包括弘文院、國史院、祕書院,三院分別設有一位大學士。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設滿、漢大學士,兼任各部尚書。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大學士同時兼任殿閣,以殿閣名加大學士稱號命名,比如中和殿大學士、文華殿大學士、文淵閣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

雍正時期,大學士爲正一品。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調整大學士殿閣兼銜,改爲三殿三閣。同時,大學士人數有限制,最多6人,通常有4人,多從左都御史、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中進行挑選。就品級來說,能夠晉升爲大學士的都是從一品。

清代堂官採取滿漢雙軌制,六部尚書共12人,都察院左都御史2人,協辦大學士2人。看似升任大學士的機率比較合理,其實,能夠由從一品升任正一品的少之又少。六部尚書、左都御史的調動以平級爲主,六部在行政級別上是相當的,不過政治地位區別較大。地位高低依次按照吏、戶、禮、兵、刑、工的順序排列。

02

清朝正一品官員的權利有多大呢?比想象中還要高 第2張

簡言之,低位的尚書被調任到其他部門,實際就是升遷,反之,則是降級。不過,如果是平級調動爲多個部門尚書,也屬於晉升,比如和珅,一人擔任戶部、吏部、刑部三部的尚書之職。清朝時期,擔任尚書職位數十年的官員不在少數,比較順利的是升調吏部或戶部。

能夠升任大學士的人,要麼德高望重,要麼功勳卓著,而被革除大學士一職的,大多是有重大過失,而這種情況也非常少見。也就是說,大學士崗位的流動率很低,飽和度也很高,在其位的人,通常會一直任職,直到退休。

同時,相比於左都御史和六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在晉升時享有優先權。所以,成爲協辦大學士可謂是晉升大學士的捷徑。而兵部、刑部、工部尚書,成爲大學士的機會更是渺茫,他們必須先晉升爲吏部、戶部、禮部尚書,纔有可能得到晉升。

03

從一品升到正一品,難點還在於年齡。從初入仕途,到升爲尚書,對大部分人而言,也算是平步青雲了。晉升迅速的,官至尚書時也是遲暮之年了。清代進士的平均年齡在34歲左右,升至尚書時也在五十歲以上了。

年輕官員晉升爲大學士的例子很多,不過這隻針對滿族而言。尤其是在乾隆時期:孝賢皇后的弟弟傅恆,27歲就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和珅擔任文華殿大學士時,年僅36歲。

而從一品的尚書升到正一品的大學士到底有多難?從清朝的一位著名漢臣——劉墉的親身經歷中就可以知道了。 劉墉,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考取進士,時年32歲。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升任左都御史,之後長期徘徊於左都御史、直隸總督、吏部尚書的職位。歷時十六年,終於在嘉慶二年(公元1797年),升爲正一品體仁閣大學士。

而劉墉是歷史知名的賢明宰輔,備受皇帝的寵信,官至正一品尚且如此困難,可見普通官員的升遷之路何等艱辛,又何論成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