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燕惠王爲什麼要黃金臺換將?是因爲猜忌樂毅嗎?

燕惠王爲什麼要黃金臺換將?是因爲猜忌樂毅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燕惠王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燕國是西周時期的開國諸侯,國家的統治者爲姬姓,是西周的國姓,因此,在燕國人民的骨子裏就有一種身爲貴族的自豪和驕傲,這讓他們在許多年的發展當中故步自封,不願意改變祖宗留下來的規則和發展形勢。所以,燕國一直都是戰國時期比較弱勢的諸侯,只有在燕昭王的時候有過一次短暫的中興。

燕惠王爲什麼要黃金臺換將?是因爲猜忌樂毅嗎?

那時的燕昭王任用樂毅爲將,並在國內進行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改革,之後他又聯合其他五個國家一起攻打齊國,打下了齊國七十多座城池,甚至攻破了七國的都城臨淄,使齊國幾近滅亡,但是天不假年,勝利得來之後不久燕昭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燕惠王繼位。三年之後,燕惠王換掉了攻打齊國的領兵大將樂毅,讓燕國軍隊內部矛盾百出,最終被固守即墨中的田單所打敗,齊國也由此復國。

可是,燕惠王爲什麼要換掉樂毅呢?史書記載,是因爲固守即墨的田單使出了一手反間計,離間了燕惠王和樂毅,但是真實的情況真的是這樣的嗎?或許燕惠王之所以黃金臺換將只是一種迫不得已的行爲,我們爲什麼會如此猜測,由以下幾個原因來證明。

第一點,就是換將時間上的漏洞。燕昭王在公元前279年去世,同年他的兒子燕惠王繼位,而樂毅在公元前284年攻破齊國,用了三年的時間將齊國打的只剩下即墨等兩座城池。之後的三年,樂毅直是出兵圍城並沒有下狠手消滅齊國。在這三年當中,燕惠王已經即位,如果他想要換掉樂毅,爲什麼要等到三年之後呢?難不成田單的離間計一直使用了三年之久嗎?這就很難讓人信服了。所以說,燕惠王的換將行爲或許是另有隱情的。

第二點,要從樂毅伐齊而不滅其的原因來看了。樂毅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能夠打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其中還包括齊國的都城,可見其帶領的軍隊戰力到底有多麼強大了。我們都知道,一個國家的國都一定是防衛最爲嚴密的地方,因爲國家的都城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的中心還是整個國家的一種象徵,如果國都被別人打下來的話,其他的城池肯定是岌岌可危的。所以說,如果說樂毅能夠打下齊國的都城臨淄而打不下即墨的話,肯定是有其他原因存在的,這裏就需要我們重點來分析一下了。

其一,我們不能夠排除即墨城天然的地理優勢,它本身就有自己的守城軍隊,又因爲地靠東海而使得他交通比較方便,經濟比較富庶,從而整個城中環境還是比較良好的,與其他國家的聯繫也比較方便,有利於齊國軍隊尋找援軍。這使得燕軍圍城之後,齊國的軍隊在即墨城當中能夠有一定的緩衝機會,再加上田單在即墨城內的規劃,也增強了即墨守軍的一點底氣,所以這雖然不是一個主要的原因,但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二,是當時七大諸侯國之間的利益爭端問題,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韓趙魏三家分晉之後,戰國時代正式形成,戰國七雄並立的局面得以長久的持續下去。燕昭王時期處在戰國的中期,其他諸侯國之間的發展都已經比較穩定了。在這個時候,如果齊國提早滅亡,牽扯出的就不單單只是燕國和齊國兩個國家的恩怨和利益了,將波及的是整個中原地區的勢力分佈。

燕惠王爲什麼要黃金臺換將?是因爲猜忌樂毅嗎? 第2張

大家想想看,當時發兵攻打齊國是其他六個諸侯國共同的行爲,如果樂毅領兵消滅了齊國的話,那麼齊國的大部分土地將由燕國軍隊佔領,這就意味着燕國的土地面積要擴大一倍還多,對於其他諸侯國來燕國這個競爭者實力就會迅速的強大,這將對其他國家的統治造成很大的威脅,所以說,即便是燕國軍隊有滅亡齊國的能力,其他的諸侯國也不會放任齊國就這樣滅亡,否則中原地區多年以來建立的秩序就會迅速的崩塌,各個國家之間的利益框架就會完全的顛覆,這必然會引起中原地區一場浩大的戰爭。

在這場戰爭當中,誰輸誰贏誰勝誰負未知數,這就相當於打破了各個國家之間的發展計劃,將戰國之是的滅國之戰提前發起,所以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看到這種情況的發生。因此,實際上樂毅不滅亡齊國並非是他實力不夠而做不到,而是因爲他根本不敢進行這樣的滅國行動,否則必然會爲燕國招致其他國家的攻伐。

上述這一點我們從樂毅伐齊這場戰爭的原因就可以看出一二。樂毅爲什麼要伐齊?又爲什麼會得到其他五個國家的支持呢?就是因爲當時齊國在沒有經過其他五個國家同意的情況之下滅亡了宋國,由此而招致了其他六個國家的共同討伐。

宋國還只是一箇中等的諸侯國,滅亡這樣的一個國家就讓齊國招來了聯合征討,如果燕國在不經過其他六個國家的同意的情況之下滅亡了齊國,可想而知燕國面臨的將會是什麼樣的局面了?畢竟那個時候的燕國沒有戰國後期的秦國那麼強大,擁有着可以以一打六的實力。所以樂毅是不可能滅亡齊國的,那怕燕國的當時的軍事實力再怎麼強大,他也做不到。

那麼,我們上述說的這一點燕惠王會不清楚嗎?能夠成爲一個國家的國君,他自然有他的過人之處,燕惠王很有可能是對這樣的外部環境有了自己的規劃纔是水推舟將樂毅換掉的。因爲在這場戰爭的最後燕國只能失敗不能成功,否則就會迎來更大的失敗,兩害相權取其輕,燕惠王肯定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所以在填單對他和樂毅之間進行反間的時候,燕惠王就選擇了中計,然後將計就計將樂毅換成了騎劫,齊國也由此復國。戰國時代七大諸侯國的局面總算沒有被打破,這其實相當於爲燕國除去了一個隱藏的禍患。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